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5日
|
甲辰年三月十七
(本篇文章還剩餘 100% 未讀)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兩岸遠望 > 正文

成功的「教改」,失敗的教育

面試大學新鮮人的感想

作者 | 李宗隆
李宗隆:嘉義大學電子物理學系教授

臺灣高中生上大學的途徑之一是:以其「學科能力測驗」(學測)成績,向他有興趣的學校科系申請。一般而言,各大學科系有一個基本的分數線,高於分數線的學生才有資格向該科系申請而進入第二輪的篩選。第二輪篩選方法由各大學科系自訂。

我系第二輪篩選是採「個別面談」方式,由兩組老師分別負責「學科」及「生活」面向的面談。今年我有機會擔任我系的第二輪篩選工作,並和另一位老師針對學生「生活」面向進行面談。我們共面談了約68名學生,每位面談約5分鐘。這些學生的學測成績大約是53分(總分75分),總學生體的累積百分比約是70%。換言之,每百位學生中,他們排名在第30名左右,可算是「中上」程度。

在面談中,我們只問一個問題:「除了課本和升學參考書外,你還看了哪些書?你最喜歡哪一本?為什麼?」所讀的課外書可以是自然科學或人文方面的;如答不出來,我們就把範圍放寬到漫畫書、童話書。

首先,我們發現絕大部分(約八成左右)的應試學生從小到大沒有閱讀過課外書籍。少數讀過課外書的學生,其閱讀的書有如下特點:

學生自主閱讀材料主要類別包含武俠小說、心理叢書、推理小說、日本「歷史」、科學雜誌等;只有一個學生讀過科學家傳記,因為他家庭所屬的宗教團體導引年輕人讀《法拉第的故事》(臺灣有些基督教和佛教團體在推動閱讀該書)。這些閱讀材料中,除武俠小說、科學雜誌外,均非原著。心理叢書、推理小說全是翻譯自日、美原著。日本「歷史」大都是刻意美化日本的歷史小說,基本上是將崇日媚日價值觀合理化的文宣。自稱閱讀過科學雜誌的同學,大都回答不出「喜歡哪一本?為什麼?」的問題,恐怕對所讀內容的瞭解程度有限。

至於學生選擇閱讀材料的動機大概如下:除少數因自己休閒或喜好而選擇閱讀材料外,其選擇受周遭氛圍的影響極大。例如,唯一讀科學家小傳的學生即受其家庭所屬宗教團體之影響。至於選讀日本推理小說及日本「歷史」者,主要是受社會氛圍及同儕之影響。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氛圍多半是學校老師刻意營造的──有的是由老師私下對學生推薦,有的是老師以班級圖書收藏分享的方式系統性的影響全體學生。這才是真正形塑學生思想價值的關鍵因素。

根據2018年島內各級學校圖書館及公共圖書館的營運統計,國家圖書館彙整出該年度最受歡迎圖書的排行榜。(參見國家圖書館,《107年臺灣閱讀風貌及全民閱讀力年度報告》,2019年,頁13。)

根據2018年島內各級學校圖書館及公共圖書館的營運統計,國家圖書館彙整出該年度最受歡迎圖書的排行榜。(參見國家圖書館,《107年臺灣閱讀風貌及全民閱讀力年度報告》,2019年,頁13。)


這次面談應試新生的經歷及觀察,有幾個感想。

一、臺灣學生在上大學之前,除升學課程教材外,基本上是不愛讀書的。臺灣教育機構經常強調其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但培養這種能力要靠多讀好書以增加見識、鍛煉思想。否則,一群自以為能「獨立思考」、實際上判斷力薄弱的高中生,是極容易受周圍人事物牽引著走的。在目前「去中、臺獨、媚日」課綱的全面籠罩下,這些不愛讀書的學生很容易受到老師及同儕有意無意的引導或影響。

 二、臺灣經過過去二十多年來「去中國化」的「教育改革」,已經建構成全面性培養「媚日」價值觀的機制,並且正在體系化地發揮作用。我們現在要擔心的已不只是學生,而且更要擔心老師,因為三、四十歲以下的教師也都是教改的產品,如今已經開始「主動」加入「臺獨、媚日」歪理之建構與傳播,形成迭代式遞增的態勢。

三、少數讀過課外書的學生,其閱讀語言均為中文,但這只是因為他們沒有能力閱讀外文,以致不得不用中文罷了。他們所讀的中文書籍,並不記載中國人物、闡述中國思想,而常是表達直接或潛在「反中國」的謬論。在教改的影響下,「中國價值」已幾乎完全流失。

金車文教基金會於2018年3月至4月初,針對島內國小高年級至高中二年級38所學校的學生發放問卷,調查青少年的日常閱讀狀況。(參見金車文教基金會,〈六成四青少年一週閱讀不到一小時〉,2018年2月7日。)

金車文教基金會於2018年3月至4月初,針對島內國小高年級至高中二年級38所學校的學生發放問卷,調查青少年的日常閱讀狀況。(參見金車文教基金會,〈六成四青少年一週閱讀不到一小時〉,2018年2月7日。)


讀好書可以啟迪思想,被激發的心靈會嚮往閱讀更多好書,這是一個正向的循環。但我們所面談的新生普遍不愛讀書,少數讀過課外書者絕大部分是讀休閒或殘害心智的材料,其中尤其以刻意美化日本的書籍影響特別大,這些書已充斥臺灣社會,唾手可得。這種「書籍」讓讀者盲目崇日媚日,對自己文化精髓一無所知,不但不可能啟迪思想,還會使年幼的心靈自然枯萎,若想要以此引導「正向閱讀」,直如緣木求魚。結果,年輕人的閱讀只停留在「識字」的階段,無法進入「思想」層次而影響其「生命」。於是,一批批只有本能慾望而無理性思考能力的「天然獨」,就是這樣人造出來的。

一點都不為過地說:為「臺獨」政治目的服務的臺灣教改,是以毀掉好幾代的臺灣年輕人為代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