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8日
|
甲辰年冬月初八
(本篇文章還剩餘 100% 未讀)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大國博弈 > 正文

印度不會助美遏制中、俄

作者 | 宋魯鄭
宋魯鄭:旅法學者,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

〔如須轉載,請先徵求《遠望》同意,並於文首註明出處,全文刊載(不得隨意更動內容)。〕


在中美博弈的背景下,印度由於一定的實力、地理位置、西方民主制度以及和中國的領土爭端而成為美國理想的戰略合作夥伴。縱觀2023年,風雲變幻的國際社會上最為風光的莫過於印度。3月,日本首相親赴新德里邀請印度參加5月廣島G7會議。6月,身為總理的莫迪享受了美國通常只給總統或君主的國事訪問待遇:隆重豪華的國宴而且是迎合莫迪口味的素食、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會見、白宮一街之隔的布萊爾國賓館住宿、參眾兩院演講。雙方更簽訂了軍事、經濟和技術領域的重要合同,特別是印度並非美國盟國,但卻破例能夠分享敏感的戰機發動機技術。7月,莫迪再次成為法國的座上賓:作為主賓國首腦受邀參加香榭麗舍大街上的國慶閱兵式、盧浮宮舉行的國宴、獲頒最高級別的榮譽軍團大十字勳章以及涵蓋軍事、太空、能源和環境領域的合作專案。

應該說印度的國力和它享受到的歐美禮遇是不相稱的。特別是從中國的角度看,印度發展了幾十年,但卻是相對倒退:2000年印度GDP還是中國的38.7%,2022年下降到了18.8%;2022年印度出口4530億美元,中國是35900億美元;印度汽車銷量380萬,中國是2686萬,都遠不及中國。

不僅如此,整體上印度的發展程度也很低。人均GDP只有2300多美元,和非洲的辛巴威、肯雅、剛果一個水準。根據聯合國,印度仍然有2.29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占全球貧窮人口的31%。一半人口年收入只有650美元,平均一個月不足400元人民幣。相應的,印度40%的青年人、80%的婦女沒有工作。印度號稱免費教育,但文盲約5億人,占全球文盲的35.1%。沒有合格的教育,人口再多也不會是紅利。正如2021年印度內政部長所稱,印度有2.8億文盲成年人,是國家的一個沉重負擔。

因此印度被歐美熱捧,最根本的原因並不是印度的實力,而是地緣政治以及印度高超的外交手段。

 

左右逢源的印度

從美國的角度,印度是圍堵、遏制中國的重要一環。美國雖然也清楚印度不會隨之起舞,而是要藉機從美國獲取各種利益,但至少能夠發揮牽制中國的力量。此外,印度作為俄羅斯的傳統盟友,是能夠影響普京的國家。在美國的拉攏下,印度哪怕立場稍微有所變化,對俄羅斯的壓力也是顯著的。

至於法國,其目的則是要平衡美國的力量,實現戰略自主,而非針對中國。法國自二戰後,國家最高戰略就是恢復昔日的一流大國地位。在國力相對衰弱的情況下,就只能利用自己在外部環境的獨特地位來實現。冷戰時,法國和對抗美國的蘇聯、中國建立起特殊關係,成為溝通東西方的唯一管道。二十一世紀後,中、俄等國崛起,美國同時進行遏制,法國則再次如法炮製。

但俄烏衝突使法國失去俄羅斯,中國成為它實現戰略自主的主要力量。只是對於法國來講,它不能僅僅依賴一個國家,它也仍然需要更多的力量來彌補俄羅斯的真空。於是實力並不強的印度就成為法國的另一選擇。簡單講,法國只有在多極化的世界中才能發揮它可以聯合全球中間力量的作用,從而確保一流國家的地位。

當然有利的國際形勢只是一方面,印度確實也有高超的外交能力。

印度獨立後,不僅繼承了英國的政治制度,也包括地緣政治思維,還加上類似法國多邊結盟的做法,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冷戰時,印度一方面高舉不結盟大旗,緊密團結南方國家,同時又和蘇聯建立盟友般戰略關係,但也不排斥美國,成為罕見的同時能得到蘇美援助的國家,甚至美國援助的金額都超過蘇聯。值得一提的是,印度一獨立就和法國建交,新中國成立後也迅速和中國建交。

冷戰後面對更為複雜的國際形勢,印度仍然遊刃有餘,遊走於對立的各方,在各種相互矛盾的風險中巧妙地平衡各種關係。正如法國媒體所評論的:「可以借用千手觀音的畫面來解釋,印度有一只手伸向中國與俄羅斯,另一只手伸向美國,它們同時都在活動。」

印度一方面是上合組織和金磚國家成員,和中俄肩並肩。另一方面又與美國、澳大利亞和日本一起,組成四方安全對話,劍指中國。印度又一次做到了既不付出任何代價還能各方漁利。

以印度和俄羅斯的關係為例,美國出台法律,對任何採購俄羅斯武器的國家進行制裁,即使是北約成員國土耳其也不例外,但國會專門立法唯獨對印度進行豁免。這其中的關鍵是印度打好了中國牌。印度和中國一直保持鬥而不破的默契。只要和中國鬥,美國不僅會拉攏印度,還會默許它挑戰西方價值觀和利益的事情。這就是為什麼印度大量採購俄羅斯石油、人權組織批評印度日益專制和倒退,但美國都網開一面。此外,中印互鬥只要不破,印度就能在各大國之間掌握主動權,就是中國也要對印度讓三分。2021年印度疫情爆發,率先向美國求助被拒,中國卻第一個伸出援手。中國是以人道的名義緩和雙方關係並昭顯美國的不可靠。中國的援助立即對美國產生巨大壓力,迫使其迅速加入到援助行列中。這就是中國對印度的作用。反之如果和中國攤牌,就成了印度單方面需要歐美,不但不能再漁利,還要付出代價尋求支持。

所以中印關係再緊張,也比現在的中加、中英、中澳、中日要好。美國也想把印度納入「北約+」機制,卻在2023年6月9日被印度外長明確拒絕,牢牢守住了紅線:不和中國攤牌、中美博弈長期化才最符合印度利益。為此,就在莫迪訪美之際,《華盛頓郵報》發文警告:「美國朋友們,別再天真了。印度永遠不會成為你們的盟友」。

不過,一個國家的外交能力雖然重要,但外交是建立於國家實力基礎之上的,而這恰恰是印度的短板。這主要是由三個結構性原因造成的。

 

三大「凡是」令印度成美國印太戰略軟肋

印度總理莫迪2023年8月15日在印度獨立日當天發表紀念講話,並提出要在2047年當印度慶祝獨立100周年時,使該國成為發達國家的發展目標。多年來西方一直炒作中印競爭,為因應中國崛起,美國更是力推印太戰略,要把印度拉入對華包圍圈。然而印度很有可能只有人口能超過中國,它更多的將是美國的負擔,而非助力。

比如2021年,美國為和中國競爭疫情應對,聯合印日澳三國,試圖把四方的資金、技術、生產能力、物流優勢結合起來。卻沒想到DELTA變異病毒引發印度疫情大爆發,不但出不了力,反需要美國援助。隨後DELTA更迅速傳播全球,把剛剛走出疫情的歐美又拉下水。

美國希望戰略上由印度取代中國的製造業,建立符合西方利益的產業鏈、供應鏈,但印度太多短板令其無法實現。比如印度法律規定員工100人以上的製造業企業裁員必須首先得到政府的批准;印度對進口產品實行離譜的高關稅,像進口汽車竟然高達100%;基礎設施落後更是令人詬病,停電在印度司空見慣,企業正常生產都無法保障;印度所謂的「高速公路」(國道)75%只有上下兩個車道或單車道,常年擁堵,而且全國公路中40%是沒有鋪過柏油的土路。結果,就是苦心經營了十多年的福特、通用也在持續虧損之後退出了印度。

從西方理論上講,印度有很多優勢:民主、龐大的市場和低成本的勞動力、英語普及、與歐美關係良好,國際發展環境十分有利。但事實上與中國對照,卻是一個相對衰落的國家。換言之,雖然和自己比有明顯提升,但從橫向比較角度看卻是倒退式增長。

如果從人類歷史演變的角度,就不難看出印度問題的根源所在,我們可以簡稱為三個「凡是」。

凡是成功崛起邁向現代化的國家,沒有一個不經歷工業化的。工業化不僅僅是物質財富的極大提高,還使一個國家實現社會轉型: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城市社會。在這個轉型過程中,各個方面都會發生變化:社會分工、技術爆炸、新階層的誕生、現代政治制度、學習機會的擴大;宗教和傳統習俗的影響力減弱;傳統宗法社會解體,社會流動增加等。沒有工業化,一個國家就仍然會停留在前現代的農業社會狀態中。

但迄今為止的人類歷史表明,只有西歐、北美、東亞溫帶區域能成功的工業化。而印度則處於熱帶。除了地理因素,印度還有上面提到的各種短板。這麼多短板的根源則可以用以下另外兩個「凡是」來解釋。

一是發達國家如英、法、美等都是先發生了革命(美國是內戰),摧毀了前現代制度存在的土壤和條件,才迎來新制度的誕生。在這個過程中,人與人包括男女平等問題解決了,土地問題解決了,宗教和國家的關係釐清了(世俗化)。更重要的是,人的思想改變了。

但印度沒有發生革命,就直接移植了西方的民主制度。所以種姓制度雖然在法律上廢除了,但其存在的基礎仍在。一紙法律怎麼能夠替代革命呢?像憲法之父安貝德卡爾,雖然在印度獨立後出任首屆司法部長和憲法起草委員會主席並負責起草第一部憲法,但他屬於賤民,連獨立運動的領袖甘地也支持種姓制度,使他無法被印度精英所接受,最後不得不率領百萬賤民放棄印度教信仰,改信眾生平等的佛教。他自己的命運都無法改變,更何況普通人。這也是印度IT行業特別興盛的原因之一:因為這是一個新行業,對賤民沒有限制。

由於印度沒有受到革命的衝擊,未能像西方一樣進行宗教改革,因此嚴重阻礙了它的發展。比如由於種姓制度禁止不同種姓的人一起工作或從事一樣的工作,這就限制了工業化的發展。要想在同一個地方招聘到大量的員工難度往往很高。

今天的印度由於無法進行大規模的工業化,仍然是一個掛著現代招牌的前現代國家。然而人類歷史也同樣表明,這一時期一旦過去,就幾乎無法再補課。現在的印度不可能退回到過去,重新進行一場革命。

中國之所以能夠創造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經濟奇蹟,很重要的一點是中國的連續革命:辛亥革命從政治制度上終結了數千年的王朝體制,共和理念也深入人心。隨後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則解決了土地問題、平等問題,把中國復興的障礙徹底清除掉。在印度這樣的大國,這種對整體利益的大調整,除了革命,其他手段是無法實現的。

二是迄今為止的人類歷史還證明了:凡是搞西方民主成功的發達國家,都是在完成現代化(包含工業化)之後才實行的大眾普選民主,選票是社會演進的最後一步。凡是現代化完成之前實行大眾普選制度的,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擺脫貧困走向現代化的。

英國如果以1688年的「光榮革命」成功為起點,到出現政黨、再到最終實現普選用了兩百多年的時間。美國、法國等發達國家也基本如此。但是,自從西方徹底完成民主化後,這種情況就再也沒有出現過。所有「民主轉型」國家都是採用瞬間突變甚至是休克方式完成的。但這種模式不但代價極為高昂,而且往往令一個國家無法真正發展。今天的印度就是如此。

美國學者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中如此點評印度的民主:「但印度的民主,就像香腸的製作,越是近距離觀察,其吸引力越是下降。舉例來說,幾乎三分之一的印度立法委員,現正遭受各式的犯罪起訴,有些甚至是重罪,像謀殺和強姦。印度政治家經常從事公開的政治交易,以政治恩惠來交換選票。印度民主的爛攪難纏,令政府在重大的基礎設施投資上很難做出決策。」

所以除非未來印度能夠打破這三個「凡是」,否則將很難成為發達國家,只會成為美印戰略短板。

因此,印度不會也無法助美國遏制中國。如果從歷史來看,它更不會助美國遏制俄羅斯。

 

印度選邊俄羅斯的四大原因

隨著中美戰略博弈日益激烈,印度成為西方極力拉攏的對象,連「亞太戰略」都改名「印太戰略」,印度也積極配合,儼然已成西方陣營的一部分。可是令西方大跌眼鏡的是俄烏衝突爆發後,印度完全站到俄羅斯一邊:不譴責、不制裁、還大量購買俄羅斯能源和包括飛彈在內的武器,甚至為避免美國的制裁,以本國貨幣進行交易。

根本原因在於:面對俄羅斯,印度和西方的利益南轅北轍。

第一,印度獨立後和蘇聯建立起特殊的關係。其實這也是西方的失誤導致的。剛獨立的印度一窮二白,搞工業化急需外部援助。印度覺得自己是民主國家,就率先跑到美國求助。結果美國卻拒絕了,僅施捨了些糧食。無奈之下印度只好轉向蘇聯,結果不僅受到熱烈歡迎,還全力支持印度的工業化。印度工業化建設的奠基之作比萊鋼廠就是蘇聯援助的:資金、設計、技術、設備都來自蘇聯,一期產鋼量就高達100萬噸,此前印度一年的鋼產量才160萬噸。從1955年到解體前夕,蘇聯對印度進行了長達30多年的援助,援助金額都超過中蘇蜜月期。到1980年,印度三分之一的鋼錠、五分之一的電力、60%的石油、30%的石油產品、80%的冶金設備、60%的電器設備,都是蘇聯援助專案生產的。現在印度約68%的武器設備來自俄羅斯,也一直都是俄羅斯國防工業的第二大市場。在蘇聯援助下,印度成功建立了完整的現代國防工業和科研體系,打造了一支龐大的軍隊,並依此建立和維持了南亞霸主地位。

更重要的是,印俄關係經受住一切考驗。不管核子試驗,還是印巴衝突,蘇聯以及後來的俄羅斯都站到印度一邊。美國卻恰恰相反。印巴衝突時,站到巴基斯坦一邊的美國派航空母艦到印度洋進行威懾,還制裁印度的核子試驗。新冠疫情全球爆發後,美國聯合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意圖發揮各自在疫苗生產上資金、技術和物流優勢,以和中國競爭。不料當印度疫情失控向美國求助時,卻第一時間竟被拒絕,反倒是中國不計前嫌施以援手。可以說,印度獨立七十多年,美國從來靠不住,雙方根本沒有牢固的信任基礎,俄羅斯則一直是穩定的戰略合作夥伴。

第二,俄印之間的關係是戰略性的。冷戰時,蘇聯實施「拉印抗美制華」戰略。冷戰結束後,印度和中國的領土爭端難以解決,武器落後的印度主要依賴俄羅斯的軍事技術。九十年代印度進行市場化改革,經濟開始起飛,俄羅斯的能源又成了戰略需求。俄烏衝突後,俄羅斯對能源大打折扣,缺乏外匯的印度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良機。當然更重要的是俄羅斯全面挑戰歐美,對中國的戰略依賴增大。在中、印之間,俄羅斯的天平日益向中國傾斜。這顯然不符合印度的利益。

此外,俄羅斯受到歐美的全力制裁,整體實力受到損害。俄羅斯實際是印度唯一真正的盟友,俄羅斯的衰落當然是印度不樂見的。簡單講,一個更加強大的中國,一個日趨衰弱的俄羅斯將使得印度在面對中國時喪失一個關鍵的籌碼。所以,印度必然堅定地站在俄羅斯一邊,而完全不睬西方的反對。

第三印度深知中國才是美國的頭號挑戰,所以印度站在俄羅斯一邊,美國乃至歐洲雖然不滿,但也只能無奈接受,否則圍堵中國戰略就有了大破口。所以印度才敢這麼肆無忌憚,甚至被質疑時更是理直氣壯的火爆回應。

這樣的例子很多。美國於2017年通過了一項法律,任何與俄羅斯國防和情報部門有業務往來的國家都可能面臨制裁。2018年10月印度卻和俄羅斯簽訂價值55億美元、5套俄制S-400系統的合同。但2022年7月美國國會卻投票決定放棄制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土耳其,它雖然只採購了25億美元的俄制S-400系統,卻被美國制裁:禁止向土耳其國防工業局發放美國產品、技術的出口許可和授權,其中就包括F-35戰機。這種差別待遇,就是因為土耳其在應對中國方面沒有價值。

最後,印度長期是英國殖民地,在獨立過程和獨立後的經歷使其對西方的本性瞭解深刻而全面。今天美西方之所以可以放過印度搞核子試驗,可以接受印度站在俄羅斯一邊,完全是因為中國站在它的前面面對西方,當然俄羅斯也是重要因素。假如印度將來成功崛起,或者中國、俄羅斯被美國成功遏制,印度就會成為下一個目標。就和冷戰時,美國聯手中國對抗蘇聯,冷戰一結束,美國立即翻臉,視中國為威脅。在印度看來,雖然現在美國極力拉攏它,但中國垮掉的哪一天,就是對印度圍堵的開始,而且還會拉上中國。就如同二戰時美國和中國一起對抗日本,冷戰後又拉日本一起遏制中國。

這種黃雀在後的事,世界也算是見多了。所以印度利用美國平衡中國,左右逢源或者互相利用是可以的,但要威脅到自己的利益則是萬萬不行的。別說現在,就是冷戰時,蘇聯給印度這麼多援助,美國的援助印度也照收不誤,甚至從金額上收的更多。

從外部環境講,現在確實是印度的戰略機遇期:美國,是可以用來應對中國的籌碼;中國,不僅可以為印度擋風擋雨,還能使它從西方獲得行動自由——實際上印度在西方的戰略地位和價值主要取決於中國,它當然不希望中國倒掉;俄羅斯,則可以用來強化軍事和能源安全以維持它在南亞的霸權。印度作為西方的學生,還是學到了一些精髓。和歐洲比,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美國想打印度牌來遏制俄羅斯和中國,只怕竹籃打水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