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2日
|
甲辰年十月十二
(本篇文章還剩餘 100% 未讀)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琉球遠望 > 正文

琉球志士抗議日本以戰場遺骨填海建新基地

作者 | 張孟璇
張孟璇:臺北教育大學文學學士

〔如須轉載,請先徵求《遠望》同意,並於文首註明出處,全文刊載(不得隨意更動內容)。〕

琉球人抗議邊野古新基地

今(2021)年5月1日,琉球人喜屋武幸容和金武美加代於冲繩縣政府前展開為期半個月的絕食抗議參考:〔日〕〈「遺骨が含まれる土砂の採掘禁止を」 金武さんらが県庁前でハンスト〉,《每日新聞》,2021年5月2日。,此前抗議民眾也曾連日聚集於東京首相官邸與冲繩縣議會前絕食、舉牌、靜坐Mei Nammo, " Okinawan woman on hunger strike against US base soil that may contain war dead remains",  The Mainichi, April 9, 2021; Justin McCurry, "Soil to build new US airbase on Okinawa 'contains remains of war dead' " , The Guardian, March 22, 2021.。這一系列的活動是為了抗議日本政府與美國正在推動的邊野古基地建設計畫。反基地絕食抗議活動迄今已舉辦四場,分別為:3月1日至6日,由具志堅隆松於琉球發起;3月8日至31日,由金武美加代於東京發起;5月1日至7日,由喜屋武幸容於琉球發起,後金武美加代將其延長至14日;6月19日至23日,由具志堅隆松於琉球發起。該計畫將在冲繩島名護市邊野古海岸地區填海造陸建設新基地,以取代位處人口稠密處、具有高度危險性的宜野灣市普天間基地。建築工程預計從冲繩島南部的兩個地區開採3,160萬立方公尺的砂土(占填海造陸總工程的70%),以興建邊野古基地美國海軍陸戰隊的V字型戰機起降跑道。砂土開採地正位於1945年冲繩戰役中美軍與日軍的最後決戰範圍內,在那場死亡人數高達20萬、被稱為「太平洋戰爭中最血腥的一場戰役」裡,美日雙方士兵、朝鮮軍伕與琉球平民的大量遺骨尚掩埋於當年的交戰地區,並大部分集中於冲繩島的南部,其中就包含了邊野古基地所需砂土的開採地。

在過去40年收集並修復300具戰場遺骨的志願者團體「Gamafuya」領導人具志堅隆松,在砂土開採地被封鎖前,曾前往當地調查並發掘掩埋在土地裡、屬於琉球人的遺骨與牙齒,並呼籲日本政府停止開採計畫。然而,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在眾議院預算委員會僅以「工作人員會以目視確認遺骨」回應,堅決推動工程執行。即便如砂石業者所宣稱,暫時移除主要含有遺骨的表土,僅開採底層的石灰岩,待工程結束後再回填表土,但在工程量大、時間有限的情形下,運用重型機械挖掘的工作人員很難細緻地辨別、區分風化的骨頭與石灰岩的碎片。具志堅隆松也強調「用怪手挖掘表土的話,遺骨就會混在一起。我只要求不要做這件事。從遺骨被發現、被挖掘出來的地點,會更容易確認死者身分。況且人體由206塊骨頭組成,不可能全部都找到。有時遺骨也可能掉進石灰岩的裂縫,落到比表土更深的地方。」參考:〈具志堅隆松先生絕食抗議行動紀錄(中)〉,《Stand With Okinawa》,2021年3月10日。

 

和平理念的傳承者──喜屋武幸容

此次抗議行動的發起者喜屋武幸容,係冲繩戰役倖存者的後代。他傳承父親與祖母的遺志,繼承琉球的集體歷史,抗議日本政府與美國勾結的不義行徑。

喜屋武幸容的父親──喜屋武幸清,在冲繩戰役結束64年後的2009年,曾接受《琉球新報》採訪,口述戰爭的親身經歷。參考:内間健友,〈「戦後64年・次代へ継ぐ」壕入り拒まれ置き去り/2歳弟と1歳妹 どこに/喜屋武幸清さん 母の苦悩胸に摩文仁へ〉,《琉球新報朝刊》,2009年6月23日。在冲繩戰役中,琉球土地在狂轟濫炸下淪為焦土,琉球人在日、美交戰中大量死亡。充滿血淚的戰爭記憶帶給倖存者太多的苦痛、哀傷與包袱,大部分劫後餘生者在戰後都不願回想戰時經歷、不願接受採訪、更不會主動向子孫述說那段歷史,導致許多戰後出生的琉球人對冲繩戰役所知甚少。喜屋武幸清身為戰爭倖存者,同樣背負著那一代人共有的心理折磨,但尋找弟弟、妹妹的希望是促使他同意接受媒體採訪、口述戰爭回憶、向公眾傳播的最大動力來源。

1945年6月,冲繩戰役末期,喜屋武幸清與他的母親逃離家鄉,奔赴天然洞穴避難,未料在洞口遇到日本士兵駐守,舉槍禁止他們進入,而日軍不放行的理由竟是他母親還帶著兩個會哭鬧的嬰幼兒,即喜屋武幸清年僅兩歲的弟弟與一歲的妹妹。當下,他的母親被迫做出困難且痛心的選擇,讓包括喜屋武幸清在內兩個較年長的孩子進入洞穴,將兩個幼兒帶走,導致這個家庭從此離散。(關於冲繩戰役期間琉球人在墓穴和溶洞中的集體悲劇,參見《遠望》2019年3月號的〈銘記琉球亡國血淚的佐喜真美術館〉一文)喜屋武幸清的母親後來告訴他,她原想帶著兩個幼兒一起赴死,但實在放心不下另外兩個孩子,只得孤身一人回到洞穴。後來,避難的平民受到呼籲日軍投降的美軍所庇護,在洞穴中的日本士兵則淪為戰俘。戰後短短九年,喜武屋幸清年輕的母親(39歲)便死於心臟病,而他即使對被拋棄於洞穴外的弟妹始終耿耿於懷,卻不敢在母親生前再度提及。

直到2009年6月,喜屋武幸清在戰後首次試圖尋找當年避難的洞穴,卻未能尋得。他告訴兩天後前來採訪的《琉球新報》記者:回顧過去,他與弟弟、妹妹分離的那個時間點,戰爭其實已經瀕臨結束,或許弟弟、妹妹有幸得到美軍或難民的保護,他始終期望他們在某處生活得安好,並希冀有朝一日再度團聚。喜屋武幸清在朋友的陪伴下,勇於面對戰爭經歷,接受採訪,不僅僅是為了尋找失散的家人,更在於他認為日軍在戰後絕不會道歉,而口述歷史卻可藉由「拋擲一顆小石頭,激起漣漪、散播和平」。

喜屋武幸容如其父親喜屋武幸清所期望,繼續其未竟的志業,傳播琉球「和平之島」的理念,同帝國主義死灰復燃的日本和霸權主義仍熾熱的美國持續相抗衡,以絕食抗議活動參與長達數十年的琉球反基地運動。作為「琉球民族獨立綜合研究學會」「琉球民族獨立綜合研究學會」由龍谷大學教授松島泰勝和冲繩國際大學教授友知政樹於2013年參與創立。該學會宗旨係「致力於以琉球獨立為前提的研究、討論和行動」,主張琉球民族是「可以行使被國際法保障的『人民的自決權』的法制主體,只有琉球民族可以決定琉球的地位和將來」。的重要成員,喜屋武幸容也將參選那霸市議會議員,呼籲更多人關注琉球的美軍基地問題,共同阻止美、日再度勾結將琉球軍事化的企圖,並呼籲日本政府莫再漠視琉球人民的吶喊、繼續推動砂土開採計畫與邊野古基地建設工程,重新正視日、美兩國給琉球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

 

日本建設邊野古基地的三大罪

日本政府與美國達成將普天間軍事基地遷移至邊野古基地的協議,首先缺乏足夠的正當性,背棄當初對琉球人的鄭重承諾;其次,開採含有戰場遺骨的砂土將褻瀆亡靈,二次傷害戰爭倖存者;三則是配合美國印太戰略,企圖將琉球打造為「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迫使琉球人繼續承受日本所強加而本不該由琉球承受的巨大戰爭風險。這三大罪狀,罪無可逭,每一條皆是不惜絕食抗議軍事基地的琉球人對日本政府最痛切深沉的控訴。

其一,日本政府忽視琉球民意,缺乏正當性。1995年,三位美國軍人誘騙並集體強姦12歲琉球小女孩的事件,引爆琉球人積蓄已久的怒氣,大量琉球民眾走上街頭,發起大型抗議活動,提出縮小美軍基地規模,進而撤除所有美軍基地的要求。迫於民意壓力,美國方才同意進行談判,最終日、美雙方共同承諾將調整基地部署,緩解琉球承擔74%駐日美軍基地的壓力。次年,日、美雙方同意返還位於市中心且充滿爭議性的普天間基地,但附加條件卻是在周邊海域另行建設「海上替代措施」。此項條款係日本政府忽視冲繩縣政府與琉球人民的知情權以及協商權,直接與美國商定後才公諸於眾的方案。琉球人民強烈質疑此方案並未實質減輕琉球的軍事負擔,與其稱邊野古基地為「普天間基地縮減與移轉的替代方案」,不如說是增添地緣戰略優勢的「新基地建設方案」,甚至擴充了一些普天間基地原本不具備的軍事功能。

日本政府在琉球人民的劇烈反彈下,仍然強硬辯稱邊野古基地建設計畫是「解決普天間基地問題的唯一辦法」。然而,邊野古基地的選址與功能設計,早在1996年美、日談判之前就已存在,並非全新的計畫,更非美、日對外宣稱的是為關閉普天間基地而特意規劃的「縮減型」替代方案。邊野古軍港計畫藍圖最早出現於1966年,由美國國防部所構想,旨在建造一個功能齊備的海、陸、空複合型港口,只因種種原因耽擱,一直未能付諸實踐。直到普天間基地設備老舊接近淘汰年限、又恰逢琉球民眾集聚宜野灣市大規模抗議該基地的爭議性存在,美國才順水推舟宣布關閉並歸還普天間基地,遷移所有軍事設備,並順道以「附帶條件」要求日本政府額外尋找一處給予美國轉移軍機的地點。美、日聯手將邊野古基地建設計畫謊稱為美國退讓之後的無奈之舉,企圖以此緩和琉球民眾沸騰的民怨,但這其實是美軍早已規劃完善、垂涎良久、在多年之後終於尋得動工理由的原有計畫,無怪乎美軍如此輕易地允諾放棄占地更為廣大的普天間基地。參考:胡清雅〈【美軍在冲繩】系列一,邊野古:借屍還魂的新基地〉,苦勞網,2016年11月25日。

邊野古基地除了使美國能「汰舊換新」外,日軍也著實獲取不少好處。2015年,日本陸上自衛隊與駐日美軍陸戰隊達成機密共識:邊野古基地將採取美、日兩軍共同進駐、共同訓練的方式,配置日本陸上自衛隊的離島防衛部隊「水陸機動團」,「以防釣魚臺列嶼發生情況」。參考:〈日媒:日美將共同常駐冲繩邊野古新基地〉,《中央通訊社》,2021年1月25日。日本此舉實則藉由美、日軍事同盟關係,以及美國在琉球的軍事存在作掩護,暗中強化自衛隊的軍事能力,試圖打造既成事實以此突破二戰後國際對日本擴軍的限制。

眾所皆知,冲繩縣政府曾於1996年對「美軍基地整理、縮小與美日地位協定改善」議題舉行公民投票,當時89.09%的人投下「贊成改善」的選項。時隔20年,冲繩縣政府於2019年2月24日再就相關議題進行公民投票,聚焦於「縣民贊成或反對作為普天間基地的代替設施──名護市美軍基地的填海造地」的議題,投下「反對」票的人數比例高達72.15%。時任日本內閣官房長官、現任日本首相菅義偉卻完全無視琉球民意最直觀顯現的公投結果,竟表示「不管冲繩縣民公投結果如何,仍要持續推動普天間基地遷至邊野古」。日本為了維護《美日安保條約》的特殊同盟關係,忽視琉球民意,與美國私相授受,強行推動軍事基地的長久存在與大規模建設,違背對琉球「減輕軍事基地負擔」的鄭重承諾。

其二,新基地填海造陸採用含有戰場遺骨的砂土,褻瀆亡靈,二次傷害戰爭倖存者。冲繩戰役自1945年4月開打持續到6月底結束,近三個月的時間,據估計,美軍死亡人數約1.2萬人、日軍死亡人數約9.4萬人、琉球平民死亡人數約9.4萬(當時琉球人口約為45萬,相當於五分之一的死亡率)。作為二戰期間太平洋戰爭的關鍵戰役,冲繩戰役集結了美、日兩國大量的海、陸、空部隊,雙方使用的砲火彈藥數量之多、範圍之廣、密度之高,在「鋼鐵風暴」(Typhoon of Steel;日語稱為「鉄の雨」或「鉄の暴風」)的稱號中即可窺見一斑。隨著戰線的推移,士兵、平民相繼聚攏、逃難至冲繩島南部,戰場上血流漂杵,傷亡愈發慘重,屍骨隨處可見且無處安葬。

如今,邊野古基地的沙石開採地已被證明為冲繩戰役戰場,土壤裡含有戰歿者遺骨,然日本政府背棄其收集戰爭遺骨的承諾與責任,執意為了軍事化目的推進新基地建設。試想:待新基地建成,美軍戰機將在遺骨鋪造而成的跑道上起降執行軍事任務,這讓戰爭倖存者情何以堪,如何能接受在戰爭中死去的親人被如此踐踏對待,侵擾亡靈的安息與長眠!因戰爭而不幸身亡的人,不應再受戰爭的折磨;經歷過戰爭而倖存的人,亦不希望後代子孫再承受戰爭之苦。

其三,日本再次將琉球群島作為與美國利益交換的棋子。此種利益交換由來已久,迄今不絕。回溯至1945年,冲繩戰役的爆發就是日本政府一意孤行造成的後果。「大東亞戰爭」曾使西太平洋大部分地區淪為日本殖民地,後在美軍反攻、戰情明顯不利於日本的情況下,為了增加談和籌碼,日本天皇在大臣的諫言下仍堅決拒絕投降,這才促成冲繩戰役的悲劇。日本天皇的選擇與其對琉球的認知直接相關,因琉球群島從未被視作日本本土,僅被作為次一等的殖民地對待。回顧歷史,從美日最終決戰爆發於琉球,到日本在戰後以琉球群島作為與美國簽署《舊金山和約》的利益交換,再到1971年美日私相授受簽署密約確認駐琉美軍的特殊地位與基地的長久存在1971年,美國與日本秘密簽署《關於琉球諸島和大東諸島的協定》,將琉球群島的行政管轄權交予日本,然並未涉及琉球群島的主權問題。,如今美日以歸還普天間基地為藉口新建邊野古基地等,每一個事件的背後都是日本政府對琉球土地與琉球人民的一再出賣與利用,琉球的命運始終不由琉球人掌握。

歷史上的琉球王國本為「和平之島」,自有「萬國津梁」的驕傲與「遠扇和夏仁風」的宏遠志向,奈何「以日域為唇齒」的此一「蓬萊島」,終究難逃日本帝國主義的狼子野心。琉球首里城「萬國津梁鐘」銘文云:「琉球國者,南海勝地,而鍾三韓之秀,以大明為輔車,以日域為唇齒,在此二中間湧出之蓬萊島也。以舟楫為萬國之津梁,異產至寶,充滿十方剎,地靈人物,遠扇和夏之仁風。」琉球王國自1879年亡國以來已142年,琉球人被迫臣服於日帝、美軍,承受戰爭之苦、死亡之慟,至今仍為美日陰影所壟罩,曾經的家鄉故土,淪為如今的軍事基地,戰爭的硝煙尚未遠去,戰機的轟鳴聲卻又日日響起。遍布琉球各地的軍事基地,作為美、日勾結的確鑿證據,不斷地提醒琉球的人們,「和平之島」仍只是腦海中的美好藍圖,琉球群島只要一日置身美、日治下,則一日難以獲得渴望已久的和平與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