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0日
|
甲辰年三月十二
連載首篇 | 上篇 (本篇文章還剩餘 100% 未讀)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封面故事 > 正文

先農壇皇帝耕耤 先蠶壇皇后親蠶

作者 | 簡皓瑜
簡皓瑜:致理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

〔如須轉載,請先徵求《遠望》同意,並於文首註明出處,全文刊載(不得隨意更動內容)。〕

儀式,是一個國家社會中其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儀式既可宣揚、闡釋、鞏固或重塑這個共同體的價值信念與群體認同,經由儀式的重複操演,亦不斷再度肯定了這個共同體的存在、範圍和成員。

《左傳.成公十三年》曰:「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在古代中國,京師諸壇廟就是天子踐行各種祭祀禮制的重要場合。廟,一般指室內的祭祀場地;壇,指露天的磚石平台(少數是「壇而屋之」──設壇於殿內),祭禮行於平台上。隨著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北京城、奠定其基本格局,老北京俗話裡的所謂「內九外七皇城四(按:指城門),九壇八廟一口鐘」也就隨之陸續完備。

座落傳統北京中軸線南端永定門之西的「先農壇」,古木參天,至今已與紫禁城和天壇一同走過了整整十個甲子。先農壇隔著北京中軸線與天壇東西相望;空間布局上,就像天壇對應於城北的地壇,反映了北半球居民「天南地北」、「天圓地方」的環境觀念一樣,先農壇也與北邊的先蠶寺遙相呼應,映照出男陽女陰、男耕女織的社會分工關係。

先農壇一開始就被納入京城的設計,而其占地面積,雖僅及天壇的三分之一強,仍遠大於紫禁城,足見先農壇的重要性曾獲極高的重視。


明清北京城格局及北京中軸線(左圖主要標示的是相對位置。右圖為衛星空照圖)

明清北京城格局及北京中軸線(左圖主要標示的是相對位置。右圖為衛星空照圖)。


先農壇溯源

京師設置先農壇的制度,起源很早。《詩經.周頌.載芟.毛詩序》云:「《載芟》,春耤田而祈社稷也。」西漢劉向《五經要義》亦言:「壇於田(設壇於耤田附近),以祀先農」。先農,杜佑《通典》引漢初儀制曰:「春始東耕於耤田,官祠『先農』。……先農,神農也。」耤田,或作「藉田」,指天子親耕之田耤、藉相通。耤田初指周天子、諸侯徵用民力耕種的公田。周代在封建制度和井田制度下,采邑(村社土地)層層封授給各級貴族,而采邑分為公田和份地,公田係周天子或公室所有,其藉助村社民力耕種的收穫即歸周天子或該采邑的公室貴族所得,故稱。然因周天子每年開春行親耕禮於公田,此後歷代帝王親耕之田便以「耤田」稱之。。意即,中國至遲自周代以降,每年開春,天子即率百官謁祭神農、親耕耤田。至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年),進一步將其臨時祭台改為固定、專用的磚石壇台,此後便一路沿襲至明清。總計朝廷設壇祭農,中國自古以來已行之數千年。

其中,北京先農壇,則是現存等級最高、規模最大、保存相對最完整的一個。


北京先農壇的北天門(上)、外壇南門(下)

北京先農壇的北天門(上)、外壇南門(下)


先農壇太歲殿正門(左)、先農壇古木參天(右)

先農壇太歲殿正門(左)、先農壇古木參天(右)


就格局而言,北京先農壇於明成祖營建京城之初,還叫「山川壇」;「凡廟社、郊祀、壇場、宮殿、門闕,規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壯麗過之。」至明嘉靖回歸《周禮》,實行天地分祀的禮制變革,原山川壇正殿的雲師、雨師、風伯、雷師及五嶽、五鎮、四海、四瀆諸神五嶽之神:山東泰安的東嶽泰山;陝西華陰的西嶽華山;湖南衡陽的南嶽衡山;山西大同的北嶽恆山;河南登封的中嶽嵩山。
 五鎮之神:山東濰坊的東鎮沂山;陝西寶雞的西鎮吳山;浙江紹興的南鎮會稽山;遼寧錦州的北鎮醫巫閭山;山西霍州的中鎮霍山。
 四海之神:山東萊州的東海;山西永濟的西海;廣東廣州的南海;河南濟源的北海。
 四瀆之神:瀆是注入海的大河;東瀆淮河、西瀆黃河、南瀆長江,以及北瀆濟水。
 另有:京畿名山之神、京畿大川之神,指首都所在地行政區劃內的大山大河;以及天下名山之神、天下大川之神,泛指傳統天下秩序內的大山大河。
 至清代,又增祀護守清朝諸皇陵的五陵山之神,包括遼寧永陵的啟運山、瀋陽東陵的天柱山、瀋陽北陵的隆業山、河北遵化東陵的昌瑞山、河北易縣西陵的永寧山。
,遂分別遷至外壇的天神壇、地祇壇祭祀,內壇專祀先農及其從饗,故而改稱。從此,完整的北京先農壇便包括:

1. 內壇的五組建築群:「太歲殿」院落(含其前面的「焚帛爐」);「神廚」(含其一側的「宰牲亭」)及「神版庫」院落;「具服殿」院落;「神倉」院落;「慶成宮」院落。

2. 四座壇台:內壇的「先農神壇」祭台、「觀耕台」;外壇的「天神壇」、「地祇壇」(二者合稱「神衹壇」)。

3. 內壇觀耕台前著名的「一畝三分地」。

4. 內外壇各牆面與諸門。


上:先農壇與天壇的地理關係。下:先農壇裡主要的古建分布。

上:先農壇與天壇的地理關係。下:先農壇裡主要的古建分布。


跟著皇帝走

明清以來,每年仲春(農曆二月)亥日吉時,天子即率百官南出紫禁城天安門,沿北京中軸線經正陽門、過天橋,來到永定門西側的先農壇。今天,我們根據明清禮制,以及細膩寫真的《雍正帝祭先農壇圖》卷,跟著皇帝走,可以清楚回顧耤田禮的儀程,重新領略先農壇存在的意義。


雍正帝祭先農壇圖》卷,其「祭農」卷之全局概要(上)和局部(下)。右下圖中,石青祭服下露出黃龍袍者,為雍正皇帝,正與陪祀王公同行。

《雍正帝祭先農壇圖》卷,其「祭農」卷之全局概要(上)和局部(下)。右下圖中,石青祭服下露出黃龍袍者,為雍正皇帝,正與陪祀王公同行。


《雍正帝祭先農壇圖》長卷分上下兩卷,分別繪製儀式的兩大重要部分。《雍正帝祭先農壇圖》長卷,卷一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是長468公分、寬62公分的宏大圖卷;卷二現存於法國巴黎吉美東方藝術館。史學界或曰可能有三卷,即,在「祭農」、「耕耤」(後述)之外,或有「慶成」。首先,是祭農──天子齋戒二日後,率文武百官於耤田近處設置的「先農神壇」謁神農、行祭禮。

先農神壇,具體來說其實只是個由青磚鋪砌的矮小台基,面積不大、長相平平,但卻是先農壇整片地界裡的一大要角。依天圓地方、天南地北的觀念,方形台基坐北朝南。祭禮開始前,壇上布設起一座黃綾神幄,內安主祀的神農牌位,而周人始祖后稷等人從祀。幄前正中的「爵桌」上,陳列瓜果瓷盞;後有「福胙桌」、「饌桌」,上陳裝有食饗的籩盙豆簋等各色食器;又後,置「俎案」,上供牛羊豬三牲;最後,置燭盞、香爐。幄前靠西的「祝版架」,則在祭禮中用以擺放祝文。一切禮器和祭品,皆由神廚、神版庫事先備妥。祭祀時,皇帝身穿祭服登壇,就在黃綾神幄門框的正前、15名各司執事的一旁襄助之下,率領壇下百官向神農氏行三跪九拜大禮,三獻而禮成。


今人在先農壇現場模擬天子祭農的歷史場景

今人在先農壇現場模擬天子祭農的歷史場景


壇前甬路兩側除了百官,還有太常寺所屬神樂觀的樂舞生身穿紅袍列隊。祭禮一開始,禮樂響起,其中的武舞生就在天子登壇之前首先上場,跳「干戚舞」(干戚:盾和板斧),以引天子登壇至拜位。天子行過「亞獻禮」(第二次向神農三跪九拜)後,接著又有文舞生手執長干跳「羽龠舞」(龠:竹製吹管樂器)。

禮成,祭祀所用的祝帛最終於焚帛爐焚燒。

而無論就食器、樂器、旗帷牌版、燈爐祭器等禮器規制,或就祭舞內容、全部儀程來說,都有著周禮深深的烙印。


耤田禮,包括禮器、舞樂、犧牲、儀程,都基本遵循周代以來的傳統。左上為祭台──先農神壇。右上、右下分別為羽龠舞、干戚舞。

耤田禮,包括禮器、舞樂、犧牲、儀程,都基本遵循周代以來的傳統。左上為祭台──先農神壇。右上、右下分別為羽龠舞、干戚舞。


準備牲祭品、儲藏禮樂器的神廚院落(上),現為「先農壇歷史文化展」所在。其中宰牲亭獨特的雙層屋頂(右下),有利於通風。焚帛爐(左下)是仿木構無樑磚石建築。

準備牲祭品、儲藏禮樂器的神廚院落(上),現為「先農壇歷史文化展」所在。其中宰牲亭獨特的雙層屋頂(右下),有利於通風。焚帛爐(左下)是仿木構無樑磚石建築。


一畝三分地

「巳時致祭,午時行耕耤」。神農祭拜禮畢,天子先至具服殿稍事休息、更衣(褪去祭服外罩,單穿龍袍),然後移架明清皇帝名下赫赫有名的「一畝三分地」,親耕耤田。遵循《禮記》,明清時代天子也右手扶犁、左手執鞭以示親耕,戶部尚書、順天府尹等兩位中央及地方的相關重臣播種於後,此時金鼓、歌聲大作,皇帝往返三推畢,歌聲亦止。接著由三公五推、尚書九卿九推,最後交順天府尹率領數十名農夫耕完這十二畦田;同時,天子自己則登上一旁的「觀耕台」觀看從耕臣民「終畝」。一畝三分地,儘管總面積不足800平方公尺、也就是不到兩個籃球場大,象徵了明朝的十三行省、即皇帝親轄之地。


右下圖解,陳列於神廚院落,係按《雍正帝祭先農壇圖》卷的「耕耤」圖卷(上)局部(左下)所繪製。圖中,御用耕牛前後各有順天府農夫協助,確保皇帝所扶鐵犁犁入地中。

右下圖解,陳列於神廚院落,係按《雍正帝祭先農壇圖》卷的「耕耤」圖卷(上)局部(左下)所繪製。圖中,御用耕牛前後各有順天府農夫協助,確保皇帝所扶鐵犁犁入地中。



明清皇帝親耕的「一畝三分地」(前景)後面,是皇帝落座的觀耕台。乾隆整修後,台上的漢白玉石欄板、須彌座的黃綠琉璃及其花草磚彫、台階踏步的漢白玉邊條精緻彫花,成為特色。

上圖:明清皇帝親耕的「一畝三分地」(前景)後面,是皇帝落座的觀耕台。下左、下右:乾隆整修後,台上的漢白玉石欄板、須彌座的黃綠琉璃及其花草磚彫、台階踏步的漢白玉邊條精緻彫花,成為特色。


禮畢,君臣轉往慶成宮慶賀禮成,皇帝並賜茶、犒賞諸臣,然後還宮。

耤田親耕的收穫,則供皇家各壇廟祭祀使用。秋收後,米穀送至神倉院落的收穀亭曝晾,然後貯於神倉倉房、圓廩,再於碾房加工使用。先農壇神倉故而享有「天下第一倉」之譽。


上:從神倉院落的天門往裡看,可看到收穀亭、圓廩。左下:為保護收貯的米穀,神倉倉儲建築的彩繪原料,都含有具殺蟲、驅蟲藥效的礦物質「雄黃玉」。右下:倉房通氣還開有防霉氣窗。

從神倉院落的天門往裡看,可看到收穀亭、圓廩(上)。為保護收貯的米穀,神倉倉儲建築的彩繪原料,都含有具殺蟲、驅蟲藥效的礦物質「雄黃玉」(左下),倉房通氣還開有防霉氣窗(右下)。


此外,先農壇還配祀了其他與農業生產關係密切的神衹。如內壇的太歲殿院落,正殿祭祀一年一換、執掌該年禍福吉凶的流年太歲神,東西配殿祭祀影響春夏秋冬四季及十二個月節氣的自然神靈。外壇還有祭祀天神、地祇諸神的神衹壇,已如前述。


母儀天下

而與天子祭農親耕的耤田禮相對的,是「親蠶禮」,則由母儀天下的皇后於「先蠶壇」進行。

親蠶禮包括祭祀「先蠶神」,即傳說中發明養蠶繅絲的西陵氏嫘祖。杜佑《通典.卷四十六.禮六》有云:「周制,仲春,天官內宰詔后帥外內命婦,始蠶於北郊,以為祭服。」並列舉此後直至該書成書前歷代王后、皇后親蠶事例。可知早自周始,王室祭典中就已確立了「天子親耕於南郊,以共(供)齊盛齊盛,音ㄗ ㄔㄥˊ。齊,通「齍」、「粢」,為黍、稷、稻、粱、麥、菰等六種穀物的總稱。「粢盛」為放在祭器內供祭祀的穀物。;王后蠶於北郊,以共(供)純服純服,天子於祭禮時穿的黑色冕服。」(《禮記.祭統》)的祭祀格局。

明初,親蠶禮並未列為定制。明嘉靖九年(1530年),按古禮建壇於北京城安定門外北郊;後以「皇后出郊親蠶不便」,次年即改築先蠶壇於皇城西苑太液池(範圍含今北海至中南海)北端。

至清乾隆七年(1742年),先蠶壇又遷至北海東北隅的明代雷霆洪應殿舊址。乾隆九年(1744年),清廷才舉行了其立朝以來第一次的先蠶禮。乾隆十三年(1748)孝賢皇后(富察氏)殯天後,乾隆皇帝命郎世寧率宮廷畫師完成《孝賢純皇后親蠶圖》長卷;共分四卷,分別描繪「詣壇」、「祭壇」、「採桑」、「獻繭」的儀式。《孝賢純皇后親蠶圖》長卷四卷,現藏於臺北的故宮博物院。使得後世的我們,今天能對親蠶禮有較為清晰的具體認識。

蠶將出生前,欽天監即擇定親蠶吉日上報;同時,順天府派員備妥蠶母送往親蠶壇。屆期,順天府進呈蠶種,並送至親蠶壇的蠶室。

親蠶禮與耕耤禮的儀程十分相似。行禮前三天,皇后開始齋戒;祭祀當日,皇后率妃嬪、公主、福晉和女官等內外命婦北出紫禁城神武門(明玄武門),由兵衛儀仗和女樂為前導,再出皇城地安門,抵達北海東北隅(或,明代,抵達西苑太液池北端)的先蠶壇後,皇后至具服殿換上禮服,在各司執事襄助下,設帷設案祭嫘祖。三獻禮畢,皇后換回常服,率領內外命婦到採桑壇桑林採桑。皇后象徵性地採桑三條,同時金鼓、採桑歌大作;然後,由三公命婦採五條,列侯九卿命婦採九條,同時皇后則登觀桑台御座觀禮。採桑完畢,桑葉送至蠶室餵養蠶種。禮畢,賜宴慶成,皇后還宮。月餘之後,再行獻繭禮,然後選蠶婦治繭繅絲,織成綢緞。

先蠶壇內有觀桑台、親蠶殿、后殿、先蠶神殿、神廚、牲亭、井亭、蠶署、蠶所、遊廊、桑園、浴蠶池等,整體結構宏偉。可惜目前這個最後的先蠶壇,距離恢復歷史樣貌還非常遙遠。我們僅能藉由《孝賢純皇后親蠶圖》裡迤邐的隨員行列、聲勢壯盛的儀仗,以及乾隆皇帝為之作跋的寥寥數言,想像其情景。


上、左下:《孝賢純皇后親蠶圖》卷,卷一「祭壇」之概要及局部。下中:卷三「採桑」之局部。右下:卷四「獻繭」之局部。

上、左下:《孝賢純皇后親蠶圖》卷,卷一「祭壇」之概要及局部。下中:卷三「採桑」之局部。右下:卷四「獻繭」之局部。


以民為本

以上,不論是天子赴先農壇祭祀神農、親耤躬耕,或皇后往先蠶壇祭祀嫘祖、親蠶躬桑,其意義在於「身致其誠信,誠信之謂盡,盡之謂敬,敬盡然後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禮記.祭統》)。皇室率領王族、百官堅持不自絕於這些保障基本民生的經濟生產活動,並扛起責任為民表率(與此同時,各省與各府州縣地方官,包括納入大清版圖以後的臺灣,依例也都要帶頭親耕),都彰顯著傳統中國統治者重農、勸農、敬農,以民為本,力促普遍有利於基本民需的具體經濟生產,以及保民、養民的牧民智慧、愛民精神。治國理念務實而仁厚,方法和平而睿智有遠見,道德格局高遠。

《漢書.酈食其傳》云:「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與其說,中國以農立國係因國土基本位居歐亞大陸板塊所致,毋寧說,正是因為中國帝王歷來講究民本(「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愛民故能重農、勸農、敬農,以農立國而保民養民,從而國家基本和平安定,人口自然繁衍,文化影響自然遠播,周邊民族自然主動融入,版圖自然擴展。傳統中國,不曾出現西亞、歐洲羅馬帝國、或當代美國以戰爭作為主要「經濟生產方式」的時代。中國大陸卻在1982至1986年連續5年,以及2004至2020年連續17年中,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是以「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為主題;今年告成的扶貧計畫,講究精準到一地一家一戶;2020年在美國發動對華貿易戰與全球疫情衝擊下,又推出經濟發展深入各地的內外雙循環觀念。足見其至今仍以民本與民生安全為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基礎的「重中之重」。


歷史場景流露的智慧

1900年「庚子之變」八國聯軍侵華,先農壇連帶慘遭浩劫──美帝占據下,先農壇淪為其兵營,慶成宮被挪作其軍醫院,「壇內器物盡毀」(不是遭其損毀就是洗劫)。沒有任何一個文明的國家或文明人,會以毀損、殘害、搶劫他國文明及其文物為樂、為榮!

帝制瓦解、民國成立,1915年先農壇成為第二座向社會開放的皇家院區、民有民享的平民公園。然而隨著民國的動盪日久,先農壇漸被漠視而益形破敗,逐年陸續進駐了體育場、學校、研究機構。時至今日,先農壇地界已大部淹沒於形形色色的新時代建築與各種用途。


八國聯軍時,美國侵略軍進占先農壇,左圖為神倉所在,右圖為挪作軍醫院的慶成宮。

八國聯軍時,美國侵略軍進占先農壇,左圖為神倉所在,右圖為挪作軍醫院的慶成宮。


地祇壇的石龕,依據各神屬性而各附以山紋水紋,目前暫移先農壇的內壇區塊保護,陳列方式並展示出其原本與壇台的相對位置。

神衹壇(天神壇與地祇壇)所在地,現已淹沒於一片紛雜的建築中。地祇壇的石龕,依據各神屬性而各附以山紋水紋,目前暫移先農壇的內壇區塊保護,陳列方式並展示出其原本與壇台的相對位置。


從1987年太歲殿院落騰退了進占的學校並進行搶修,接著就地成立「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開始,先農壇啟動了保護和再利用的工作。修繕後的太歲殿莊嚴大氣,成為大陸地區第一座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國古建技術、藝術及其發展史的專題博物館,現為其「中國古代建築展」展廳所在。太歲殿院落的穿殿──拜殿,主要展示中國古建發展脈絡和主要藝術風格。院落正北的主殿──太歲殿,展示中國古建的營造技藝,尤其是複雜而美觀的木構建築。西配殿,展示中國古建的各種不同形制,如皇家宮殿、廟觀寺院、園林、橋梁、民居、軍事建築、陵園等,還有地方特色濃厚的區域性建築,及其相應的建築地理學。總之,太歲殿院落以大量實物、模型、照片、圖表、文字和影音解說,加上其自身的優勢建築特色,展現華夏民族數千年建築文明史和創造力,非常值得參觀。

更重要的是,1994年神倉院落完成騰退,1997年具服殿院落和觀耕台完成騰退;1998年太歲殿西側的神廚神版庫院落完成騰退,修繕並闢為「先農壇歷史文化展」展廳,近年更結合先農神壇祭祀和「一畝三分地」春耕活動,從而鮮活重現了部分歷史景觀,讓昔日儀典參與者及其儀式和相關陳設的關係變得具體,也讓中國傳統政治文化裡的價值信念、文化瑰寶,更易被後世的我們重新理解和發現。

儘管加上目前已納入騰退工作的慶成宮計算,先農壇如今所能恢復的範圍還不及其原始地界的三分之一,但已是其密度最高的歷史文物分布區域。若無強大的文化使命感,要想打破近百年積累的沉疴、解決盤根錯節的阻難,還歷史文物以其該有的面貌,談何容易!期待先農壇以及北京中軸線其他歷史文物的復建工作,繼續濃墨重彩地書寫我們中國的偉大文明。


修繕、再利用的古蹟保護方式,包括作為歷史景觀重現的場域。左上為太歲殿院落內,從內殿看向太歲殿主殿。右下為太歲殿內的中國古建展廳.。左下為具服殿。

修繕、再利用的古蹟保護方式,包括作為歷史景觀重現的場域。左上為太歲殿院落內,從內殿看向太歲殿主殿。右下為太歲殿內的中國古建展廳.。左下為具服殿。


懸於太歲殿頂部的,是一鎮館之寶──昔日懸於皇家寺院北京隆福寺毗盧殿內、釋迦牟尼佛頭頂上的明代藻井,1976年因地震毀寺而遷移,輾轉保護於此。修復後,其極端精緻與獨特再現,為國家一級文物。

在藻井外圍,又有木雕四大天王托舉。

懸於太歲殿頂部的,是一鎮館之寶──昔日懸於皇家寺院北京隆福寺的毗盧殿內、釋迦牟尼佛頭頂上的明代藻井,1976年因地震毀寺輾轉遷移而最終保護於此。修復後,其極端的精緻與獨特再現,為國家一級文物。藻井穹頂中央天象圖,標識了1,427顆星,據傳乃參照唐代星象圖繪製,並與現代天文觀測相符。在五層祥雲上布置有瓊樓玉宇的天上宮闕,天宮下為彩繪的二十八星宿神像。藻井外圍,站立在方框捲雲上,又有木雕四大天王托舉著穹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