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2日
|
甲辰年十月十二
(本篇文章還剩餘 100% 未讀)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社論 > 正文

小英自命棋手,臺灣反成棄子

作者 | 主筆室
主筆室:《遠望》雜誌

臺灣2016年初的大選,否認「九二共識」的民進黨大勝。從此,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即不復存在。但大陸領導人在2015年3月所警告的「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並未立即出現,致使民進黨相信蔡英文所言「維持(臺獨執政的)現狀」真有勝算。直到蔡英文上台半年後的2016年12月,聖多美.普林西比與臺灣斷交,兩岸外交戰才正式開打。迄至今年5月底,臺灣「友邦」已失去4個,僅剩18個,而其中大多在徘徊觀望。並且,除了外交烽火外,兩岸官方聯繫管道早已是「已讀不回」,大陸還以軍演及軍機軍艦繞臺施壓,更單方面執行經濟、社會層面強力吸納臺灣的新措施。

然而,蔡英文的回應,卻是「越挫越勇」;在其公開講話中,臺獨立場越來越鮮明。

本刊6月號社論中指出:蔡在2017年6月巴拿馬斷交後的聲明中,開始採用標準的「兩國論」用語,將「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對稱;今年5月1日再遭多明尼加斷交後,蔡英文首次直呼對岸為「中國」,意味「中華民國/臺灣」不屬於中國;到了5月24日與布吉納法索斷交時,蔡不但宣稱「不會再忍讓」,並公然直稱對岸為「中國」、自稱為「臺灣」,而完全不提「大陸」與「中華民國」,則已是標準的「一中一臺」臺獨提法。事實上,蔡英文在今年5月22日(被布吉納法索斷交前兩天)接見「北美臺灣同鄉會回國訪問團」時最後一次提到「中國大陸」,此後便已將「臺灣」與「中國」對稱,完全是臺獨口吻。

早在2016年9月29日,蔡英文在給民進黨員的公開信中就提出了「要力抗中國的壓力,發展與其他國家的關係」,可見她早已在構思「力抗中國」的「世界反中聯合陣線」。如今她既然決定「不再忍讓」,便放手全面出擊。於是今年6月25日,她先出席「臺灣民主基金會創會十五週年開幕典禮」,呼籲「志同道合的國家」團結一致對抗「反民主力量」(中國大陸)。當天下午蔡接受法新社專訪,繼而一方面主張臺灣可稱為「堅韌之島」(意指不屈服於中國大陸的壓力),一方面更大肆抨擊中國大陸「越來越具有侵略性」,稱其正在威脅「兩岸之間的平衡」,試圖「改變現狀」(實際上大陸只是力求改回2016年以前的原本現狀);「中國的擴張」是「對和平狀態的一種威脅來源」;「一帶一路」使「很多的國家開始感到焦慮跟不安,…對於中國的意圖跟他的企圖,也產生了一個質疑」。她還認可記者所提「中國不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甚至主張「國際社會…必須要共同地對中國產生一個壓力,讓中國可以承擔起它做為一個大國應該要承擔的責任」。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她在外媒面前如此攻擊中國大陸之後,竟再次提出:只要符合「對等、尊嚴、沒有政治前提」,她「做為臺灣的總統」,很樂意與習近平「坐下來,好好地談一談」。蔡英文似乎認為:即使她自己不願在大陸的壓力下進行談判,「國際社會的壓力」仍可迫使習近平與她坐上談判桌!

果然,兩天後的6月27日,大陸國臺辦發言人直接回敬她12字:混淆視聽,挾洋自重,不自量力。

國臺辦發言人同時希望民進黨「不要誤判形勢、錯估大勢,在錯誤的、違背兩岸同胞利益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然而,這正是蔡英文及民進黨正在「努力」犯的錯誤。他們在面對大陸時所以能如此有「底氣」,就是因為「誤判形勢、錯估大勢」,於是打錯了算盤、帶錯了路。

蔡英文的「誤判」與「錯估」,可分為兩方面:一是高估了「國際社會」(實即美國)為臺獨而與中國大陸對抗的意願,二是低估了大陸追求國家統一的決心。

 

不統不獨 棋子之路

今年4月10日,蔡英文在綠媒專訪中被問起臺灣是不是美國的棋子,她回應:只要「順勢操作」,「我們自己也是棋手」。這句話,聽起來最刺耳的不是北京,而是華府。因為從1949年兩岸分治起,臺灣在美國的對華政策裡就只是一顆棋子。在美臺關係裡,只容許「狗搖尾巴」,不可能讓「尾巴搖狗」。而且不論臺灣領導人是否甘心扮演棋子角色,最終都不免被美國出賣、犧牲。這一點上,今日認賊作父的臺獨民進黨,命運不會好過當年為虎作倀的反共國民黨。

回顧冷戰時期,美國的首要敵人是蘇聯,因此其對華政策勢必服從於對蘇政策,而其對臺政策又勢必要服從於對華政策;至於其對臺灣當局的政策,當然更要服從於對臺政策。這個優先序列,是不容打破的。

中研院研究員張淑雅博士專門研究美國對臺政策,她就曾引用韓戰期間美國國務院中國科於1951年4月4日所擬的政策分析報告〈福爾摩沙(Formosa)〉而指出:美國遠東政策的基本目標是破壞中蘇同盟,而臺灣可以成為與中共談判的重要籌碼,作為美國政策的彈性工具,用來威脅或利誘北京;一方面,美國應防止共黨控制臺灣,以便將臺灣培植成美國外交與軍事的資產,但另一方面,又應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因為臺灣若脫離中國(不論是獨立或由聯合國託管),就無法再作為給北京的誘餌,美國也很難自由運用該島來對中共施壓。當時的美國遠東助理國務卿魯斯克說:「有些國家…認為臺灣…可以當作棋局中的一顆卒子,隨時可被犧牲來換取這些國家的利益。」張博士認為:「這句話用來形容美國的態度最為貼切,況且美國也比其他國家更有能力把臺灣當作政策布局中的一顆走卒。」她並強調在前述〈福爾摩沙〉報告中有一句話明顯揭示了這種功利主義的態度:「我們(美國)對臺灣的政策需依據對中共的政策而定;我們在臺灣的一切行動,都必須直接有助於實現對大陸政策的目標。」這就是美國對臺政策的真相!

對蔣介石極為友善的美國眾議員周以德(Walter Judd),1950年12月曾向杜魯門總統抱怨:「告訴在那兒(臺灣)的盟友說:『我們會用一根細線吊住你們。希望上帝保佑我們用不到你們,讓我們可以把線割斷,讓你們沉到海裡。但拜託你們(先)好好的撐住,真有問題時還是得利用你們來救我們。』這真是該死的政策!」美國第一位駐臺大使藍欽(Karl L. Rankin)也指出:美國對臺灣的態度比較像對待殖民地,而不像對待日本那樣的「反共盟友」。韓戰期間擔任臺北駐美大使的顧維鈞就體認到:美國「注重中共,過於國府;注重臺灣,也過於國民黨的政權。保全國府,在他們看來,只是一樁附帶的事情。」

對美國這種極盡屈辱的露骨利用,當年蔣介石雖因堅持反共內戰而不得不接受,仍忍不住在日記裡痛罵。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後,杜魯門下令將臺海「中立化」,蔣雖樂見美國阻止中共攻臺,但對杜魯門如此恣意介入中國內戰,在其27日的日記中就罵道:「視我一如殖民地之不若,痛辱盍極」。1951年7月10日,蔣更針對美國將中國排除於對日合約之外,痛批「美國乃無正義之國也」。蔣介石的副手陳誠,也在他的回憶錄中直言:美國「使臺灣成為一個(不統不獨的)『問題』,則可從中運用,左右逢源,可作對中共的招安之餌,可作對中共的提伐之鞭,當然更可以在國際壇坫上作為交換條件之媒介。因此我覺得使臺灣之成為『問題』,簡直是美國智珠在握的一種外交政策,任憑怎樣使用,無不攸往咸宜。」張淑雅認為,陳誠的觀察「直指美國對臺思考的核心」──正因為臺灣只是棋子,因此美國既不讓兩岸統一、也不許臺灣獨立,懸而不決,才能拿此島與北京對弈。

 

棋子不可能變棋手

二蔣不比蔡英文笨,自然也會想「順勢操作」,成為「棋手」。1954年第一次臺海危機過後,美國為了有效嚇阻中共攻臺(阻擋統一),與國民黨當局簽訂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蔣介石不滿於這個條約僅具防禦性,就在1955年3月3日在內部講話中說:「只要我們今後能…善應局勢的變化,則此一條約,自將成為吾人光復祖國的契機。」可見國民黨意圖把這個原是防禦性(維護現狀)的條約「順勢操作」出攻擊性(改變現狀)來。既然美方對防衛臺澎負有條約義務,那麼只要能使內戰戰火波及臺澎,就能捲入美國,打破臺海僵持狀態。於是,1958年「八二三」砲戰(即第二次臺海危機)期間,蔣經國在政工幹校說:「如果匪不用砲打,…來登陸,那正是我們所希望的,匪軍只要一登陸,就是世界大戰開始,就是我們勝利的開始。…當然最好的是希望共匪來打。」

但是,美國怎可能讓臺灣從「棋子」變成「棋手」?1962年國民黨大張旗鼓準備反攻,中共駐波蘭大使王炳南便藉6月23日「華沙會談」對美國大使卡伯特(John M. Cabot)提出警告:「美國政府必須對蔣介石的冒險行動和由此而產生的一切嚴重後果負完全責任。」對此,卡伯特除了保證美國並不支持國民黨反攻外,竟在分手時加上一句:「如果蔣介石要行動,我們兩家聯合起來制止他。」此外,關於聯合國的席位,美國在1961年向蔣介石保證阻止中共入聯,誘使蔣不在安理會裡否決外蒙入會;10年後,美國為了聯中制蘇,當1971年10月聯合國大會就中國代表權問題投票時,季辛吉卻正在公開訪問北京,導致聯大以著名的「2758號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並立即把蔣介石的代表…驅逐出去」。1978年12月16日,美國駐臺北大使安克志於凌晨二時把蔣經國叫醒,告以美國政府決定自1979年元旦起承認北京。後來美國更介入蔣經國的接班問題,使臺籍皇民李登輝接收了國民黨政權,最後聯合民進黨搞垮了國民黨。連2015年的「換柱」,都有美國的身影廁身其間,毀掉了國民黨重建中心思想的最後生機。

國民黨這一段自取其辱的歷史,充分說明一個道理:「棋子」不但成不了「棋手」,而且其最高價值及最終宿命,就是成為「棄子」。

 

棋子末路成棄子

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如果蔡英文以為在美國眼中,「藍營執政的臺灣」是棋子,而「綠營執政的臺灣」則是盟友,那就愚不可及了。我們在2016年2月號〈小英上台,美國棄臺?〉一文中指出:美國對臺政策是要以「最小代價」使臺灣對中國大陸發揮「最大(牽制)作用」,因此其下限是不讓兩岸走向統一(保持牽制作用),上限則是不與大陸作戰(對美代價最小化)。換言之,美國固然會盡力保住臺灣這顆棋子,但代價太大時,臺灣還是會變為棄子。總之,在華府眼中,臺灣只能為它所用,絕不允許它被臺灣所用;如果臺灣想把美國捲入一場中美戰爭,美國則有可能「斷尾求生」。

事實上,在二蔣當政時,美國始終力避捲入「反攻大陸」;綠營上台後,美國仍然拒絕為臺獨的「建國大業」背書。除非兩岸統一,否則島上無論誰執政,都只是棋子,也都難免成為棄子,為真正的棋手而犧牲。在這一點上,臺獨領導人的歷史經驗並不比二蔣好。

當年美國利用李登輝搞去中國化,並加強對臺軍售,以提升此島給大陸添亂的能力。一旦李惹出1996年的飛彈危機,有捲入美國的風險了,他便成為美國的負債。因此,1999年「兩國論」推出後又硬生生逼他收回的,就是美國。後來阿扁在美國壓力下偽裝「四不一沒有」而上台,但當他再搞「一邊一國」,美國即視之為「麻煩製造者」。2005年3月1日阿扁公開承認:改國號「做不到就是做不到」,這不是向北京讓步,實是被迫向美國表態。最後,在美國壓力下,阿扁想藉戒嚴以延後2008年大選的詭計也不得逞,只好坐視馬英九以空前絕後的高票擊敗民進黨而上台,然後身陷囹圄。

經過「阿扁之亂」,美國已體會到臺獨執政的風險。因此即使蔡英文看似「溫和」、「理性」,美國仍在2016年初蔡英文當選前後,重申「一中政策」,並再度提出「棄臺論」,以確保民進黨若再失控時,美國仍有脫身退路。

但是,中國大陸迅速崛起而終被美國霸權視為頭號對手,川普自2016年底當選以來,更是把中美之間的競爭關係朝向一場「新冷戰」操作。於是,他一方面升高與中國大陸的對抗,另一方面則強化對臺獨的煽風點火。一時之間,《國防授權法》建議軍艦停靠臺灣,《臺灣旅行法》鼓勵美臺官方往來,以及加強對臺軍售等等「新政」,使臺獨政權得到前所未有的鼓舞。從蔡最近的言行看來,她似乎認定美國會支持她「力抗中國」到底,因此積極把臺灣帶向與大陸對撞的道路。

然而這是極其危險的誤判。

就在蔡英文就任後不久的2016年8月,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公布了研究報告《與中國開戰:不可思議之議》(War with China: Thinking Through the Unthinkable)。從其題目可知:美國已在思考與中國大陸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性。該報告的摘要中明言:「儘管這份研究報告主要提供給美國的決策圈,然而我們希望中國的決策者也仔細思考與美國作戰的可能過程和結果,包括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破壞和對中國內部均衡與凝聚的威脅」,可見其目的也是對中國大陸提出警告。該報告列舉了5個可能爆發中美軍事衝突的情況,其中就包括「中國大陸為了恐嚇或奪取臺灣,而威脅或使用武力」。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這份帶有警告北京意味的報告裡,作者仍指出:「與美國阻止中國武力統一臺灣的意志相比,中國人防止臺灣從中國獨立的決心可能會更堅決」;並且,面對中美之間在臺灣問題上的軍事較量,「美國也許有充分的自信認為它能在對中國的高強度戰爭中獲勝,但面對如此沉重的戰爭成本,它會更傾向於限制戰爭強度,並接受沒有獲勝的結果,儘管獲勝可能更符合美國的利益。相反,中國也許認為在臺灣問題上對美作戰失敗的代價如此之高,以致於願意承受一場高強度的,也許還是長期的戰爭的成本。」換言之,就臺灣問題而言,這篇報告實際上重申了「棄臺論」,即:如果中國武統臺灣,美國不會為了臺灣與中國作戰。事實上,這就是抗戰與韓戰給美國的最大歷史教訓:絕不可陷入與中國的戰爭。

今年6月12日,美國在臺協會(AIT)內湖新館落成,原本預計美方會根據《臺灣旅行法》派國安高官出席,並派海軍陸戰隊進駐,結果來的只是國務院主管教育文化的助理國務卿,陸戰隊也不見蹤影。更耐人尋味的是,AIT臺北辦事處處長梅健華(Kin Moy)曾經宣稱「臺灣有難,美國一定幫忙」,現在他即將卸任,卻在7月1日「澄清」說:他的原意只是表達美國支持臺灣的立場,並非指在「某些特定情況」(大陸武統臺灣?)下,美國會幫助臺灣。

那麼,一個不保證在有難時「幫助臺灣」的美國,它想「支持臺灣」做什麼?若結合《與中國開戰》中的預估,這就透露了川普政府的真實意圖:它既已決定針對中國發起「新冷戰」,並預知臺獨主政下遲早要放棄臺灣,因此決定使臺灣發揮一枚「棋子」的最高價值,作為在中國復興的關鍵時刻造成最大限度殺傷力的自爆「棄子」!

原來,美國對臺灣不斷煽風點火,根本不是「支持臺灣」,而是做好了棄臺的準備,把臺灣武裝成「人肉炸彈」,去要脅大陸在經貿及其他議題上讓步。如果大陸讓步,那麼美國就會繼續拿臺灣作為籌碼來交換;如果大陸不讓步,那麼就讓兩岸對撞,犧牲臺灣,傷害大陸,而美國依舊置身事外,坐收漁利。

蔡英文不只是高估,更是徹底錯估了美國的棄臺用心。

 

中國人不會坐視臺獨

反之,蔡英文基於臺獨對中國人的一貫藐視,嚴重低估了北京反獨促統的決心。她把中國人的「不好戰」態度誤認為是「懼戰」,以為大陸為了避戰,會無底線避免攤牌。於是,她在2014年7月信心滿滿地預判:如果打好該年底「九合一」選戰,使北京覺得2016大選民進黨最有勝算,那麼「連中國都會朝民進黨方向來調整」。基於這樣的信心,她徹底否認了九二共識,贏得兩次大選,並在上台後堅持「不會在壓力下屈服」,以迄於今。

但是,1937年時四分五裂的中國,尚且不甘臣服於日寇鐵蹄,死戰八年,贏得勝利;1950年內戰剛剛結束(就大陸地區而言)的中國,就敢派兵入朝參戰,把美軍打回38度線;1960年時仍被美國圍堵的中國,寧願與蘇聯老大哥撕破臉,也不肯屈居強權的屬國;1980年代百廢待舉的中國,都不曾在香港回歸問題上向英國讓步,硬是洗雪了鴉片戰爭造成的國恥。如今大陸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方方面面突飛猛進,怎有可能吞下甲午戰爭遺下的恥辱,坐視媚日臺獨割據臺灣?蔡英文難道以為現在的中國,還是1895年那個貧窮落後、一打就垮的大清?或者,她以為14億中國人,個個都像她輕易擊敗的那個以庸懦無能而名揚四海的馬英九?

美國防部長馬提斯(James N. Mattis)於6月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會議上對中國大陸語帶威脅,把「印太地區」稱為「優先戰區」,並說如果中國不在南海、臺灣等議題上合作,將「自食惡果」。6月28日,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見馬提斯時,堅定重申:在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問題上,「老祖宗留下的領土一寸也不能丟,別人的東西我們一分一毫也不要」。這些話,如果美國人不相信,也就不會出現棄臺論。

蔣經國當年深知,沒有美國協防條約的保護,臺灣不能單獨挑釁大陸。於是,他在條約失效前夕的1979年12月10日(高雄事件同日),在國民黨11屆4中全會開幕時,正式提出「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全面取代此前從未完全放棄的「反攻大陸」。如今,臺獨份子只記得當天發生的「高雄事件」,從來沒有注意到連他們當年如此畏懼的國民黨特務頭子蔣經國,都對大陸如此戒慎恐懼。

美國人和國民黨都在戰場上跟中共交過手,使他們不敢低估大陸。但李登輝、蔡英文這些臺獨,只有跟國民黨官二代在選戰中交手的經驗,加上自我灌輸的日據皇民化記憶,總以為中國人即使不像馬英九那樣窩囊,也都像日本宣傳的那樣不耐打。於是,在臺獨的誤導與操作下,竟能發生像太陽花那樣反中仇中舉島若狂的鬧劇;如今在蔡英文主政下,綠營媒體每天仍繼續上演醜化中國、嘲笑大陸的笑鬧劇。

描述希特勒末日的電影《帝國毀滅》中,當納粹宣傳部長戈貝爾被告知柏林民兵因缺乏訓練及裝備而上戰場乃徒然送死時,戈貝爾漠然回答:「我不同情他們。這是他們自己選擇的命運。…我們沒有強迫德國人民,是他們授權給我們,現在他們要為此付出代價。」

臺灣人民用自己的選票選出了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至今他們沒有一個自覺對不起選民。我們希望,臺灣選民及早看清他們可能要付出的代價,使臺獨鬧劇儘早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