2024年12月8日
|
甲辰年冬月初八
連載首篇 | 上篇 | 下篇 (本篇文章還剩餘 100% 未讀)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琉球遠望 > 正文

琉球除了獨立,別無他途(中)

《琉球獨立宣言》(三)

作者 | 松島泰勝 譯者 | 風花
松島泰勝:龍谷大學經濟學部教授、琉球民族遺骨返還研究會代表。
風花:
【編按】

本刊自今年7月號起連載松島泰勝教授所著《琉球獨立宣言──通向獨立的五條道路》(東京:講談社,2015年)。本期繼續刊出第一章〈除了獨立,別無他途!〉的第三、四節。

第三節:如果琉球獨立的話,中國會侵略琉球嗎?

中國侵略論的根據何在

日本曾經對中國發動過「15年戰爭」15年戰爭,即中國所稱的「抗日戰爭」。等多次戰爭,侵略中國、對中國領土實施軍事占領,還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為了從事這些戰爭行為,日本還退出了國際聯盟,在國際上陷於孤立。由於這段歷史的存在,某些日本人擔心中國會「以牙還牙」,對日本發起侵略。事實上,近年來中國的確打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旗號,每年軍費上漲兩位數的百分比。圍繞南沙群島問題,中國也與周邊國家發生對立,在島礁上設立了軍事據點。中國軍艦和飛機侵入尖閣列島(釣魚島)周邊海域、空域的情況,同樣屢見不鮮。

但毋庸置疑的一點是:迄今為止侵略琉球、導致琉球王國覆滅的,從來都只有日本。而且中日關係與中琉關係之間有著天壤之別。從14世紀中後期開始,中國(當時還是明朝)就與琉球王國建立了朝貢──冊封關係。指琉球向中國稱臣、進貢,琉球歷代國王繼位時接受中國冊封。雖然琉球在禮儀上對中國行「臣下之禮」,但中琉關係基本上是以經濟關係為主,以貿易為中心。相較於琉球與東亞、東南亞各國之間的經濟交流,中琉關係所帶來的利益更為豐厚。在此期間,也有中國人遷往琉球,參與琉球王國的外交和貿易活動。直到今天,繼承中國血脈的琉球人依然活躍於琉球政界和經濟界,前知事仲井真弘多就是其中之一。

冷靜思考看看,中國侵略琉球根本無利可圖。對中國來說,與琉球相互承認主權、共生共榮才更為有利。眼下中國正忙於應對西藏與新疆地區的問題,真有可能分心去侵略琉球,製造出新的抵抗運動嗎?要想支配、管理獨立意識強盛的琉球人的土地,中國必須付出慘重的代價與犧牲。對於務實的中國人來說,侵略琉球實在是一個愚不可及的選擇。

18到19世紀帝國主義時期,國家主要依靠擴張領土來獲取利益,但現在早已今非昔比。如今的中國與美國、法國、英國、俄羅斯一樣,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如果中國施行侵略琉球這樣不合時宜又野蠻的行為,想必世界各國也不會贊同。事實上,從中國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這一事例中就可以看出,中國一方面與美國展開競爭,另一方面也致力於獲得世界各國的理解,增強其政治經濟影響力。

倘若中國侵略琉球,就將受到來自全世界的經濟、軍事制裁,聯合國常任理事國這一政治地位也好,身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雄厚國力也好,都將因此受到損害。相對地,中國能從中獲得的利益卻是微乎甚微,侵略一座小島不過是自貶身價。雖然尖閣列島(釣魚島)周邊有海底油田可供開採,但石油儲藏量也並非十分龐大,明顯低於通過貿易、旅遊以及投資等渠道創造的經濟價值,中國政府應該是最清楚這一點的。

一旦琉球人要求獨立,就會有人提出「中國侵略論」,並將美軍基地視為阻止中國侵略的屏障,將其存在正當化。然而,所謂「中國侵略論」並無實際根據,不過是一種虛無縹緲的假說罷了。歸根究底,中國政府從未表明過侵略琉球的意圖。而「中國侵略論」中其實含有一種強烈的遏制琉獨運動的意圖,其隱含的意思就是:只要中國這個國家存在,琉球就永遠無法獨立,也不能獨立。

最近有關「仇中」、「中國威脅論」的書籍都賣得很好,「中國侵略琉球論」或許也是其中一個分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迄今為止日本人的身分認同是通過否定中國文化形成的。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就是世界數大文明之一,對日本產生過諸多影響,例如漢字、佛教、法律、藝術等等。早在江戶時代本居宣長日本江戶時期的國學四大名人之一,日本復古國學的集大成者。就曾呼籲人們摒棄「唐之心」,創造出「大和之心」,發展屬於日本人自己的「國學」。

這種心態或許也存在於當代日本人心中。通過否定中國的所作所為,他們得以認識到「自己是日本人」,同時也能夠與其他日本人相互認可。在琉球人之中,也有人認為只有強調「中國威脅論」,才能夠順利地「成為日本人」。部分年輕人並不真心認為中國或北朝鮮會發動侵略,只是試圖通過尋找外敵、貶低東亞各國等方式來增加日本人之間的凝聚感,尋求精神依靠。擁有這種想法的年輕人,正在逐漸增加。

然而,琉球人本來就不必勉強自己成為日本人,更不必為了成為日本人而使用貶抑他人這種手段。同樣地,日本人也不應通過否定他人來獲得自己的身分認同。若要尋找對日本和日本人的歸屬感、驕傲感,只要低頭挖掘自己立足的土地,在歷史、文化與生活中就可以發現數不勝數的寶藏。我在京都與滋賀生活時就曾親身感受到日本遍地都有值得自豪之處。例如神社與寺院、京都的房屋、琵琶湖日本第一大淡水湖,和富士山一樣被視為日本的象徵。、比叡山位於京都府與滋賀縣交界處,古來作為信仰之山而聞名,也是日本天台宗山門派的總本山。、田園,還有古城舊址和歷史遺跡等等。

遺憾的是,眼下中日關係極其緊張,人們總會聯想到侵略。其實中日兩國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本應促進文化、投資、貿易、旅遊與環保技術等各個方面的交流,實現共同繁榮。安倍政權一手推動了中日、中韓關係的惡化,這不是嚴重損害了日本的國家利益嗎?

未來日本的老齡化問題將會日益嚴重,財政負擔也將隨之增加,過去那樣顯著的經濟增長難以再現。由於日本對世界的經濟貢獻有所衰減,日本政府開始將重心轉向強化日美同盟,希望藉此提升日本在軍事領域的貢獻。日本一方面著手修改法律,意圖解禁集體自衛權,另一方面也和歐美各國一樣,以「積極和平主義」的名義直接參與反恐軍事行動,向全世界宣示日本的存在意義。為了將這種軍事行為正當化,最為合適的旗號之一就是中國威脅論。日本再三強調日美同盟關係,不斷加強美軍與自衛隊之間的合作,而琉球就在這一過程中成為了犧牲品。

我曾經以學者身分與中國學者們展開討論,希望從他們口中獲得「琉球擁有主權,中國不會侵略琉球」的承諾。如果有中國學者主張「琉球屬於中國,中國有權兼併琉球」,我也打算與他們爭辯到底,徹底駁倒他們。琉球獨立是「屬於琉球人,由琉球人主導,為了琉球人」的獨立,決不容許他人介入。

對中國而言,藉由琉球獨立,中國也可以通過琉球國與日本發展友好關係,一起走上共生共榮的道路。琉球獨立將會消除美軍基地這一阻礙東亞各國合作的絆腳石,「東亞共同體」的形成也將指日可待。更進一步地說,中日兩國可以和琉球國一起加強東亞、東南亞各國間的政治經濟合作,創造出歐盟那樣具有共同貨幣與政策的亞洲經濟圈。屆時,中國與日本在亞洲扮演的角色,將會類似於歐盟中的法國和德國一樣重要。

中國真的會對島嶼國家造成威脅嗎?

侵略琉球並不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就像面對美日兩國時一樣,琉球人必將與侵略者鬥爭到底,這也將引發中國國內混亂乃至國家本身的瓦解。比起侵略這種野蠻的行為,更加符合中國利益的選擇是:在琉球宣布獨立後,盡快予以承認,並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身分支持琉球加入聯合國,同時積極展開外交活動,爭取其他成員國對琉球的承認。藉著友好國家數量的增加,中國的國際地位也將隨之提升,還可以通過貿易、投資等方式擴大經濟利益。

在太平洋島國中,巴布亞紐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斐濟(Fiji)、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東加王國(Tonga)、萬那杜(Vanuatu)、薩摩亞(Samoa)、庫克群島(Cook Islands)都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由於中國在太平洋海域頻繁的活動,使得中國威脅論更加甚囂塵上。雖然中國海洋活動的主要區域之一就是太平洋,且與太平洋島國互動頻繁,但至今從來沒有任何一個與中國建交的國家遭到侵略或吞併。此外,世界上還有很多其他國家跟中國建交,同樣都沒有被中國侵略過。由此可見,中國威脅論並沒有真憑實據,其鼓吹者的真正目的其實是反對琉球獨立。

20世紀80年代,針對前蘇聯在太平洋地區的活動,相似的威脅論也曾流行過。蘇聯解體前與萬那杜簽訂了漁業協議,內容包括蘇聯向萬那杜支付捕魚費,而萬那杜允許蘇聯使用其國營航空公司的飛機浮筒為了使飛機能夠在水面停放、滑行和起降,水上飛機都會安裝浮筒式起落架。將捕獲的金槍魚和鰹魚運回本國等等。當時的威脅論強調蘇聯也有意與其他太平洋島國簽訂漁業協議,還唯恐天下不亂的指謫:「蘇聯向海洋出動了!這是極大的威脅!」在美蘇冷戰時期,蘇聯威脅論一直不斷受到鼓吹;在蘇聯解體後,中國威脅論就取代了它的位置。這些威脅論的出現使我不禁猜想,這會不會是國家有意設置外敵、轉移國民注意力,以及降低國民對國內問題關心程度的「陷阱」?

事實上,掌握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及其中島嶼的軍事霸權正是美國。在夏威夷群島、北馬里亞納群島(Northern Mariana Islands)、關島、美屬薩摩亞、中途島、強斯頓環礁(Johnston Atoll)、威克島(Wake Island)這些被美國占領的島嶼中,美軍在某些島上部署了基地,有些還被用來處理從琉球運來的毒氣。帛琉、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和馬紹爾群島曾經是美國的託管地,後來都獨立並加入了聯合國。但時至今日美國依然在以上三個國家擁有軍事權。美軍曾在馬紹爾群島施行過核試驗,目前則是在其中的瓜加林島(Kwajalein Atoll)瓜加林島是馬紹爾群島中最大的島嶼,島上建有美國海、空軍基地和反導彈基地。上進行攔截洲際彈道飛彈洲際彈道導彈(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通常指射程大於8,000公里的遠程彈道式導彈。的反導試驗。我曾經搭飛機前往該島,飛機上的安檢十分嚴格,安檢人員甚至要求乘客全數離開座位,並拆下座椅檢查底下是否藏有爆裂物。透過機窗可以看見,機場跑道上停放著美軍運輸機和直升機,還有半球形的雷達。飛機起飛後,可以從上空俯瞰美軍用於存放防空導彈防空導彈是指由地面、艦船或者潛艇發射,攔截空中目標的導彈。的倉庫及其附屬基地。美軍的反導試驗是從美國本土發射洲際彈道導彈,再用部署於此的防空導彈將其擊落。

中國與太平洋島國建交,對他們提供援助,這並不是圖謀侵略之舉。如今美國在太平洋小島上擁有為數眾多的軍事基地,中國則連一個都沒有,這足以證明一切。

2015年2月,我和學生一起造訪了帛琉共和國,中國遊客數量的增長令我們大為震驚。昔日我前往帛琉時,臺灣與日本的遊客數量長期居於多數,但2014年帛琉遊客中人數最多的卻是中國人。由此可見,中國的經濟發展也對帛琉產生了影響。近年來前往日本觀光的中國遊客同樣與日俱增,在琉球那霸市的和平路位於那霸市中心的一條商業街,也是一個極富琉球特色的觀光景點。上,也時常能聽見行人用漢語交談。中國企業在日本的經濟活動、商品進出口以及中國產品在日本市場上的普遍流通都是很正常的,這些事並不會被當作「中國侵略日本」的依據大肆宣傳。日本各地還為了吸引中國遊客、刺激經濟增長展開競爭。與其鼓吹中國威脅論、煽動民間反華情緒,再次回歸「閉關鎖國」的時代,還不如敞開門戶,促進經濟、文化交流,這才是有利於雙方民眾的雙贏之道。

 

第四節:琉球與日本不是同一民族!

柳宗悅的日琉同祖論

琉球自古以來就是日本的一部分嗎?每當論及日本文化的多樣性,琉球文化都會被視作日本文化的一個分支。但我認為應該將日本文化與琉球文化視為兩種不同的文化。有些學者認為琉球諸語指琉球內部的各種方言。中保留著日本《萬葉集》日本最早的詩歌總集,相當於中國的《詩經》,其中收錄了日本4世紀至8世紀中期的長短和歌。時代的語言,以此強調日琉文化間的共通性。但實際上琉球諸語是在日語、漢語以及南島語系南島語系(Austronesian),又稱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分布地區為:西自非洲東南的馬達加斯加島,東至智利的復活節島,北自臺灣和夏威夷島,南至新西蘭島。等多種太平洋語言的影響下,在琉球島民中獨立形成的特殊語言。使用琉球語和使用日語的人需要依靠翻譯才能相互溝通,這顯然不能稱作「同一種語言」。這就好像西班牙語和法語,雖然兩者同屬於拉丁語系,但也被區分為兩種不同的語言。

接下來我想討論一下柳宗悅柳宗悅(1889-1961),日本著名的民間藝術理論家、美學家。關於琉球的認識以下關於柳宗悅的引文摘自:柳宗悅《冲繩的人文》,春秋社,1972年。他提到:「從地理位置上來看,相對於冲繩與日本本土之間的距離,冲繩與中國福州之間的距離更為接近,一般人或許會認為『冲繩深受中國影響』。但事實恰好相反,冲繩的語言、風俗與建築幾乎完全承襲了日本風格。不僅如此,縱覽日本全國,冲繩對古代日本風貌的保存比其他任何地區都更為完好。決不能將冲繩與臺灣未開化的蠻荒之地混為一談。」

這是日本人內心一種典型的琉球觀,其理論依據來自於「日本與琉球本為一體」的假說,即「日琉同祖論」。日本殖民朝鮮時,「日鮮同祖論」也曾廣為流傳,但朝韓兩國獨立後,這一假說便遭到了否定。日琉同祖論與之相似,是一種在日本兼併琉球並實施同化政策,以及琉球「復歸日本」的運動過程中所提出的假說,具有濃厚的政治意涵。

面對基地負擔這一現代性的歧視問題,琉球人逐漸不再視日本為祖國,轉而將日琉關係視為兩個不同國家之間的關係。他們也堅信琉球與日本並非命運共同體,進而對日琉同祖論提出批判。如今看來,真正保留日本古代文化痕跡的城市應該是京都和奈良。至於琉球,大多數日本人感覺到的應該是「異國風情」吧?日本民族主義中強調的「日本文化」,一般也不是指琉球文化,而是以京都和奈良景觀為代表的「正統日本文化」。況且,若宣稱「琉球保留著日本古代文化」,就得面臨一個難以解釋的問題:在冲繩戰役中,日本政府為何會將琉球當作棄子,使琉球在戰爭中滿目瘡痍呢?

柳宗悅還說:「尤其是鐮倉到足利指日本鐮倉幕府到室町幕府時期,即1185至1573年。年間的古語,在冲繩語中多有保留。若是追溯得更遠一些,《萬葉集》歌詞中某些語意不明之處,也可從針對冲繩《神歌雙紙》琉球最古老的歌謠集,其中記載了12世紀到17世紀初流傳於琉球民間的歌謠。的研究中逐漸得到闡明。」這段引文也是日琉同祖論的常見觀點之一。可以發現,日本學者將琉球語作為一種研究日語的手段。然而,即使琉球諸語中零星保留了一部分古代日語,也不足以證明「琉球屬於日本」。

柳宗悅認為:「如今國內民族意識強烈,自然可以發起日語規範化運動。在皇紀日本的一種紀年體。以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的即位元年開始起算,起算時間比現行西曆早660年。二千六百年的今天,這無疑是一項光榮偉大的事業。在這一過程中,地方語言能夠為日語規範化運動發揮什麼作用呢?其中最值得重視的就是冲繩語。」「振興國民精神這一事業,不能建立在否定地方文化的基礎上。唯有建立穩固的地方集團,才能建立起固若金湯的國家。」

從上述引文中可以看出,柳宗悅其實是將琉球視為一種弘揚日本民族主義的手段。他並非讚揚琉球本身,而是希望利用琉球來樹立日本國民精神,增強國家凝聚力。對日本而言,琉球的作用在於「為日本提供軍事保護」,不然就是「保存日語」。總而言之,琉球似乎永遠也擺脫不了為日本犧牲奉獻的命運,但是琉球本來就沒有這樣的命運或義務。在柳宗悅眼中,藉由日琉同祖論這種思想理念,琉球被人為賦予了「為日本民族主義作出貢獻」的使命。由此看來,無論日本人是否對琉球懷抱善意,他們最重視的都是「如何利用琉球」。

柳宗悅認為:「為什麼日本本土人可以自由地使用本地方言,唯獨在冲繩縣,使用標準日語是受到獎勵的?為什麼冲繩人不能在自己的家鄉說母語呢?」「冲繩是日本文化圈內的一員──我們必須向國外宣傳,同時在國內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琉球並非殖民地,琉球的歷史在本質上有別於臺灣,是日本文化中寶貴的一部分。」柳宗悅強烈批判二戰前冲繩縣政府發起的「消滅琉球諸語運動」也被稱為「普及國語運動」,是日本同化政策的一部分,即通過教育等方式強行在琉球推行標準日語。當時冲繩縣政府與教育界為了避免遭受歧視,也曾自發性地推進這一運動。,與縣政府職員吉田嗣延展開了「方言論戰」。「消滅琉球諸語運動」可以說是日本對琉球實施殖民統治的證據之一。柳宗悅一方面高度讚揚琉球文化,但另一方面,他卻不願直視琉球曾經是獨立國家,後來被日本兼併而淪為殖民地的事實,而且對臺灣抱有歧視態度。這也是日琉同祖論的謬誤所在。

對於琉球語的價值,柳宗悅認為:「被我們視為標準的『中央語』相當於中國所說的「普通話」。 ,不僅語調繁多雜亂,而且混入了許多外來語,已經逐漸喪失了日語的純正性。相較之下,冲繩的語言堪稱完美。如今正是對日語進行重新梳理,將其導向正途的大好時機。眼下對我們來說最為寶貴的,正是保留了日語原本姿態的地方土語。」從「純正」、「原本姿態」等措辭,以及「琉球保留著日本古代文化」這一觀點中可以看出,柳宗悅認為日本與琉球之間存在一種先後關係,即日本代表先進,琉球代表落後。這就孕育出了一種「進步史觀」的刻板印象,即琉球必須以日本為目標,沿著日本的發展軌跡不斷前進。在當代的振興開發事業中,人們依然對這一觀點深信不疑。

在2011年大地震和接續發生核災的「三一一事件」中,日本的弱點已暴露無遺。日本的科學技術一直以安全、先進著稱,深受國民信賴,但這份信賴卻遭到了背叛。由此可見,日本政府無法為國民提供「真正的繁榮與安全」。如今,昔日一路高歌猛進的日本經濟發展滯緩、政府債台高築、國內老齡化、未成年人犯罪等問題日益嚴重──從這種現狀看來,想必會有琉球人認為「日本不值得琉球效仿」。日琉同祖論也好,默認日本比琉球更為先進的「進步史觀」也好,這些論調目前都已經到了「保質期」,不再適用於即將到來的全新時代。這也是琉球獨立論能夠日漸興起的背景之一。

除了語言之外,柳宗悅也稱讚琉球服裝的裁剪、穿著方式保留著日本古風。然而,即使被評價為「至今仍保有萬葉時代的語言與風俗」,也沒有琉球人會感到高興。話說回來,即使在日本人中,應該也很少人會對萬葉時代懷有濃厚的鄉愁,並將這種評論視為讚美吧?

儘管柳宗悅對琉球的織染工藝、陶藝、語言等文化讚聲不絕,但對他而言,琉球的意義只在於提升日本文化的整體價值。他所看重的並非創造、傳承文化的琉球人本身,也不關注琉球人的價值、職責以及身為民族的獨立性,而是只將琉球文化當作一種充實日本文化的工具。透過這種思想,殖民者與殖民地之間的關係昭然若揭。

岡本太郎的日琉同祖論

岡本太郎岡本太郎(1911-1996),日本著名藝術家。曾在琉球「復歸」以前造訪琉球,回到日本後,他出版了一本名為《被遺忘的日本──冲繩文化論》的著作。琉球真是「被遺忘的日本」嗎?在書中,岡本作了如下闡述以下關於岡本太郎的引文摘自:岡本太郎,《被遺忘的日本──冲繩文化論》,中央公論社,1961年:「日本人視野所及的國土,只有本土範圍內的一部分區域而已。其實在我們周圍,還環繞著一望無際、波光粼粼的蔚藍大海,以及無數多彩多姿的島嶼,然而許多日本人並未將其視為自身血肉的一部分。我們應該擺脫『日本人』這一抽象、刻板的觀念,重新感受我們祖先沐浴過的燦爛陽光,讓來自南北各方的清風回到我們的血脈之中。」

對於琉球,岡本認為:「對於和日本文化系出同源的冲繩,日本人究竟懷抱著怎樣的印象呢?眼下日冲間只有『潛在主權』這種曖昧不清、好像在愚弄人一樣的空虛聯繫,而日本人也安於現狀,只是漫不經心地想著:『冲繩是日本領土,總有一天會回歸吧?回歸日本是理所當然的。』這就好像把冲繩當作借出的家具器物一樣,是種極其不負責任的想法。問題顯然不是如此簡單的。」

日本戰敗後,領土範圍恢復到對外擴張以前的狀態,失去了擴張過程中占領的所有殖民地,其中也包括琉球。除此之外,北海道地區從前名為「阿伊努矛希利」北海道原住民阿伊努人曾將北海道、庫頁島和千島群島等地區統稱為「阿伊努矛希利」,意為「人類居住之處」。,本應是屬於當地阿伊努民族的領土,應該也算不上是「日本固有領土」吧。

自從1952年「日本獨立」以後,日本經濟步入了高速發展的軌道,一度傾向於消極保守的對外政策也開始轉變。從岡本的著作中可以看出,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日本開始對琉球寄予關注,意圖「收復失地」。日本不再滿足於「潛在主權」(Residual Sovereignty,或譯為剩餘主權)這種空洞的概念,希望讓琉球「回到自己的血脈之中」,呈現出強烈的民族主義思想。也正是在這個時代,日琉雙方同時展開了正式的復歸運動。岡本呼籲,如果日本人不將琉球「視為自身血肉的一部分」,懷抱「琉球屬於日本」的自覺,琉球就無法回歸日本。

與柳宗悅類似,岡本也傾向把琉球當作「追憶」日本的工具:「在這片海風吹拂、瀰漫著神道氣息的天地,我彷彿不可思議地看見過去的日本文化在此復甦,心中瀰漫著一股鄉愁。這並非感傷,我認為此處將成為一個支點,成為一面回望現代日本的寶貴明鏡。」可以發現,岡本是從日本立場出發,試圖尋找琉球的利用價值。「琉球保留著古代日本文化」這種想法,也與「歸還冲繩」的主張緊密相關。他指出琉球在語言、景觀以及古典文化等方面與日本存在相似之處,以此作為依據,試圖證明「琉球屬於日本」。但是岡本也曾遊歷過中國、朝鮮半島、東南亞等地,這些地方的歷史、文化或多或少都與日本存在共通之處,不知道岡本是否也在這些地方「發現」了「被遺忘的日本」呢?

對於琉球語,岡本的看法也和柳宗悅相近:「比如說語言──它們誕生於這片土地,豐富多彩又渾然天成。從語言學上來看,其中也呈現出日語的原型。冲繩的語言如此美麗而珍貴,如果將其一概稱為方言,未免太過可惜了。遠至《古事記》、《日本書紀》、《萬葉集》中的古代日語,近至鐮倉時代的語言,都還留存於冲繩人的生活之中。」

實際上,帛琉語中也保留著一部分戰前的日語單詞,但我們並不能以此為由,主張「帛琉語是從日語演變而來」。同理,就像日語和帛琉語一樣,日語和琉球諸語也是無法相互溝通的兩種語言。岡本所看見的琉球人,也不可能是以萬葉時代的日語交流。僅憑「琉球語中保留了一部分日語單詞」這一點,並不能說明琉球諸語屬於日語分支,也不代表琉球文化和日本文化系出同源。

在進步主義歷史觀中,日本被認為是實現了高度發展的先進地區,琉球則是保留著日本古代文明的地區,相當於「日本文化的博物館」。對日本而言,這就是琉球的利用價值所在。這種歷史觀並未將琉球視為以當地居民為主導、獨立發展經濟的地區,也沒有對生活在時代背景下的琉球人心懷尊重,只是期待琉球成為「映照日本的鏡子」。

岡本認為:「雖然冲繩空無一物,但這種空白反而成為了一種嚴肅的實體,對我持續不斷地產生衝擊。我被這種空白感壓倒了。那是一種寂靜、開闊的歡喜之情。」岡本聲稱自己在琉球發現了「空白感」;換言之,他是想要在琉球尋找一種「原始性」。但無論過去還是現在,琉球都有美軍基地駐紮,而且經歷了近代化的進程,不可能還保留著「日本的原始風貌」。然而在日本,尤其是在岡本的著作出版後,「琉球必然保持著原始性」成為了一種廣泛、牢不可破的固有印象。「在琉球與琉球人身上,殘留著日本的原始風貌」──這樣一種定位與認知,進一步轉變為「琉球應當回歸日本」的政治思想。

面對琉球,岡本聲稱「在這片空白面前感到暈眩」,且對此大為驚訝。但事實上,琉球分明有著美軍基地這種近代先進文明的象徵。岡本只是造訪了八重山群島、久高島等沒有基地的島嶼,然後在「空白感」面前感動不已。也就是說,他並未從整體上俯瞰琉球,也沒有正視美軍基地的存在,而是從自己的先入之見出發,選擇性地造訪了一些符合自己預期的島嶼,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所謂的「冲繩文化論」。或許打從一開始,他就有意識地避開美軍基地,試圖在琉球尋找「具有原始性的地區」。但是,對於八重山群島和久高島的居民來說,島上的日常生活也並非「原始」的田園牧歌式狀態。

對於琉球人的形象,岡本提到:「許多冲繩人神情溫順,在命運面前毫無反抗意識,表現得十分順從。這或許就是冲繩的『美瘡』傳統「美瘡」是一個琉球語詞彙,其中「瘡」指天花痘疤,而將其稱為「美」也就意味著在災難面前保持恭順,不是與災難正面對抗,而是採取一種敬而遠之的「恭送」態度。吧?所謂『美瘡』是指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即面對災難善於忍耐,以謙卑柔順的態度恭送其離開。」除了在琉球尋找「原始性」之外,岡本也嘗試對琉球人的形象加以概括。在他眼中,琉球人善於忍耐,對於來自外部的暴力逆來順受,毫無反抗意識。「即使經歷了兼併、同化政策、冲繩戰役、美軍基地等種種犧牲,琉球人也會默不作聲地忍受一切。」──對於日本政府和大多數日本人來說,這樣的琉球對他們更為有利。他們更希望琉球人保持原始狀態,而不是基於人權等近代思想展開政治行動。在企圖利用琉球滿足自身慾望的日本人眼中,岡本所描繪的琉球人形象完美迎合了他們的期望。換句話說,岡本的思想導致了琉球殖民問題的進一步固化。

岡本在琉球逗留期間,曾經參加過美軍主辦的聚會,並且發表了他的感想:「在我看來,美國人擁有天真、樸素的真誠品質,與冲繩人的善良心性十分契合。」這樣的描述,是否會給日本讀者帶來一種「琉球人和美國人相處融洽,讓美軍基地留在琉球也無妨」的印象呢?日本人之所以不會對強加基地一事產生罪惡感,或許正是因為他們一廂情願地相信「美國人和琉球人關係很好」。

琉球人成為日本人的意涵

讓我們回過頭來,重新思考一下日琉同祖論吧。二戰以前,琉球人曾經普遍受到來自日本人的歧視。這種歧視遍及婚姻、就業等各個領域;更有甚者,就連租賃公寓或者到食堂用餐,琉球人都會遭到拒絕。在1903年大阪天王寺舉辦的國內勸業博覽會「勸業」指提倡實業、獎勵工業,「國內勸業博覽會」是日本明治時期最大的產業博覽會,在1877至1903年期間共舉辦五次。上,「琉球人」甚至被放入展櫃,供人參觀。正是為了消除這種歧視,強調「琉球人也是日本人」的日琉同祖論才會備受推崇。

但是歸根究底,要想解決歧視問題,首先必須讓心懷歧視的一方改變觀念,而不是讓被歧視的一方對此負責。二戰前的琉球人一心信奉日琉同祖論,甚至不惜捨棄自己的文化來與日本同化,而且堅信這麼做就可以消除歧視,但是冲繩戰役證明了這種期待只是空想。根據戰爭親歷者的證言,冲繩戰役期間,為了避免藏身之所暴露,日軍將琉球人驅逐出避難壕,甚至殺害了哭泣的嬰兒;許多琉球人蒙受「間諜嫌疑」的不白之冤,慘遭日軍殺害;此外,還有大量居民被日軍強迫集體自殺,目的只是為了「防止洩露情報」。琉球人成為日本人所獲得的結果,就是被日本政府當作棄子,導致眾多居民在戰爭中死於非命。

在戰後美軍統治時代,琉球人也曾認為「我們是日本人,日本是我們的祖國」,堅信日本政府會設法撤除基地,讓琉球「與本土保持一致」。但這份期待最後一樣落空了。

所謂的「琉球人」,是對「生活在琉球這片土地上的居民」的總稱,也是指內心懷有「我是琉球人」這種自我認同和對琉球擁有歸屬感的人。既然「琉球人」是一種身分認同層面上的概念,那麼通過改變認知,琉球人確實能夠放棄原本的身分,從「琉球人」轉變為「日本人」。正因如此,日本吞併琉球後實施的同化政策才會生效。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琉球人同樣可以放棄日本人的身分,重新轉變為琉球人。我的人生經驗就是如此。「復歸」那一年我正就讀小學三年級,因為我在教室裡使用琉球語交談,老師就對我實施了一種名為「方言牌」的處罰。我不得不在脖子上掛著寫有「方言牌」的紙條,就像戴枷示眾的犯人一樣度過了一整天。此後,受到日本編寫的教科書,以及日本政府制定的教學方法影響下耳濡目染的我,便自然而然地認為「我是日本人」。但是當我前往東京之後,在與日本人交往的過程中,我逐漸陷入了「我究竟是誰?」的身分危機之中。一直以來我都被教導成「你是日本人」,但生活中實際接觸的日本人卻將我當作「異族」看待。後來,通過對琉球歷史的學習,我得知琉球人在歷史上也是不同於日本的異族;又通過在東京、關島、帛琉、琉球、靜岡、京都、滋賀等地的生活經驗,我親身體會到「自己與日本人不同」,進而重獲琉球人的身分認同。只要深刻體悟到自己是誰,就能夠滿懷自信地向前邁進。

隨著時代背景以及日琉關係的變化,琉球人的身分認同也在逐漸改變。例如許多琉球人都懷有「我既是琉球人,又是日本人」的雙重身分認同,但是當鳩山由紀夫首相在全國知事會上提議「將美軍基地搬遷到冲繩縣外」的時候,日本其他地方的知事及國民卻不願接受基地移入。當琉球人得知此事,他們便開始高呼「這是對冲繩的歧視!」。在這種環境下,琉球人的身分便從「日本人」轉變為「受歧視的琉球人」,繼而成為了力求擺脫歧視與殖民統治的主體。後來,由於日本政府慶祝「主權恢復之日」、部署魚鷹運輸機、推動邊野古基地建設等一系列挑釁琉球居民底線的行為,琉球居民的憤慨之情與日俱增,越來越多居民開始以「琉球人」自居,成為了一股推進獨立運動的龐大力量。

我們決不能輕視身分認同的政治意義。身分認同是人類安身立命的基礎,在政治與經濟方面都能發揮巨大的影響力。如今正在逐步形成的琉球民族,並不是基於血緣關係而成立的「種族意義上的民族」,而是基於居民意識和共識的「政治、市民意義上的民族」。

琉球人是在何時成為日本人(日本國民)的呢?是在1879年。當時琉球被日本強行吞併,琉球人也被人為地改造成日本人。然而即使琉球人「成為了日本人」,最終也無法獲得身為人類應有的權利。日本給予琉球人的歧視、戰爭、美軍統治、美軍基地等問題,都是琉球人遭受不平等待遇的清楚證明。可見「琉球人成為日本人」這句話,根本是個謊言。(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