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8日
|
甲辰年冬月初八
(本篇文章還剩餘 100% 未讀)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統一與中國 > 正文

悼陳映真──兼論「只左不統」的迷思

作者 | 林金源
林金源:淡江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遠望》雜誌社社長。

〔如須轉載,請先徵求《遠望》同意,並於文首註明出處,全文刊載(不得隨意更動內容)。〕

知名作家、「中國統一聯盟」創盟主席陳映真於去年(2016年)11月22日病逝北京,臺灣媒體幾乎都大幅報導此事,顯示陳映真的舉足輕重。但臺媒報導、評論陳的態度與角度,卻非常詭異。似乎陳映真是由兩個部分拼湊而成,其一可敬,另一可議。


大家都說陳映真的作品充滿人道主義關懷,他反抗威權,他批判帝國主義與跨國企業對第三世界經濟、文化的侵略。陳在早年因而被視為臺灣知識分子的良心,高居文學神壇。文學領域的陳映真,可敬可佩。

4647ad14-e937-4fa2-9fb8-43457b854265.png 陳映真遺孀陳麗娜,於北京舉行的陳映真告別式上捧著亡夫遺照步出禮堂。可嘆的是,在陳映真所出生的臺灣島上,能真正認識與繼承其統一理想的人士並不多。(圖片來自中國新聞網)

陳映真遺孀陳麗娜,於北京舉行的陳映真告別式上捧著亡夫遺照步出禮堂。可嘆的是,在陳映真所出生的臺灣島上,能真正認識與繼承其統一理想的人士並不多。(圖片來自中國新聞網)

 

文學、左派的陳映真  可敬可佩

臺獨興起後,陳的光環不再。堅持統派與左派的陳映真,在「本土化」浪潮衝擊下,踽踽獨行。尉天驄為陳解圍,尉說讀者看陳映真作品時,請不要戴政治有色眼鏡,他的書中有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理想主義,這就夠了。尉天驄的看法,應該是目前臺灣社會的主流。(檢視陳逝後紀念他的許多文章,就可證明此事。)簡單又直白地說,陳映真對「左」的堅持,贏得朋友和讀者的敬佩;但他對「統」的主張,被認為既可議又不合時宜。

陳映真可以切割嗎?左和統有高下之分嗎?

人類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複雜萬端。如果以簡單的二分法分類,左派主張社會主義,重視和諧與公平,關心弱勢族群與環境保護,質疑市場機能,力抗強國與跨國企業對後進國家的經濟、文化侵略。右派主張資本主義,重視經濟成長和所得的提升,關心強勢者是否具有創新、投資的誘因,相信市場機能,讚美全球化和跨國公司的貢獻。兩種制度各有其優缺點,各能滿足不同發展階段的需要,當然各代表截然不同的信仰。

西方先進國家都同時存在左、右兩類政黨,經由左右辯論或左右輪流執政,為國家找到折衷、平衡點。不幸的是,中國救亡圖存和現代化的過程中,國共內戰取代了理性、平和的左右辯論或輪流執政。1949年敗守臺灣的國民黨,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為了保住政權,遂大力掃盪左翼思想與疑似共黨分子。國民黨的三民主義原本包括「就是共產主義」的民生主義,卻打壓勞工運動以及信仰左翼思想的人民。1968年,陳映真因閱讀馬列、魯迅等左翼書籍,被國民黨下獄七年,就是這一時代之下的悲劇。

 

國民黨迫害左派源於內戰

如果沒有國共內戰、沒有兩岸分裂,國民黨的意識形態即便偏右,也不必以如此兇惡的手段對付自己的左傾人民。如果沒有國共內戰、沒有兩岸分裂,國民黨就不必抱住美、日大腿,坐視帝國主義對臺灣的文化、經濟入侵。如果沒有國共內戰、沒有兩岸分裂,國民黨應會更妥善處理弱勢族群的難題,不會懷疑各類社會運動中「匪」影幢幢。

陳映真能獲取大家的敬佩,就是他在視左如洪水猛獸的時代,長期堅守左派立場。一般咸認戰後臺灣思想的特點是缺少一隻眼──左眼。陳映真說的好:「左眼沒什麼了不起,可是人失了左眼,平衡就會發生問題。」在這個不平衡的時代,陳映真和許多熱血前輩,為了扳正右傾的臺灣,即使犧牲自己的青春與生命,也在所不惜。

但是「左」的陳映真和「統」的陳映真根本無法分割,因為如前所述,臺灣的右傾是國共內戰和國際冷戰的產物。思想深刻的陳映真,怎麼可能只左不統?正常國家沒有認同與分裂的問題,左右之爭只是單純的內政選擇。兩岸的分治分裂,以及列強的見縫插針,讓中國人必須同時面對「左右」與「統獨」的抉擇。獨臺、臺獨思維者看到早期的陳映真與國民黨對抗,看他抨擊專制政權,遂幻想、期盼陳是「自己人」。他們如果不是沒讀懂,就是故意曲解陳映真。

 

統一才能免除兩岸人民的不幸

被國民黨迫害的陳映真,原有充分理由和臺獨成為一丘之貉,痛恨國民黨,連帶也痛恨中共與中國。但這個深明大義的臺灣人卻認定中國的統一與進步,才能免除兩岸人民的不幸。國民黨加給自己的痛苦,在一心關注國族命運的陳映真的胸中,根本無足輕重。他不讓自己與一黨之間的恩怨,凌駕國族的大是大非。

陳服刑期間,外國人士試圖拯救他,但被陳父婉拒。陳父說:中國人的事情,還是由中國人自己承擔。這位見識不凡的父親,探監時對兒子說:「首先你是上帝的孩子,其次你是中國的孩子,最後你才是我的孩子。」

曾任國小校長的陳父,也經歷228帶給臺灣人對政治前景的絕望,但他並未因此走上臺獨,而是努力籌錢禮聘外省老師,教好孩子的中文和史地,還演出魯迅的話劇。他的眼光與境界,恐非今天民粹、理盲的臺灣社會所能理解。

受父親影響的陳映真,他的思想、文學和政治立場是一致、一體的。臺灣人如果讀懂陳的小說,怎能只嘉許他的文學成就和左的堅持,卻避談(甚至鄙夷)陳求統的政治主張?

解嚴之後,左傾已經不足以入罪。左成為相對時髦、具有激情的理念。反之,統派的社會形象即便不算人民公敵,至少也是冥頑不靈、政治不正確。「只左不統」占據遠比「既左又統」更大的舞台,因為中國已經被綠營抹黑成骯髒字眼。此外,臺灣社會還存有下列幾項迷思:


國家統一是最高的道德

第一,「只左不統」者認為,關懷弱勢、反帝、反威權是普世價值,但統或獨的意義與價值仍有爭議。人生在世,豈可讓模糊、仍具爭議的目標,凌駕對於個人尊嚴、福祉的追求?他們沒想清楚的是:分裂國家的國民,容或有部分人在短時間內,享有一定程度的福祉與尊嚴,但是長期、普遍來看,此國人民享有的福祉與尊嚴,一定低於不受外國挑撥離間、沒有兄弟鬩牆的統一國家之人民。臺獨興起後,綠營的任何不道德行為,都被賦予正當性。臺灣的混亂與沉淪,都與此相關。胡佛教授指出:國家統一是最高的道德。旨哉斯言。


中國值得左派的關心與支持

第二,「只左不統」者認為,中國已經是強國,即便目前兩岸分裂,大陸也是強國,絕非弱者,因此統獨問題並非左派應該優先關懷的重點。他們沒看清楚的是:中國整體國力雖強,但那是百年來胼手胝足、忍辱負重才換來的血淚成果。西方國家至今仍掌握世界的話語權,仍占據定義善惡、好壞的制高點,仍在圍堵中國的復興之路,仍對中國的內政指指點點。中國的人均所得、可耕地、水資源、糧食都遠低於先進國家。中國對於阻撓統一的外國勢力,仍必須虛與委蛇,不敢橫眉冷對。如此委曲求全的中國,難道不算弱勢?難道不值得左派的關心與支持?


中國謀求與各國共存共榮

第三,「只左不統」者認為,中國強後必霸,兩岸統一之後產生的「新帝國」,無助於改善世界其他更多弱小國家的命運。他們沒看清楚的是:中國為了突破美日的封鎖,固然奮力往外發展,務求鞏固自己所需的各種資源,但是中國與各國共存共榮的立場,絕對有別於列強的以鄰為壑或片面搜刮。同樣身為後進且曾被壓迫的國家,中國對第三世界國家的誠意與尊重,無人可比。德國媒體最近指出,「過去從來沒有任何國家像中國一樣,對拉丁美洲提供了這麼多機會」、「拉丁美洲轉向中國之後,有望跳脫過去只能作為其他地區的原料供應者的角色。」可見具有王道文化的中國,它的統一與強大,更能促進社會主義的理想。

第四,「只左不統」者認為,改革開放之後,大陸已經喪失左派的理想,臺灣統派對中國內部的問題不該視而不見,以致因統害左。他們沒看清楚的是:統派基於下列四點考量,其實並沒有忽視中國的內政問題。

首先,國之大事有其輕重緩急,解決國家認同是所有問題當中的第一要務。「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沒有確定「誰是同胞?誰是敵人?」之前,國內的建設與文明都無法精進。孫文的三民主義把民族主義立於首篇,有其道理。


反獨促統有助大陸內部改革

其二,臺灣統派對於大陸內部問題的理解深度,難與身歷其境者相比,如果貿然提出批評,未必適宜。反倒是兩岸如果統一,大陸必定更能專心致力於內部改革與建設。因此臺灣統派最能有效發揮作用的戰場是反獨促統,不是介入批評大陸內部事務。

其三,如何恰當利用物質誘因導引國家的發展,但又不致喪失社會主義的理想,是一個複雜困難的議題。中國每一個發展階段適合採用怎樣的制度與政策,很難有先驗又絕對正確的答案。領導者只要走對了大方向,我們又何忍苛責?


母親再醜 還是母親

其四,我們對大陸的批評必須跳脫西方設定的刻度,不以列強的標準為標準。過去30年來,中國消滅貧窮的績效,遠優於所有實行民主制度國家的總和。這應是左派最該感到欣慰的一項具體成績,但是很多人還是批評中國沒人權、不民主、不文明。陳映真和龍應台曾為中國的文明問題有過辯論。他們不同的是:嫌棄中國不文明的龍,曾邀獨派詩人向陽,以閩南語朗詩悼念黑貓中隊、黑蝙蝠中隊這些「臺灣人」;深知中國仍不文明的陳,拒絕用曾欺壓中國的西方列強標準來度量中國。陳映真說:母親再醜,還是母親。

陳映真曾說,文學是為他的思想服務。左和統是陳的核心思想,兩者不但缺一不可,而且它們被陳映真賦予了完整的結合。早年寫小說,晚年創辦中國統一聯盟,代表窩在文學象牙塔之內並無法實踐陳映真的理念與生命價值。既左又統,是他想得透徹之後的結論。

 

陳映真的左和統無法分割

不幸的是,很多自稱是陳好友、粉絲的人,都只愛文學、左派的陳映真,都認為政治、統派的陳映真走入了牛角尖。我們不忍陳先生斯人獨憔悴,故以本文悼之,並希望有更多人讀懂陳映真,成為他真正的鐵粉與後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