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8日
|
甲辰年冬月初八
連載首篇 | 上篇 | 下篇 (本篇文章還剩餘 100% 未讀)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時論短評 > 正文

疫後兩岸關係的拯救之道

「三不一堅持」

作者 | 儲建國
儲建國:大連海事大學公共管理與人文藝術學院教授兼院長
2020年4月7日 #臺北法案  
【編按】

本文原刊於中美印象網,2020年4月7日

中美關係變壞的直接表現是經貿關係,背後癥結是政治關係,而爆炸引線是兩岸關係。就目前的局勢來看,兩岸關係已走到了中美建交以來最危險的關頭。新冠肺炎疫情不但沒有化解,反而加劇了這種危險,一些政客意識到這種危險但仍然一意孤行。現在民眾的注意力大都在疫情上面,疫情結束後,就會發現我們越來越難以在和平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了。如果不想辦法拯救,戰爭就是兩岸之間的確定答案。

如何拯救呢?我們常說兩岸的事情是中國人自己的事情,不容他人干涉。但在現實中,如果拋開中美關係,孤立地看待和處理兩岸關係,那麼兩岸關係會寸步難行。中美關係本身也不是孤立的,要放在世界和中國的發展進程中去認識。

 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的變化讓中美關係來到一個轉折點,美國精英層已達成遏制中國崛起的共識,其中的鷹派勢力甚至為此不惜一戰。在疫情期間,不少美國政客已經喪心病狂,煽動種族仇恨,按下了走入深淵的按鈕。臺灣民進黨政客已自願綁上美國戰車,充當攻擊中國大陸的排頭兵。

如果中國不一昧退縮,又不至於走向戰爭,還有什麼別的辦法嗎?倘若有一條中間道路的話,那麼這條道路必定符合某條冷靜的規則,它不為雙方激烈的言辭所左右。

這條規則就是:雙方的利益分配與雙方的實際力量相對稱。這條規則不是自動實現的,其間需要某種協調機制。

新舊大國之間為什麼會產生衝突呢?主要是因為新興大國力量增大,必然需要分配更多的利益,既有大國也必然要阻止前者得到更多的利益。如果其間沒有有效的協調機制,衝突就必然發生,而且越來越激烈。

中美之間的協調機制還是存在的,但其有效性越來越弱。對於中國來說,即使脆弱的協調機制,也會充分地加以利用。協調機制有多邊的,有雙邊的。對於中美兩國來說,多邊協調機制已作用不大,真正起作用的還是雙邊協調機制,而主要是雙邊談判機制。

前不久,雙方通過談判,已達成階段性經貿協議,說明這種機制還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其繼續運行存在很大困難。前一階段談判主要是在美國威脅恐嚇下,圍繞著美國要求展開的,中國做了很大讓步,這已經激起中國輿論的反彈。而美國精英層不在意中國民眾的感受,對中國政府的艱難讓步不領情,反而覺得中國政府承認以前做錯了,覺得自己以前的攻擊是正確的,於是更加變本加厲地攻擊中國,逼中國做出更大的讓步。

 因此,中國也許會覺得再像以前那樣談下去行不通了,有可能一方面繼續讓雙邊談判機制運轉下去,另一方面則改變談判策略。中國也許會反守為攻,不圍繞美國的要求打轉轉,也不侷限於經貿問題,而是抓住美國做錯了的問題,譬如說臺灣問題,也以不惜一戰的勇氣,逼迫美國讓步,化被動為主動,爭取到自己應該得到的利益。

什麼是當今中國應該得到的利益呢?主要有三點:一是國家領土和主權的完整;二是公平合理的經貿關係;三是周邊事務的更大主動權。這三條缺一不可,但有輕有重。

中國發展到現在,領土和主權仍然處於不夠完整的狀態,上上下下均已顯示出前所未有的急迫感。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美國還能夠堂而皇之地支持臺灣走向獨立,這個問題已發展到需要徹底解決的時候了,中國的實際力量也發展到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了。

中國在做出徹底解決這個問題的決策前,需要找到道義的制高點和問題的切入點。

道義的制高點是容易找到的。那就是根據國際法,被聯合國承認的任何一個國家的領土和主權完整必須得到尊重,美國公然支持中國一部分固有領土搞分裂獨立,這是國際道義所不能允許的。

問題的切入點也是能夠找到的。雙方可以回到中美關係的原點,那就是構成這種關係基石的三個聯合公報。

中美發表正式建交的第二個公報後,臺灣問題沒能得到解決,後來經過艱苦的談判,終於有了專門解決臺灣問題的第三個公報。

在這份公報裡,專門講到「美國向臺灣出售武器的問題在兩國談判建交的過程中沒有得到解決」。於是,這份公報以「美國政府聲明」的方式指出,美國「不尋求執行一項長期向臺灣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臺灣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數量上將不超過中美建交後近幾年供應的水平,它準備逐步減少它對臺灣的武器出售,並經過一段時間導致最後的解決。在作這樣的聲明時,美國承認中國關於徹底解決這一問題的一貫立場。」從後往前看,這一段話明確規定了美國承諾的三條義務:第一,承諾要徹底解決這一問題;第二,承諾逐步減少對臺軍售並經過一段時間至最後解決;第三,承諾對臺出售的武器不超過中美建交後近幾年(此公報前)供應的水平。唯一模糊的就是「一段時間」究竟有多長?現在近四十年的時間過去了,這個時間已經夠長了。中國完全有理由要求美國從此以後不再對臺軍售。

 中國對美國承諾的義務一直牢記在心,當美國違反承諾時,中國都會抗議一下,但苦於實力不夠,無法讓美國就範。自此以前,中國做到了不讓美國之外的其他任何國家對臺軍售。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1992年法國決定出售幻影2000戰機給臺灣,中國交涉未果後,做出了強烈反擊。反擊措施包括撤銷部分擬議中與法方的大型合作項目,不再與法國商談新的重大經貿合作項目,嚴格控制兩國副部長級以上人員的往來,立即關閉法國駐廣州總領事館等。這樣殺一儆百的效果很好,此後,法國不敢再犯錯誤,別國也不敢造次了。

對於美國軍售臺灣問題,中國也一直尋找機會徹底解決,現在這個機會來了。既然美國無理打壓中國,並不惜踏上戰車,那麼中國也應該不再像以前那樣委曲求全,而是堅決要求美國履行曾經的承諾。當然,更關鍵的是,現在的中國有能力做到這一點。這個要求提出來後,美國如果不答應,那中國就有可能對下一批美臺軍售項目採取更加激烈的措施。無論採取什麼方式,這個問題很有可能在第三份聯合公報發表四十週年之前解決。

解決對臺軍售問題的同時,中國也會要求解決美臺關係升級問題。中美建交公報明確規定:「美利堅合眾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範圍內,美國人民將同臺灣人民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關係。」中美建交以來,相對於軍售來說,美國在這個問題上還有所克制。然而,特朗普上台後,美臺關係有了很大的突破:一是美國於2018年通過「臺灣旅行法案」,允許各個級別的美國官員訪臺;二是美國於今年疫情期間通過「臺北法案」,確認臺灣是一個由2300萬人組成的國家,美國要幫助臺灣鞏固邦交國關係,以不同方式參與各種國際組織。這兩個法案毫無疑問地違反了建交公報,嚴重地說,中美建交的基礎己經大大動搖。中國以撤回駐美大使,降低外交等級來回應都是不過分的。但中國還是以中美關係大局為重,到目前為止還未做出強烈的反應。美國做出這種令中美關係大倒退的行為是絕對錯誤的,也是中國可以牢牢抓在手中的辮子。疫情結束後,中國會跟美國把這個帳算清楚,並提出明確的要求,阻止美臺形成實質上的官方關係。否則,在中國政治文化裡,中國決策者很容易產生這樣的自問:「我們有何面目面對先輩,面對人民?」這種自問的嚴重性,美國人是不一定理解的。

在美國逼迫中國的過程中,臺灣的民進黨政客以為抓到了千載難逢的機會。過去的民進黨政客還是因為忌憚戰爭而不敢在臺獨問題上過分造次。今天的民進黨政客則公開地宣稱臺獨。賴清德已經公開宣稱自己是務實的臺獨工作者。今年1月13日,英國廣播公司發布專訪蔡英文的部分內容,蔡英文聲稱臺灣已是「獨立」的國家,不必再宣布獨立,並說兩岸不排除開戰風險,之後,臺灣便搞了一系列軍演。他們之所以這麼膽大,也是因為看準了美國多年難見的反華情緒,看準了現在的美國政府決意支持臺獨,對抗中國。民進黨政客們現在要賭一把,因為他們深深地知道,儘管這次有可能賭輸,但是越往以後,就連賭的機會都沒有了。民進黨的行為,已經涉嫌違反《反分裂國家法》。因此中央政府如果要做出武統決策,在法律上沒有什麼障礙,因為民進黨政府宣稱臺灣已經獨立,沒有再宣布的必要。如果一定要等某種「正式宣布」才武統,就等於放棄武統,那就真是民進黨所要的最大「善意」了。

美國和臺灣政客的所作所為,已經把中國政府逼上華山一條路,利也罷,弊也罷,似乎都無可選擇。目前的局勢清晰地擺在那兒:臺灣已實質性宣布獨立,美國支持臺灣獨立。這一點,只要有一雙正常的眼睛,都會看得很清楚。

中國似乎已無路可退,這是否意味著必須開戰呢?很大程度上是,但仍有和平的可能。

 這個可能的前提是:中國政府必須採取臨近戰爭的強烈手段,逼迫美國回到其最初的承諾上來,這個承諾的總標題是:一個中國。

在這個總標題下面,美國政府和臺灣當局需要承諾和落實三項具體義務:

一是不進行任何武器交易;

二是不發展任何官方關係;

三是不採取任何「臺獨」措施。

有了這「三不」,大陸就可以重申一個堅持:

堅持用和平方式統一臺灣。

表面上看,這好像是中國單方面的要求,實際上,這是雙方平衡的義務。美國不信守承諾已經很長時間,平衡的打破也有很長時間,中國政府只是要求重新回到平衡點而已,中國的實際力量也能夠守住這個平衡點,讓美國伸得過長的手退回到合適的位置。為此,中國在其他方面會不會有所退縮,譬如說經貿問題、南海問題?這樣想那就錯了,中國在臺灣問題上的堅定態度恰恰是為經貿問題和周邊問題的處理贏得氣勢,顯示力量。臺灣問題如果因軟弱而得不到有利於中國的結果,那後兩個問題同樣得不到好的結果。中國可以退縮的地方是在全球舞台,可以尊重美國的領導地位及其相關的利益,中國能夠在廣泛接受的規則下與各國做生意就可以了,同時堅持人道主義和公平正義的底線。這就是目前階段利益與力量相平衡的答案,其中要兼顧中美兩國之外的利益與力量。

想清楚這一點,中國政府就可以從現在開始,至美國政府和臺灣當局承諾「三不」之前,不再提「和平統一」。「三不一堅持」是疫後拯救兩岸關係,維持兩岸和平的唯一可行的道路。這是一條很難走的道路,主要是因為美國政府和臺灣當局不會願意走下去。在疫後艱難的局勢裡,中國人民必定會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支持政府應對國家所面臨的巨大挑戰。我們已經看到,過去一些喜歡發表批評意見的人士已經停止國內的口水戰,槍口已轉向外敵。左派右派在面對外侮的情況下,完全可以延續全民族共同抗疫的精神,實現空前的大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