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9日
|
甲辰年二月廿十
(本篇文章還剩餘 100% 未讀)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社論 > 正文

讓馬英九再救民進黨一次?

作者 | 主筆室
主筆室:《遠望》雜誌

7月27日,馬英九基金會成立茶會上冠蓋雲集。在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支持下,此一基金會被視為「另立黨中央」或「影子內閣」。許多人推斷馬英九不甘蟄伏於退休生活,還想再戰2020大選。就馬英九卸任以來的境遇而言,這樣的推斷並非無因。

早在馬英九卸任前夕,臺北地檢署在2016年5月19日晚上公布馬被告發的案件數:偵辦中及因總統刑事豁免權而暫時簽結的案件總計24件。此舉預告了馬英九卸任後的生活重心──打官司,跑法院。

2017年3月14日,北檢將馬王政爭中的「教唆洩密案」偵結,並起訴馬英九。去年8月臺北地院判馬無罪,但高院在今年5月15日改判馬英九4個月徒刑,現正上訴中。今年7月13日,是馬英九68歲生日前夕,北檢針對1年前重啟調查的「三中舊案」,對馬送出762頁、超過51萬字的起訴書,將他依《證券交易法》的特別背信、非常規交易罪起訴,還建議法院「從重量刑」。如果罪名成立,馬將面臨7年以上重刑。馬英九在同日回應:「我雖不好戰,但面對奉命起訴我的北檢,我一定全力迎戰!」馬所謂「奉命起訴」,直指北檢是在民進黨指使下對馬進行司法追殺。

與此同時,相對於蔡英文的民意支持度走低,馬英九及國民黨的民調行情卻有鹹魚翻身之勢。7月4日,《ETtoday新聞雲》針對馬英九回鍋選總統的網路民調顯示:馬英九回鍋對上蔡英文連任,馬以39.8%勝過蔡的20.3%;如果對手是賴清德,馬的36.7%也贏過賴的30.2%。7月30日,親藍的臺灣競爭力論壇公布民調,有四成民眾認為民進黨執政表現不及國民黨;認為蔡表現較差者,在兩岸關係方面高達61.7%,在外交方面則為55.6%。整體而言對於蔡英文施政表現不滿意者超過六成四。在政黨支持度方面,民進黨支持度已不到一成五,國民黨則突破兩成三,中間選民仍過半不變。7月31日,綠營的新臺灣國策智庫也公布民調:蔡英文施政不滿意度三個月內從47.9%攀升到54.8%;針對2020總統大選,57.7%民眾不支持蔡連任;如配對相比,朱立倫以47.8%勝出蔡英文36.3%,馬英九也以40.8%略勝蔡英文39.5%。

馬英九在2007年因首長特別費案遭起訴時,他一方面請辭黨主席,同時宣布參選2008。在目前的情勢下,馬當然會考慮再度在政治上反擊司法追殺。今年6月30日,馬英九在演講時,某馬來西亞僑生表示希望馬「回鍋」,馬反問馬國僑生,「你要我學馬哈地(馬來西亞總理)嗎?」,還補充道:馬哈地92歲了,但他才68歲。第二天,馬英九又被問到是否參選2020,他不置可否。因此,馬英九在7月13日北檢重棒出擊起訴他後成立基金會,當然會被解讀為他「全力迎戰」的策略之一,並且有可能回鍋再選總統。

馬英九若真回鍋選總統,首先受到衝擊的便是有意問鼎2020的朱立倫、吳敦義。不論馬英九本人最終是否再選,國民黨都會寄望蔡英文如阿扁一樣,再次搞砸自己,保送藍營。眼前隨著蔡英文民調走低,似乎越來越多人看好國民黨敗部復活。對此前景,我們必須參考2008-16年間馬英九當政8年的影響,思考以他為代表的國民黨人(洪秀柱也許是唯一例外)若再度擔任臺灣領導人的可能後果。

 

馬英九延續獨臺路線

首先,我們來看看馬英九這種國民黨人不想做、不會做的事。

我們必須注意到:國民黨早在1971年失去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後,其大陸政策便從追求統一迅速轉變為偏安拒統,並且開始試探與臺獨的合作空間。這個新政策的目的是長期維持兩岸分治,通常被稱為「獨臺」,而與主張正名制憲的傳統「臺獨」有所區別。馬英九就是這個獨臺政策及路線的繼承人。

國民黨一失去聯大中國代表權,就在1972年2月從日本將臺獨份子辜寬敏秘密邀請回臺,與蔣經國對談。在該年年底至1974年6月的「臺大哲學系事件」中,國民黨更與有臺獨傾向的臺大學生聯手,迫害左翼統派師生。蔣經國在1975年將魏鏞延攬回臺,1976年提出「多體制國家」(Multi-System Nations)理論,作為獨臺爭取國際「雙重承認」的理論基礎。1978年12月16日,美國與北京建交。12月29日,蔣經國親自對來臺磋商臺美關係的美國副國務卿克里斯多夫提出5項原則:持續不斷、事實基礎、安全保障、妥定法律、政府關係。其中「事實基礎」和「政府關係」,就是要求美國在「臺灣獨立於大陸之外」的事實基礎上,與臺灣維持官方關係。這就是蔣經國尋求「雙重承認」的獨臺路線最清楚的呈現。

當魏鏞提出「多體制國家」時,馬英九在美國攻讀國際法,曾經參與丘宏達為推廣魏鏞的理論而在美國舉辦的研討會。馬在1981年回臺後,不但曾擔任蔣經國的英文秘書,被蔣一手提拔,還曾指導過迄今唯一一篇專門研究「多體制國家理論」的碩士論文(楊天行,《多體制國家理論初探:特別就中國個例分析》,政大外交研究所,1984)。我們可以說:馬英九從求學、教書到從政,他所學到的知識或信念從來不是針對中國統一,而是朝向兩岸分治。在馬英九內心,中國的統一從來就是個抽象名詞,虛無飄渺。他的終極關懷向來是確保「獨臺」,使兩岸分治長期化、常態化、制度化。

明乎此,我們自然可以理解馬英九以下言行。他在首次參選總統之前,於2006年3月24日在美國演講,完全追隨臺獨提法,強調臺灣百年來「三大悲情事件」:1895年割讓臺灣,1947年228血案,1979年以來的「國際孤兒」。針對第三項「悲情」,他表示:如果中共連一點國際空間都不給,那就等於逼反臺灣人,不要說臺獨,「包括我在內,我們這些人都會反」。他還說:如果中共不給臺灣更多的國際空間,「後果要自負」──多像蔡英文今年5月間抗議大陸拔走邦交國時的口吻!

為了使兩岸長期分治,馬英九還提出「親美、友日、和中」(親美日、遠大陸)與「不統、不獨、不武」(不統為首)等原則。至於他主張1952及1978年日本分別與兩岸簽訂的兩個《中日和約》同時有效,且依據前約,日本是將臺灣歸還「中華民國」而非「中國」;這已經是直白地主張兩個中國。因此,以馬英九為代表的國民黨人對所謂「九二共識」的理解,當然是「各表」重於「一中」,而且他們絕對不會在「一中」前提下推動兩岸簽署和平協議。

說白了,馬英九等國民黨領導人對中國早已沒有感情。他在任8年,沒有一次自稱「中國人」;他從來不護衛一中憲法的權威和中國認同的尊嚴;連其黨名上的「中國」二字都會使他們自慚形穢。他們反對「臺獨」的唯一理由,只是怕因此促成大陸武統臺灣。除此之外,他們與民進黨實是一丘之貉,無分軒輊。

因此,萬一──僅僅只是萬一──馬英九或國民黨再度上台執政,也不會主動將臺灣帶向統一。如果我們在國家統一問題上寄望於這位從不學會什麼、也從不忘記什麼的馬英九,只會再度落空。

 

馬志在「新臺灣人」

那麼,馬英九想做、會做的又是什麼?

像馬這類外省官二代在臺灣地位尷尬。他們不思統一,卻又不被臺獨接納;明明反共拒統,卻總被批評為「親中賣臺」。他們自幼受「黨國」呵護培養,是溫室裡沒有長好的花朵。他們缺乏道德自信、宏圖遠略,面對臺獨只能一意屈從。所謂「拿香跟拜」路線,就這樣深植在馬英九這種道德殘障的國民黨人內心。

於是,馬英九自己承擔的「歷史使命」,從來不是促進兩岸統一,使臺灣人再度以身為中國人為傲,卻是使像他這樣的外省人被臺獨接納,徹底成為「臺灣人」。馬英九於1998年競選臺北市長,李登輝為他站台助選時公開「勉勵」他要做「新臺灣人」。馬當選後就在1999年成立「新臺灣人基金會」,以「在海內外推動新臺灣人的理念」。

在馬英九這種向臺獨手舞白旗的「新臺灣人」領導下,只見他不斷為二二八道歉、不停稱頌八田與一、連年以「六四」拒統,結果卻是委屈不能求全、忍辱不能負重、擇善不能固執。在他主政8年期間,不但重要政策(如核四、服貿協議、課綱微調)一一撤守,內閣官員損兵折將,還出現了中國認同大退潮、藍營選民大崩盤,以及全島藍綠板塊大翻轉。但是,他卻成功地使大陸誤以為兩岸關係「戰略機遇期」來臨,便減輕了對臺灣反獨促統的壓力,為民進黨爭取了時間,走出扁朝貪腐烏雲,進而捲土重來。而一旦民進黨從2014年太陽花學亂時開始反攻,馬英九果然無力招架,只能繼續道歉、認錯、辭黨主席,直到持徹底失去政權,鞠躬下台,然後還輸的一臉茫然。

事實證明,馬英九執政8年,只是民進黨和臺獨起死回生的「戰略機遇期」。而且,民進黨充分利用了這個馬英九送上門來的機會,基本完成了其「建國大業」的島內工程。

 

馬一手斷送國家與憲法的正當性

太陽花學亂期間,立院外牆被噴上「當獨裁成為事實,革命就是義務」。稱馬英九為「獨裁」,實在是高估了他,但是一場終結中華民國及其憲法正當性的革命真在上演。

判斷政治爭議的標準有二:正當性和合法性。前者是道德是非(由國民判斷),後者是法律對錯(最終由大法官決定)。兩者重合性越高,政治體制和法律秩序就越安定。此二標準之連結是靠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憲法正當性高,且法令合憲,正當性和合法性重合,國家就安定。但若憲法正當性被侵蝕,以致法令失去判斷是非標準,那麼憲政危機和社會動亂就必發生,直到憲法重建正當性,或重訂有正當性的新憲為止。

70年代以來,臺灣政局的根本衝突就是國家和憲法的正當性,亦即統獨之爭。這就是李登輝所言「民主內戰」,或胡佛院士所稱:臺灣選舉不是選政府而是選國家。獨派深知:只要摧毀國家與憲法的正當性,所有「合法性」的標準都失去意義,他們就有極大的政治操作空間。綠營因此極力汙衊詆毀國家及憲法,除了綠媒終日叫囂反中仇中,他們還動輒超越憲法而訴諸「人民主權」或體制外的「國是會議」,目的就是在國家認同層次上使中華民國及其憲法從根本上崩解。經過20多年的臺式文革,臺獨已是政治正確,一中憲法則成告朔餼羊。

2008年馬英九高票當選,原是撥亂反正契機,但他卻違憲主張不統,也不在憲法層次糾正李、扁以來的毀憲亂政。中華民國及憲法的正當性就在馬英九不斷鞠躬道歉和「謝謝指教」聲中,繼續流失。直至馬推動遲來的課綱微調時,師大公領系主任竟說:國中生都知道該修的是憲法不是課綱。這是「公民老師的老師」公開否定憲法正當性,整個馬政府竟無言以對!

然而,捍衛國家及憲法的正當性,根本就是維護「『中國』國民黨」政權的不二法門。馬英九以為他可以迴避國家與憲法層次上的大是大非,只要他一切合法,政治就會按照他認定的法理運行。但事實卻是:若他輸了正當性,即使合法也寸步難行;反之,獨派若贏得正當性,即使違法也所向披靡。

結果,馬英九總是在政策層次或合法性爭議上設防,卻看不到臺獨在憲法之基礎──即國家認同──的戰場上攻城掠地、斬將搴旗。最後,當臺獨的國家認同在島內贏得了法理正當性,「『中國』國民黨」就只能一敗塗地。而藍營的主帥馬英九,卻始終不知他究竟輸在哪一個戰場。

 

國民黨只是臺獨的備胎

在馬英九基金會的成立茶會上,馬將蔡當局的失政歸因於「國家的方向偏了」。於是,他想要為「國家方向」重新定位,讓臺灣重返「正道」。但真正的問題不是國家的「方向」走偏了,而是「國家」本身變質了。馬英九繼承蔣經國的獨臺路線,認同李登輝規定的「新臺灣人」,延續阿扁的教改和去中國化(如終統、反侵略日),最後掩護蔡英文成功竊國。這些事實,說明馬英九不是統一的希望,而只是臺獨的備胎──當「臺灣共和國」(或「中華民國是臺灣」)汽車的深綠輪胎爆胎(陳水扁)、漏氣(蔡英文),就換上備胎,然後在適當時機再換回新的深綠輪胎,繼續與中國背道而馳。

如果民進黨再度因為倒行逆施而選輸馬英九(或其他國民黨人),雖然可能延緩兩岸攤牌,但也會鞏固民進黨的臺獨「戰果」,因為馬英九不但不會糾正綠營亂政,反而可以做到李、扁、蔡都做不到的事:為臺獨爭取更多時間。

兩岸中國人都必須看清楚:這些背棄中國認同的「新臺灣人」所追求的歷史定位,不是在南京的紫金山,而是在臺灣共和國的靖國神社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