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8日
|
甲辰年三月初十
(本篇文章還剩餘 100% 未讀)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時論短評 > 正文

蔡英文的「認知作戰」

作者 | 劉復秦
劉復秦:臺灣白恐受難人子女

最近,民進黨一連串的新詞彙,讓人眼前一亮,尤其是蔡英文的「認知作戰」,覺得特別有趣,以下是英文對於認知一詞的解釋:

認知—Cognition is a term referring to the mental processes involved in gaining knowledge and comprehension. These cognitive processes include thinking, knowing, remembering, judging, and problem-solving.  These are higher-level functions of the brain and encompass language, imagination, perception, and planning.(verywellmind.com)

這是維基百科中對於「認知」的解釋:

認知或認識(英語:cognition)在心理學中是指通過形成概念、知覺、判斷或想象等心理活動來獲取知識的過程,即思維進行信息處理的心理功能。認知過程可以是自然的或人造的、有意識或無意識;認知使用現有知識並產生新知識。

對於近期針對臺灣防疫失敗的批評,蔡英文的民進黨發動輿論反擊說,「這是對臺灣的認知作戰」,意有所指就是大陸或者他們口中的「紅媒」發動對臺灣的所謂「輿論戰」。這是民進黨及蔡英文第一次用這個詞彙,繼「校正回歸」後的又一「創新」。說創新其實也不是,就是一個心理學的名詞,但是恰恰是這個詞彙,暴露了他們的心思。民進黨說的沒錯,民進黨及相關勢力牢牢掌控臺灣人的認知權,從教科書、電視及平面媒體、新媒體、「1450」編註:過去,綠營執政的農委會曾透過2017年新農業政策多元傳播標案的1450萬元預算,僱用小編「澄清」「不實」報導,被在野黨質疑拿人民納稅錢養網軍。因此,民進黨或泛綠陣營網軍,即被戲稱為「1450」。等,臺灣已經幾乎找不到不「親綠」的媒體。

民進黨把臺灣人民的認知當作是一種「作戰」,正可以解釋,在「臺獨」的道路上,他們一連串的操作,就是蔡英文口中的「認知作戰」。

首先,教科書把對中國人的認知抹去,美化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性及奴役性,轉變了臺灣人對日據時期除了少數親日分子,絕大多數人民及階層被壓迫的原本認知。民進黨繼承了臺灣一貫的「反共」認知,不僅沒有隨著臺灣的「解嚴」而煙消雲散,反而李登輝和陳水扁將其披上了「臺獨」的外衣,轉化為「反中」的認知。再學國民黨,扶持「民視」、《自由時報》,轉變原本為國民黨「官媒」的臺視、中視及華視的「中國人」立場,藉由打壓所謂「中國」資本,逼迫原本相對中立的如TVBS「轉向」,一直到藉臺灣NCC之手,逼迫中天關臺,藉以打壓旺旺系相對「親中」的《中國時報》系統。從而徹底壟斷臺灣人民從媒體獲得的「認知權」。所以,民進黨獲得了宣傳「反中」(去中)、「媚日」(美化日本侵略)、「親美」(聯美制中)的話語權。

對於國民黨的「剿殺」,也是透過上述的壟斷,進行所謂的「轉型正義」,目的是讓國民黨成為「永遠的在野黨」,其手段也是透過掌握對於「二二八」以來所發生的事件、「1950年代白色恐怖」、「1970年代保釣運動」等等。首先刻意混淆「二二八」參與者與白色恐怖受難者,並且扭曲許多白色恐怖受難者的立場,將其污衊為「臺獨」支持者、「懷念日本統治的皇民」,抹去他們抗日、支持祖國統一的本質;把「保釣」「降格」成為「爭取臺灣漁民漁權,無關主權」,而不談釣魚島(臺)的主權、甚至默認日本擁有「主權」等等。這樣,他們就可以輕而易舉攫取這些歷史事件所謂「反抗中國人,支持臺獨」的「解釋權」,為「反中」、「臺獨」占領道德制高點,進而掌握這段歷史的「認知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