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本文發稿時間為止,各方對於2016年臺灣選情的預測,幾乎都是一面倒:蔡英文將贏取大位、民進黨在立法院的席次將會過半。換言之,主張臺獨、迄今仍不承認「九二共識」的民進黨,將首度囊括行政權與立法權,形成該黨創立以來第一次的「完全執政」。反之,國民黨將弱化成為第二大黨,而且面臨分裂危機。我們甚且預測:此後一段很長的時間,主政臺灣的將是綠營。島內藍綠版圖的此消彼長將是長期性、結構性的,不是短期、偶然的。
對於兩岸統一「虛情假意」的國民黨,因為缺乏理念,提不出感動人心的執政目標與路線,其政治版圖日漸被綠營蠶食。但是國民黨主政時期,至少該黨願意為了經濟利益與北京虛與委蛇,兩岸關係表面尚稱和諧,兩岸交流與經貿來往也日益擴大。北京可以空間換取時間,持續強化兩岸統一之前的準備,臺灣問題暫時還不會干擾大陸的發展大戰略。但是今後當家的民進黨,對於統一則是嚴詞拒絕。這個反中、仇中的執政黨把臺灣染綠之後,如今大權在握,又獲高度民意支持,它應該不會對北京輕易讓步。一來他們想以反中姿態鞏固自己的群眾;二來他們相信北京不敢貿然對抗臺灣的「民主」,面對支持臺獨的臺灣民意,必會軟化、讓步。蔡英文在去年九合一選舉之後,就發表此類言論。虛與委蛇的藍營敗下陣來,不假辭色的綠營直接與北京衝撞,這是今後臺灣政局的常態。
雖然綠營在2000年到2008年之間也曾執政8年,但今後的蔡英文時代仍然大異於當年的陳水扁時代。他們的差別在於:第一,扁初次當選時得票率不及四成,得力於連、宋分裂及李登輝對藍營選民的誤導,因此扁政府對於北京仍有幾分顧忌,他的就職演說提及「四不一沒有」就是例證。但2016年的蔡英文乃是挾著絕對優勢當選的。長期以來,蔡明確拒絕「九二共識」。如果無所忌憚的蔡確實高票當選,就等於臺灣大多數選民為她的拒統背書。蔡英文今後再對北京以及「九二共識」讓步的機會就微乎其微了。第二,扁時代的國會由國民黨主導,扁再強勢,仍被藍營牽制幾分。2016年之後的藍營,自顧不暇,大概沒有牽制綠營的實力與心力。兼具行政、立法兩具引擎之後,臺獨列車的衝撞馬力遠大於扁時代的任何時期。第三,對比2000年的中國大陸,北京的國力以及求統決心都今非昔比。面對比以前更綠、更獨的臺灣,北京的態度與政策動見觀瞻,因為它將深刻影響臺海的風浪、臺灣內部的發展,以及兩岸統一的進程。
由於蔡英文的民意基礎遠高於阿扁,她反而可以在面對大陸的反獨壓力時,採取更具靈活性及欺騙性的手法。蔡早已宣稱在兩岸關係上要「維持現狀」,日前她與工商界對談時,又說明其「維持現狀」包括「中華民國既有的憲政體制」。所以,蔡不會再搞「正名制憲」那種明目張膽踩紅線的法理臺獨。但她會用迂迴、間接的方式,推動沒有清楚紅線的「漸進式法理臺獨」。
根據蘇起透露,蔡英文(與張榮豐)就是1999年「兩國論」的主要「原創者」。「兩國論」包含修憲、修法、外交、大陸政策四個主軸。蘇起指出:「兩國論只是浮在水面上冰山一角,水平面下還有一連串關聯的龐大體系,包括消滅『國統綱領』。…如一時不能廢,就先弱化。再下一步就是停開國統會。…下一階段是修憲,將兩個國家納入憲法,並展開全面修法工作。」蘇起還說,在阿扁上臺以後,蔡英文在一個單獨晤談的場合,主動親口告訴他:「今後只做不說,不提兩國論,但仍將繼續執行兩國論。」事實上,國統會在1999年4月8日最後一次開會後,就未再舉行過會議。阿扁上臺後將其年預算縮減到新臺幣1000元,最後在2006年廢除(後改稱「終止」)「國統綱領」及國統會。這都是按照「兩國論」執行的結果,而馬英九竟然也「概括承受」,不再恢復。
由於馬英九兩任總統期間始終怠於維護憲法的正當性,使這部憲法幾乎喪盡公信力,也使蔡英文有可能在接掌政權以後,無視違憲的指控而進行修法與修改行政命令。因此,蔡英文只要將她當年設計的「兩國論」刪除「修憲」部分,其他部分都可以繼續執行。綠營極可能會全面修改行政命令與法律,使中華民國的領土、主權從憲法所定、涵蓋兩岸的「固有疆域」,限縮至僅及臺澎金馬,使兩岸在法律體制上成為「一邊一國」。但此事既不涉及國號「正名」,也不需要制憲或修憲,因此可以低調、分階段逐步進行,而北京面對這種「漸進式法理臺獨」因為師出無名,因此只能坐視。
蔡英文可以大顯身手的另一個方向則是繼續深化文化臺獨,將馬英九遲來且為德不卒的「課綱微調」全部歸零,然後變本加厲,繼續強化學子的臺獨思想改造。對此事北京也只能徒呼負負,因為馬英九既然放棄修改臺獨課綱,蔡英文不過是「維持現狀」而已。
唯一可能逼迫綠營謙虛面對「九二共識」的機會是:如果臺灣經濟在蔡英文手上持續遭遇困難,綠營被民意所逼,只好放下它反中的甲冑。但這種機會微乎其微。因為臺灣的「經濟選民」具有倒楣認賠、自我救濟的特性,他們以解決自我企業問題為優先,不認為自己給予政府的壓力可以改變大環境。小抗議、小抱怨之後,他們常會「以腳投票」取代持續給政府施壓。反之,臺灣最積極、最亢奮的「政治選民」,則有「肚子扁扁,也投阿扁」的特性。他們對於臺獨理想的支持,已經把經濟下滑視為追求臺獨不可免之代價。這群人的聲勢必會壓倒「經濟選民」,使後者噤若寒蟬。還有為數眾多人云亦云的普羅大眾,會受綠營洗腦,把臺灣經濟下滑的元兇怪罪到大陸的崛起與對臺的不友善。總之,蔡英文當政之後,臺灣內部修正對陸政策朝向有利統一的機率,幾乎是零。
有關兩岸統一問題,早年毛澤東、周恩來時代曾「寄希望於國民黨當局」,因為當時的兩岸問題就是國共問題。到鄧小平時代則是「寄希望於臺灣當局和臺灣人民」,因為臺灣民間力量已經興起,蔣經國尚且要對「黨外」讓步三分。兩岸間的問題,臺灣這邊已經不是國民黨說了就算。陽統陰獨的李登輝當政之後,由於李的反覆善變與不可信賴,北京只好改採「寄希望於臺灣當局,更寄希望於臺灣人民」。民進黨陳水扁主導臺灣時期,臺灣當局已經不可寄望,北京再改為「(只)寄希望於臺灣人民」。如今臺獨總統蔡英文眼看就要經由「民主程序」當選上臺,即將在野的國民黨卻以粗暴手段「廢止提名」主張「終極統一」的洪秀柱。今後統一大業還能寄望於誰?
多種民調幾乎異口同聲指出:臺灣人自認是中國人的比率,以及贊成兩岸走向統一的比率,都逐年下降。蔡英文說臺獨是年輕人的DNA,此言不假。越年輕的族群,贊成臺獨、自外於中國的比率越高。再經過從2014年「九合一」起的綠營「黃金十年」(也是統派的「慘白十年」),兩岸的距離將越來越遠,和平統一就越來越困難。在綠營軟土深掘、得寸進尺,國民黨自甘墮落、拿香跟拜,北京卻又投鼠忌器、師出無名之下,唯一可能改變現狀的,就只剩下「具有運動性的臺灣統派」了。
汝曹不出,如蒼生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