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7日
|
甲辰年三月十九
連載首篇 | 上篇 | 下篇 (本篇文章還剩餘 100% 未讀)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遠望 > 正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君子乎?」

《論語》我讀(三)

作者 | 石佳音
石佳音:《遠望》雜誌總編輯

〔如須轉載,請先徵求《遠望》同意,並於文首註明出處,全文刊載(不得隨意更動內容)。〕

【編按】

每個人對《論語》的理解不盡相同,帶著不同的問題去問孔子,就會得到不同(但是相通)的答案。沒有人知道「完全正確」的理解是什麼,但是任何合理的理解,至少必須使論語所傳達的道理前後一貫、邏輯一致,並且發人深省。「《論語》我讀」專題的簡介參見〈「子曰」之如是我聞──《論語》我讀之緣起〉,本篇討論內容為「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孔子對「學」,主張「學而不思則罔」(〈為政〉)、「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可見孔子言「學」,重在領悟,不在記誦。「習」之本義為「溫習、複習」。但是,孔子之「學」既重在領悟,那麼他對「學」後之「習」,一定不只是反覆誦讀、加深記憶,而是不斷反思、加深體悟,務求達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唯有如此「習」之,才能「溫故而知新」(〈為政〉)。所以此處之「習」,不能僅就字面解釋為「溫習、複習」,而應強調「反思」之義:「時習」者,時時再三反思也。

「說」,音ㄩㄝˋ,同「悅」,愉快、快樂之意。〈憲問〉篇云:「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是為了解自己心中之惑的「為(ㄨㄟˋ)己」之學,不是為了追逐名利而跟隨時尚的「為(ㄨㄟˋ)人」之學。由於君子求學之目的在解自己之惑,那麼若「學而時習之」,就能體悟漸深、日有進境,從成長中產生成就感、自信心和使命感(意義感),於是從「好學」轉為「樂學」(見〈雍也〉篇「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自然會「不亦說乎」。所以,「學習」帶來的真正喜悅,不是來自成績、分數、學歷換來的出路、收入、地位,而是來自成長的體驗本身。反之,如果我們為名利地位而求學,那就是「為(ㄨㄟˋ)人」之學,難免急功近利、患得患失,只想學習眼前「市場價值」較高的技術性的知識,於是很難體會到因學習而成長之樂。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同「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衛靈公〉篇)既要不失人亦不失言,那就必須「無友不如己者」(〈學而〉)。因此,君子所交遊,必屬格局、眼界相當之人,乃能相敬、相知、相惜,不浪費時間對牛彈琴。君子之友自遠方來,彼此砥礪所學所思,切磋琢磨,共同成長,當然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慍」,音ㄩㄣˋ,怨恨也。君子之學既是「為己之學」,因此其為學成就高低與世俗評價無關,當然不會因不為當世所知而惱恨。本篇首章談學習中自有其樂,終章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可謂首尾一貫。故在孔子眼中,若一人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慍」,那不就是個君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