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9日
|
甲辰年三月十正
(本篇文章還剩餘 100% 未讀)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時論短評 > 正文

中國需要更多的楊振寧

《楊振寧傳》導讀

作者 | 林金源
林金源:淡江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遠望》雜誌社社長。

〔如須轉載,請先徵求《遠望》同意,並於文首註明出處,全文刊載(不得隨意更動內容)。〕

8736224f-2dbc-4456-8a8f-b61474393d73.jpeg

1957年獲得諾貝爾獎的楊振寧,他在物理學的典範地位,大概只有相同領域者才能體會。但即便是物理學的門外漢,也可從楊的傳記江才健,《楊振寧傳:規範與對稱之美(增訂版)》,臺北:天下文化,2020年9月。裡,看到他不俗的人格典範。

楊得獎的研究是在與高能物理密切相關的領域,照說他應該鼓吹高能加速器,但1972年在北京的一場重要座談會上(以及後來的其他場合),他卻獨排眾議,反對中國大陸在當時建造高能量加速器。他認為應先把有限資源用來發展計算機、生物化學,培養更多(高能物理以外的)人才。他的建議不但無法帶給自己絲毫好處,還引起物理學界同儕的不滿與批評。

1966到1999年間,在他一手創建、主持的紐約州大石溪分校理論物理研究所,楊振寧以行動證明他是科學研究的獨行俠,不是挾持諾貝爾光環打造學術帝國的野心者。33年間,楊只收了大約十個學生,當然更沒有結黨結派。1989年美國物理學會出版的《今日物理》期刊指出,相對於其他頂尖大學物理系,楊振寧領導的研究所鮮有近親繁殖的現象。

1971年楊回大陸探親,陪母親進出醫院看病,無論如何不肯坐上三輪車。這位毫無架式卻名滿天下的諾貝爾獎得主,就在車後幫忙推母親。

1980年代,香港中文大學想頒榮譽博士學位給楊,但依香港制度,港督是學校最高首長,接受學位者必須向港督鞠躬,楊不願意,所以拖到1997年香港回歸之後,他才接受榮譽博士學位。

1948年楊振寧獲得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他的論文原稿只有3頁,被教授強求增至10頁,可謂言簡意賅,一字千金。如此傑出的人才,在西南聯大念書時,條件極其艱困,住家甚且被日機炸毀,事後他返回廢墟挖出幾本可用之書,欣喜若狂。西南聯大只存在8年(1938至1946年),卻造就出各領域的許多菁英。對照於今日大學的求「錢」若渴,大學生的素質卻每況愈下,可見師生的精神與動機遠比學校的物質條件重要。

1934年夏天,楊振寧念完初一,他任教於大學數學系的父親,已經看出兒子在數理方面極有天分,但父親並沒有揠苗助長,反而找來文史學者為他講解《孟子》和中國歷史,使他終生受用。楊認為中國文化對於中國發展科學並沒有負面影響。他自己深受中國傳統人倫觀念影響,這種中國文化傳統中最好的一部分,對於他後來面對不同的文化和環境挑戰,帶來強大的穩定作用。

八、九十年後的今天,臺獨的反中、去中思維,加上越改越偏差的「教改」理念,害這一代臺灣人既丟了中國文化的根,也沒學好西方文明的精髓,遠比邯鄲學步還不如。(附帶一提的是,畢業於數學系的本書作者江才健,除了對於近代科學的本質有極深刻的了解與關注之外,他的文史素養、眼界和文采,更遠勝於臺灣「教改」之後教出來的文史人才。江君或許是臺灣正常教育下的末代優質產品。)

楊振寧並不是象牙塔裡的書呆子,至少他對於如何帶領中國前進,以及中國前進的道路上會遭遇多麼困難的阻礙,他都有清楚的了解。魏京生被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提名後,楊的反應是:「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的成員是一些理想主義者,對於實際的情況往往不清楚。如果魏京生得到諾貝爾和平獎,對於中國的經濟成長和十二億人的生活都不利,所以我希望魏京生不要得到和平獎。」

1989年事件之後,許多人質疑像楊這樣的大人物,怎可保持沉默?楊振寧說:「我知道情況非常的複雜。異議人士希望我…表達的意見,只是一面之辭。…當前中國政府的基本立場其中有一些真理。這些真理是,如果沒有發生流血〔按:指政府動用軍隊恢復秩序〕,中國將陷入大混亂的局面,1989年以後所有經濟的進展都是不可能的。」在另外的場合,楊又說:在爭奪地球有限資源的現實中,歷史證明了強勢的白種人的侵略性,他認為中華民族不被消滅,維持一個穩定的局面是很重要的。

楊振寧說自己一生最大的貢獻是:「幫助改變了中國人自己覺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中國人本有的自信是被科技發達的帝國主義國家以堅船利砲打垮的,也需要由中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開始重建。在自然科學領域,楊振寧確實提振了國人的自信,但是我們在各個領域還需要更多的楊振寧,帶給中國人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