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8日
|
甲辰年八月初六
連載首篇 | 上篇 (本篇文章還剩餘 100% 未讀)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社論 > 正文

《中國時報》與「統媒」之間的距離(下)

作者 | 主筆室
主筆室:《遠望》雜誌


對大陸體制及施政成就 須有正確了解

第五:對於大陸體制及其施政的目標、成就,必須具有客觀、正確的了解。

受到藍營反共教育、綠營臺獨教育的洗腦,以及對於西方價值的迷信,多數臺灣人不但無法客觀、正確看待大陸的體制和成就,甚至多以扭曲、不實、惡意的眼光看對岸,這也是臺民反中拒統的主因之一。統媒必須先對大陸體制及其成就有正確、深入的了解,才能撥亂反正、扭轉民眾錯誤思維。

2018年10月12日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良寨鄉大里村舉辦紫黑香糯文化節,展示豐收的作物。該村正是中國大陸上、脫貧致富的農村之一。而扶貧恰好是最能展現中國共產黨對人民的關切以及其體制優越性的成就,然而部分臺灣統派、統媒卻對此也難以如實評價或慶賀。(轉自新華網)

2018年10月12日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良寨鄉大里村舉辦紫黑香糯文化節,展示豐收的作物。該村正是中國大陸脫貧致富的農村之一。而扶貧恰好是最能展現中國共產黨對人民的關切以及其體制優越性的成就,類似此例,就值得臺灣統派、統媒對此如實評價。(圖片轉自新華社)


前已言及,反獨促統不能只靠喊口號、窮表態,而是要動之以情、說之以理。島內統派支持統一,絕不是因為大陸很強,臺灣不敢不統一,也不是看好大陸越來越富,統一之後可分一杯羹。前者因懼共而統一,後者因利益而統一,都非長久之道,也都缺少說服力與精神感召。我們支持統一最根本、最重要的理由在於:統一符合道德與道義、中國的歷史文化讓我們以身為中國人為榮、中共治理大陸的成就與表現使我們與有榮焉。不幸的是,被西方話語權、價值觀綁架的臺灣,很少人能接受上述這些支持統一的真理由,如何撥亂反正就是統派、統媒的大挑戰。身為統派、統媒,如果無法為中國的歷史文化、大陸的體制與成就辯護,他們的反獨促統就毫無說服力。

很可惜,我們從未看過《中時》為大陸體制辯護,該報雖然偶而報導對岸成就,但都屬零星、點綴性的浮光掠影,並無說服力。

 

不與反中外力唱和

第六:對於美、日等外力利用臺灣裂解中國的圖謀,必須警覺、揭穿,更不得與之唱和。

前已言之,兩岸至今無法統一的關鍵因素,是美、日等外力的阻撓,這是反華勢力遏制中國崛起的最有效方法。反獨促統就必須瓦解外力與臺獨的勾結,掃除民眾對西方價值的迷信亦屬當務之急。臺灣媒體或組織常以「兩大之間難為小」描寫臺灣的處境;以「在中美之間取得平衡」作為臺灣的最佳策略,這些都是臺獨、獨臺的心態與主張,統媒不為也。臺灣如果自甘作為外力的附庸,此島將永無寧日,「難為小」是因為臺灣不走正途、自討苦吃。身為堂堂正正的中國第一大島,臺灣不可能也沒必要「在中美之間取得平衡」。

2022年1月25日《旺報》刊出社論〈弱勢的拜登,對臺灣安全不利〉,此文從題目開始,就顯出反中拒統心態,該報顯然寄望強勢的拜登,幫助臺灣捍衛「安全」。對於超過九成的臺民來說,所謂臺灣安全就是指保持分離現狀,避免臺灣被大陸統一。這是臺獨、獨臺長期聯手誤導、洗腦民眾的結果。統媒不但不該隨之起舞,還應闡釋:「兩岸統一,臺灣才有真安全。」但是《旺報》期待強勢拜登阻攔兩岸統一的心態,卻與反中拒統的主流社會如出一轍。

在這篇1,464字的社論中,共有1,031字在敘述、婉惜拜登的進退失據,導致他在國內無法掌控政局,在烏克蘭問題上無法壓制普丁。話鋒一轉,此文說:「臺灣與烏克蘭……都成為大國戰略競爭的棋子,……,雖然大陸無意採取軍事行動,潛在的危險性卻不容低估。美國對臺灣與烏克蘭問題一貫保持戰略模糊,但對烏克蘭的實質幫助卻遠高於臺灣。」最讓《旺報》吃味、不平的是:「美國自2014年起已提供烏克蘭27億美元軍事援助,2021年批准了6.5億美元軍事援助,90噸的軍火日前已運抵烏克蘭……,加拿大、英國、荷蘭等國也伸出援手,……。反觀臺灣,除了美國承諾提供臺灣充分防禦能力,而所有費用必須由臺灣承擔,其他國家除了表達關切臺海的和平穩定,多不願介入兩岸事務,遑論提供臺灣安全協助與保證?」

在強烈反中拒統氛圍之下,臺灣軍備越強大、外援臺灣越多,越不利兩岸統一,這是常識。此文不但不指責臺灣政府聯外謀獨,還哀怨於美國軍援「厚烏薄臺」以及其他國家「不願介入兩岸事務」,《旺報》偽統暗獨的立場昭然若揭。另外,它罔顧西方以臺為「棄子」的戰略,搖尾乞憐的窘態,與綠營又有何異?

夸夸其談的這篇社論,明知「中共推動統一進程不會停頓」,它蒼白、無力的結論卻是:「迷信美國承諾與實力的民進黨政府,應以客觀的態度,從中梳理出理性的方向。」民進黨政府若如此文所言,「迷信」美國的承諾與實力,現在蔡英文又完全掌控政局,還有九成拒統的民意為後盾,在這些「客觀」的優勢下,《旺報》期盼綠營梳理出何種「理性」方向?莫非是與北京虛與委蛇,避免「吃緊弄破碗」?

臺灣人自外於中國的思維,久矣,即便《旺報》、《中時》也不例外。2021年12月15日《旺報》社論〈提到烏克蘭就想到臺灣〉寫道:「……同樣在大國旁邊且極可能成為戰爭代理人的臺灣,自然被外界與烏克蘭產生聯想。」首先,臺灣不是「在大國旁邊」,臺灣是大國(中國)的一個地區。《旺報》類似這種錯誤,不勝枚舉,隨時都在積累臺民的分離意識。

2022年2月19日,躲避戰火的烏克蘭東部地區難民逃抵俄羅斯羅斯托夫州一處臨時安置點。面對歐美國家故意激化烏克蘭與俄羅間的衝突,臺灣也不當地將兩岸關係比擬作俄、烏般的兩國關係,刻意藉此強化分離意識。(轉自新華社)

2022年2月19日,躲避戰火的烏克蘭東部地區難民逃抵俄羅斯羅斯托夫州一處臨時安置點。面對歐美國家故意激化烏克蘭與俄羅斯間的衝突,臺灣也不當地將兩岸關係比擬作俄、烏般的兩國關係,刻意藉此強化分離意識。(圖片轉自新華社)


該社論又說:「國際政治終究講究實力原則,烏克蘭未能解決國家分裂問題,陷入代理人戰爭困境,成為強國間談判桌上的籌碼。在臺灣,民進黨政府利用反中轉移執政的腐敗與無能,甘心成為美國拿來刺激大陸的『筆尖』。從烏克蘭的例子可以見到,如果不能面對國內希望維持現狀、追求和平的主流民意,審慎地在大國博弈中追求自身的戰略空間,『被出賣』就會是一直揮之不去的夢魘。」烏克蘭是蘇聯時代的加盟共和國,現在是一獨立國家,它和俄國的關係與臺海兩岸完全不同,但連《旺報》都把臺、烏對比,至於「在大國博弈中追求自身的戰略空間」這種獨臺語句,《旺報》、《中時》隨時可現,毫無罣礙。「面對國內希望維持現狀、追求和平的主流民意」講來四平八穩,但在今日臺灣「追求和平」不等於「追求統一」,「維持現狀」隱含「拒絕統一」,這是統派、統媒必須警覺並設法扭轉的氛圍,可惜此社論以順為正,並以為只要在中美博弈裡追求自身戰略空間,就不會「被出賣」,這種錯誤思維是獨臺藍營的專利,「第一統媒」何須越俎代庖?

 

國家認同立場須一致 不能統獨並存

第七:凡涉及國家認同,統媒的言論、立場必須一致,不能統獨並存、龍蛇雜處。

一般人多以「平衡報導」、「多元並存」、「尊重言論自由」等原則作為媒體營運的準則,殊不知這些準則有其適用的範疇,並非放諸四海皆準。統獨不但是憲法規定的主權範圍問題,也是大是大非的道德選擇題,統獨互斥,不可能共存。多元並存的狀態,只適用於可以折衷妥協的民生議題,或是不涉及道德、是非的領域。法官判案必有是非曲直,無法多元並存(兩造皆贏)。蔡英文父親是誰、陳水扁配偶是誰等人倫關係,答案必然定於一,不可能多元並存。同理,國家認同當然不許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

最諷刺的是,「平衡報導」、「多元並存」、「尊重言論自由」等原則,早成為獨派奪權、鬥爭的工具與護身符,這些原則從來就沒用來保障過統派,否則臺灣統派也不致淪落至此。可見統獨之爭本就是敵我矛盾,綠營何曾給予敵人「平衡報導」、「多元並存」、「言論自由」?三立電視台、《自由時報》、《蘋果日報》從未發表統派或獨臺派言論,《聯合報》只刊獨臺言論,只有《中國時報》一再「堅持」統獨言論多元共存的原則,到頭來臺獨派讀者看《自由時報》,獨臺派讀者看《聯合報》,失望的統派讀者則紛紛棄《中國時報》而去。更精準的說法是:《自由時報》與《聯合報》分別持續不斷地鞏固、複製臺獨、獨臺的支持者,《中國時報》根本無力、無心鞏固、複製統派讀者,更別說自己也丟掉市場占有率。

統獨多元共存原則的最新發展是,許多獨派要角近年都成了旺中媒體集團的專欄作家、影視節目貴賓,或新聞採訪、報導的主角。他們包含呂秀蓮、施明德、施正鋒、蘇煥智、洪奇昌、游盈隆、沈富雄等。這些所謂溫和、開明的獨派人士都不會在旺中媒體上明白表露獨意,反而常對蔡政府有所批評,這應是他們被「第一統媒」邀請入「山海關」的主因。蔡政府蠻橫終止中天電視新聞台續約換照時,多位綠營人士以言論自由之名聲援中天,遂被旺中集團認定「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殊不知這些旺中貴賓,只在低層次(如NCC抵制中天太粗暴、總預算逕付二讀反民主)及技術性的枝節(如賴清德會見美國副總統賀錦麗只有30秒)攻擊當局,但他們從未在統獨的大是大非上與綠營決裂。低層次和技術性枝節的攻擊,傷不到綠營的筋骨,但是旺中媒體寶貴的版面,就成為這些綠營人士發表小罵蔡政府、隱藏暗獨(或不統不獨、無關痛癢)言論,順便擴大綠營影響力的園地,「第一統媒」因此更是江河日下。

2020年11月,蔡衍明(中)與中天電視台工作人員參加「反萊豬、反關台」遊行,部分綠營人士也予以聲援,但他們僅以捍衛「言論自由」的低層次來抗爭,殊不知這是涉及統獨的你死我活鬥爭,因此中時集團竟把聲援自己的綠營人士視為同志,無疑是犯了大錯,更助長暗獨的氣焰。(圖片取自中天電視台)

2020年11月,蔡衍明(中)與中天電視台工作人員參加「反萊豬、反關台」遊行,部分綠營人士也予以聲援,但他們僅以捍衛「言論自由」的低層次來抗爭,殊不知這是涉及統獨的你死我活鬥爭,因此中時集團竟把聲援自己的綠營人士視為同志,無疑是犯了大錯,更助長暗獨的氣焰。(圖片轉自中天電視台)


2021年12月17日《中時》刊一新聞,報導游盈隆(綠營要角)指責蔡英文,在公投的宣傳中把「反萊豬」竄改成「反美豬」。非綠讀者或許讚賞游的仗義執言,但可能忽略他說:「目的神聖無法正當化手段邪惡」。換言之,游只是不滿蔡的技術犯規,但對於蔡當局倚美謀獨這個大方向並不反對。

2021年12月23日《中時》報導民進黨違反程序,將下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逕付二讀。該新聞訪問的對象全為綠營人士,包含游盈隆、郭正亮、施正鋒、蘇煥智四人。和「抗中保臺」的偉大任務相比,民進黨違反程序只是雲淡風輕,臺民不會因「連綠營人士都不滿民進黨」而質疑「抗中保臺」的正確性,但是《中時》讀者則會漸漸習慣、信任游、郭、施、蘇等綠營人士的發言。

2021年12月25日《中時》報導柯文哲與民進黨關係生變,綠營抱怨柯違背2014年的合作協議,當選市長後頻頻修理民進黨。柯文哲反問,民進黨也曾答應要清廉、勤政,結果呢?他看到不對的事就會講,民進黨不能因此把他打成中共同路人。柯強調:「不是喊臺獨就能貪汙。」非綠讀者必然樂見柯文哲批評民進黨,認為兩股獨派力量衝突是好事。但貪汙只是綠營的小錯,雖被柯揭發,仍不會傷及民進黨的根本。「不是喊臺獨就能貪汙」暗示臺獨才是道德的制高點,而且隱含柯只是在貪汙這種低層次的問題上與綠營起衝突,在高層次的目標(臺獨)上,兩者還是同志。

主張「兩岸一家親」的柯文哲,其實底色仍是墨綠臺獨,其與民進黨雖有諸多齟齬,但在反中拒統的分裂立場上毫無二致,因此統媒統派、甚至大陸官方如以為柯文哲值得合作反獨,必定是大錯特錯。(轉自《中時新聞網》)

主張「兩岸一家親」的柯哲,其實底色仍是墨綠臺獨,其與民進黨雖有諸多齟齬,但在反中拒統的分裂立場上毫無二致,因此統媒、統派甚至大陸官方如以為柯文哲值得合作反獨,必定是大錯特錯。(圖片轉自《中時新聞網》)


2021年12月18日《中時》報導四大公投決戰前一日,國民黨臺北市議員李柏毅在街上宣傳公投,遇老婦上前嗆聲,質疑國民黨「為何要推動公投?」「不知道拒吃萊豬臺灣會被大陸併吞嗎?」,李當下低聲解釋時,竟被老婦摑掌。

對照前面幾件新聞,就可發現綠營互咬或各自犯的錯,在「抗中保臺」的大環境下,都屬於可被原諒、易被遺忘的小錯,這類事件都無損於民眾對民進黨的支持。一體的兩面,因為綠營把「抗中保臺」營造為道德高地,他們的對手只要被貼上違反此道德的標籤,即便他再清廉、再民主、再努力,都會被老嫗摑掌、被選民唾棄。旺中媒體集團近來大量出現綠營人士言論,可能是他們自願、主動綠化,也可能是他們誤以為由獨派批評蔡政府更顯客觀、更有助反獨促統,這當然是錯誤看法。至於該報系還屢刊綠營人士直接為臺獨張目的文章,就更不應該了。

2022年1月8日呂秀蓮在《中時》發表〈召開民間國是會議,打造2022和平臺灣年〉一文,呂女士顯露反中臺獨意識的語句如下:

「臺灣被視為『世界最危險的地方』,只因美國離中國太遠,而臺灣離中國太近,……臺灣與中美兩強之間……左右為難。……前幾年,我們看過……香港自由淪陷,而去年,我們也看到阿富汗美軍撤離的兵荒馬亂。此時此際,你不擔憂或不相信,戰爭的腳步已逼近臺灣嗎?……難道只有北京可以畫紅線?臺灣的紅線在哪裡?為了避免臺灣步入阿富汗或香港的悲劇,讓我們宣布2022年為『和平臺灣年』,用最民主理性的方式,謀求……『族群和諧、政黨和解、兩岸和平』。我們必須全民自救,必須超越統獨,展開藍綠對話,促進族群和諧。本人倡議召開『民間國是會議』,……化解對立……,形成『2022臺灣共識」取代『九二共識』,向世界莊嚴宣示臺灣人民的心願,也向北京勇敢遞出互利雙贏的橄欖枝!」

呂秀蓮所謂避免臺灣步入香港「悲劇」的唯一方法,不就是反中拒統?這就是呂秀蓮所謂的「全民自救」?臺灣拒統,又以「臺灣共識」取代「九二共識」,如何讓北京感受到「利」和「贏」?臺灣拒統,大陸求統,兩岸如何和平?呂秀蓮有她天馬行空的自由,但是《中時》登此文的意義、目的為何?又,以綠營的如日中天和藍營的失魂落魄,前者收編、駕馭後者已是必然,呂文呼籲的「政黨和解」、「藍綠對話」應該不難,因為藍綠的距離遠小於統獨之間的距離。但是呂秀蓮想「超越統獨」,則是匪夷所思。第一,藍營非統,島內並無有效的統派力量,全島皆獨,何須超越?第二,如果大陸代表統,臺灣代表獨,兩者互斥,有你無我,如何超越?

2022年1月16日《中時》刊登獨派洪奇昌所寫〈格局未變,兩岸亟待雙向對話〉一文,他說:「『印太區域和平穩定』依然是各國政府與社會民心的最大公約數。誠如蔡英文總統元旦文告所言『軍事絕對不是解決兩岸分歧的選項,軍事衝突將衝擊經濟穩定』,各國政府都有責任維繫得來不易的和平與發展成果。」此段文字先聲奪人,警告北京勿成為破壞和平、衝擊經濟、違逆各國民心的禍首。(以獨派偏頗、碎片化的歷史觀和國際觀,他們永遠看不清〔或故意不看清〕誰是真正破壞和平、衝擊經濟、違逆民心的禍首。)

接著洪說:「既然北京有強烈自信,牢牢掌握著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權與主動權,那麼相對於以『底線思維』的『單邊化』對臺措施之外,北京何嘗不可與擁有過半民意支持的臺灣執政黨開展對話?相信這對北京而言不是委屈也不是示弱,而是回到以民為本,促進兩岸社會對於『美好生活需要』及『兩岸人民心靈契合』的初心。」洪完全漠視大陸以往為了兩岸關係所做的努力,卻釘住臺灣不可理喻之後大陸只好放棄與蔡政府溝通、決定以自己的步驟解決臺灣問題的過程,名之為「底線思維的單邊化對臺措施」。直白地說,洪就是責大陸蠻幹,我行我素。高明的是,他並未劍拔弩張、口出惡言,而是溫文有禮、口蜜腹劍。他提「過半的民意支持」,就是向北京誇耀綠營擁有厚實底氣。北京唯有唾面自乾,回頭與蔡政府進行(只會拖延統一的)對話,才符合洪所設定的「以民為本」之標準。以獨派立場來看,軟中帶硬、守中帶攻又看似言之成理的洪奇昌,實為不可多得之人才。諷刺的是,如今他是「第一統媒」的重要專欄作家。

2022年1月10日《中時》刊登王崑義(曾在獨媒擔任要職)之文,為賴清德的更上層樓鋪路,王文題為〈賴清德走在跨越自己的路上〉

王說:「賴清德……已養望成為民進黨新一代的領導人,……已經不再是那個滿口『臺獨』的人,……前陣子他參加『猶臺文化交流協會暨猶太社區中心』開幕儀式致詞時,還特別舉出以色列和鄰國『合作』的例子,也期望兩岸能夠走向合作的方向。……賴清德提出兩岸『合作』,儘管還是被質疑為『兩國論』的合作,但這比以前的『臺獨工作者』,顯然已有了很大的跨越。」王接著說:「賴清德未來若要爭大位,如果能夠再向右靠攏一點,提出『合統』的主張,相信大陸應該雖不滿意,但也可以接受。『合統』是一種『合作性統一』的簡稱,兩岸在政治上缺乏互信的基礎下,先從比較不敏感的事務進行合作開始,再逐一擴大合作範圍,……,最終實現『心靈契合』……,兩岸再來談統一,就不會是一件難事。」

呂秀蓮(左)於2022年初拋出「超越統獨」與「不要統一要統合」的主張,本質上仍是反中拒統,但竟被所謂的「統媒」宣揚,無非是助長臺獨意識。更諷刺的是,少數大陸官媒未洞穿呂秀蓮的底色,竟還讚許其意見是「忠言」,稱「算是一種進步,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至於賴清德,無論他如何自稱「務實」,其臺獨本質就是不容置疑,但「統媒」卻予以宣傳美化,正顯露自身偽統暗獨的真面目。(圖片轉自《中時新聞網》)

呂秀蓮(左)於2022年初拋出「超越統獨」與「不要統一要統合」的主張,本質上仍是反中拒統,但竟被所謂的「統媒」宣揚,無非是助長臺獨意識。更諷刺的是,少數大陸官媒未洞穿呂秀蓮的底色,竟還讚許其意見是「忠言」,稱「算是一種進步,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至於賴清德,無論他如何自稱「務實」,其臺獨本質就是不容置疑,但「統媒」卻予以宣傳美化,正顯露自身偽統暗獨的真面目。(圖片轉自《中時新聞網》)


賴清德確實可能成為臺灣下一任領導人,但獨派為了拖延、阻攔統一,不管誰主政都會使盡心機,耍弄或甩鍋北京,這些伎倆所造成的惡果,都得由臺灣人承擔。除非《中時》也認定賴是帶領臺灣實現統一的優良人選,否則「第一統媒」為何耗費篇幅為他擦脂抹粉?如果《中時》真對賴寄與厚望,那麼《中時》的依據為何?只因為他不再滿口「臺獨」?賴希望兩岸合作有如以色列和鄰國合作,王崑義都知道這是「兩國」合作,這個賴清德和自稱「臺獨工作者」的賴清德,有何不同?王憑什麼說賴「有了很大的跨越」?何況僅以「合統」取代「和統」,猶如以「融一」取代「統一」,賴某就能欺瞞大陸?就能徹底解決兩岸衝突?

 

防獨須滴水不漏 不限於政論版面

第八:統獨的輿論戰場不限於政論節目與政論版面,臺獨思維潤物無聲,統媒防堵獨勢必須滴水不穿,以免功虧一簣。

塑造臺獨意識既不需要鼓動正名制憲,也不必天天反中、反共。最幽微、最具滲透性的臺獨心法是:善用生活周遭的點點滴滴,散播臺灣有別於中國的「特殊性/主體性」主張、強調臺灣具有與整體中國分離的「主體性」,是臺獨病毒基因的另一特徵。請見《遠望》2021年1-2月號(總388-389期)社論〈謹防暗獨言論奪朱亂雅〉提出的。,讓臺民習於「一邊一國」,或者散播日本統治臺灣時期的「美好」記憶,強化「臺日一家親」的錯覺,這一些都足以固化臺灣的獨立意識。從戲劇、小說、文學、音樂,到各種博物館的設置、史蹟導覽、人物評論、娛樂新聞,甚至街頭商店招牌、商業廣告,所有軟性、輕鬆的領域,都有臺獨可以見縫插針之處。對照於臺獨媒體不但不容許硬性的統派政論,也不會在軟性節目、軟性文章中出現中國意識的嚴謹態度,號稱「第一統媒」的《中國時報》,顯然漏洞百出,望塵莫及。

以2022年1月7日《中時》的〈1.6億整修將軍府,4月底重現風華〉新聞為例,報導內容是:文化部補助花蓮縣以鉅資修復日據時代一武官官邸,使它「重現沉寂多年的往日風華」。綠營推動「去中國化」的同時,到處「搶救」日據時代古蹟,視為瑰寶。這些小動作都能累積親日反中的大能量,「統媒」如果只以藝文、旅遊的角度報導此事卻不作批評,就是「共襄盛舉」、助紂為虐。與此鮮明對比的是,2016年初,臺北市府耗費公帑遷移、重組腐朽的三井倉庫時,2月15日《中時》刊出林金源投書〈古蹟去留有是非〉一文,提供兩個重要理念:「第一,古蹟的去留之間有是非,並不是所有古蹟都值得保留。第二,保留古蹟固然重要,用什麼心態解讀古蹟更重要。」可惜這種對於媚日現象有所警覺之文,在當時的《中時》有如鳳毛麟角,現在幾成絕響。

2022年2月11日《中時》文藝副刊以幾乎全版的篇幅,介紹作家履彊新出版的小說《共和國之夢》。(更早在2021年12月28日《中時》就已刊出李瑞騰推薦此書之文。)履彊就是曾任臺聯黨主席的蘇進強,是獨派。軍校出身、善於觀察軍事戰略的他,自述因一篇分析兩岸局勢文章,吸引李登輝注意,請他去臺聯黨工作。二戰結束60週年,蘇曾帶領臺聯參拜靖國神社。2014年他雖隨同連戰訪問大陸,公開主張兩岸應「建立互信,和平交流」,但這並不表示蘇主席放棄臺獨立場,他沒說出口的本意是:兩岸應在「一邊一國」之下建立互信、和平交流。《中時》或許看到近年蘇與民進黨的齟齬,以及他對蔡政府的批評,就引蘇為友;又或許《中時》跟其他媒體一樣,看不出(也不介意)一本小說竟也隱含分離意識,就大事為蘇宣揚。獨臺、臺獨已攻陷《中時》的藝文版跟言論版,只是前者潤物無聲,比後者更沒引人注意。

 

統一之後臺灣需要真統媒

綜上所述,現今的《中國時報》只是一個表面表態支持統一的媒體,但它思想混雜,立場不一,對臺灣問題的本質認識不清(或者不願認清),也無法引領對岸採行有效反獨促統政策(或者試圖誤導對岸),根本稱不上是真正的統媒。

早年創辦《中國時報》的余紀忠,當然具有中國情懷。在報禁時期,民間的《中國時報》、《聯合報》與黨報《中央日報》並列臺灣三大報。報禁解除後,各種媒體百家爭鳴,對三大報衝擊極大。李登輝掌權之後,以自由、民主、多元為名夾帶的臺獨思維逐漸蔚為風尚,《中時》、《聯合》的立場面臨考驗。《聯合報》對於李登輝顯露的臺獨言行窮追猛打,李登輝則以公權力發動「退報」運動抵制《聯合》。就在《聯合報》陷入營運困境之時,《中國時報》基於市場考量,採行與當道妥協的立場,坐視年輕記者、編輯追求「自由、民主、多元」,《中時》的發行量遂扶搖直上,長居第一大報。到了余紀忠晚年,他才猛然發現《中國時報》以及臺灣已經偏離中國甚遠,此局面違背他的辦報初衷。余先生老驥伏櫪,在他過世前不久親手寫下萬言書,為《中國時報》定調,想把它拉回「中國」的正軌。他又邀來胡佛、王作榮兩位與該報關係密切的老友,請他們幫忙導正《中時》,但這些努力為時已晚,三位老人根本無法駕馭向錯誤方向狂奔的怒馬。

2008年蔡衍明接手《中時》報系時,臺灣社會(以及該報員工)獨化的程度比余的晚年更為嚴重。根據政大選研中心的民調,臺灣目前約只有7.4%的民眾支持統一,他們當中的老人比率必然偏高。假設統派(非老)人士平均分配在各行各業,《中時》報系的統派當然屈指可數,其中再扣除人微言輕、不為老闆重視者之後,願意、能夠把《中國時報》打造成統媒的,能有幾人?蔡老闆或許真心求統,但是統派容易,統媒難。前者只是自了漢,後者必須有能力說服、影響眾人。缺少立場堅定、認識深刻的核心幹部之領導,《中時》無法扮演真統媒,一點都不令人意外。

在臺灣現有環境下,兩岸統一之前大概不會出現具有影響力的真統媒。但是往者已矣,來者可追。批評《中時》不是我們的主要目的,本文的結論與關注重點是:第一,呼籲大陸對臺系統以及媒體,勿輕易轉載、引述臺灣媒體看似對大陸友善其實卻明統暗獨或會誤導大陸的言論、視頻。大陸民眾渴望臺灣人的認同,希望兩岸早日統一,這些情緒無可厚非,但是有關單位與一般民眾如果無法正確認識臺灣,就無法制定有效的反獨促統政策,也會使大陸民眾對臺灣產生錯誤期待,這些負面效果不可不防。第二,不論統一前或是統一後,臺灣都迫切需要義正辭嚴的真統媒。我們藉由對《中時》的檢討,確定統派在反獨促統的輿論戰已經潰敗,倚靠統媒助統運一臂之力已成奢望。但是統一之後,兩岸是否和平,是否心靈契合,主要還是取決於「護中」對「反中」的輿論戰。立場堅定、戰力旺盛的統媒所能發揮的作用,必有軍隊、警察、法官所不能及之處。統一之後,臺灣需要真正的「中國」時報,絕不容許「蘋果」日報、「自由」時報,否則將永無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