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5日
|
甲辰年三月十七
連載首篇 | 上篇 | 下篇 (本篇文章還剩餘 100% 未讀)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時論短評 > 正文

先交後兵,以戰止戰

作者 | 儲建國
儲建國:大連海事大學公共管理與人文藝術學院教授兼院長
2020年4月22日 #臺北法案  
【編按】

本文原刊於中美印象網,2020年4月22日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自古以來,但凡讀了點書的中國人大都能講出孫子的一兩句話。用現代的語言來說,他有深厚的「人道主義」思想,認識到戰爭的凶險與殘酷,但又不得不面對國家之間的戰爭現實,所以提出「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個善就包含了對人之生命的關懷。

然而,在激烈的國家競爭中,要實現「不戰」,決非易事。人類歷史上,一代人如果能夠生活在一個完整的和平年代,那是很幸運的事。即使在當代,儘管核武器和經濟互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戰爭的可能性,但也沒有消除戰爭的風險。

既然討論戰爭問題,「不戰」本身不是目的,通過「屈人之兵」而獲勝才是目的。這個「獲勝」就是實現國家目標,所以說國家軍事要服從國家政治。「戰爭是政治的繼續」也是這麼個意思。

政治有很多種含義,在討論國家間的關係時,它的含義比較狹窄,就是「實現國家目標的活動」,再窄一點說,就是實現國家目標的和平活動,這樣就把戰爭活動排除在外了。

這種和平活動如何進行呢?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內的謀畫,二是對外的交往,大體對應於孫子的「謀」與「交」,但不完全是他所說的那個意思。對內的謀畫,主要是指國家的決策者通過戰略決策及其貫徹執行,實現更好的生存和發展。在競爭的環境中,自己在謀劃的同時,要注意到別國的謀畫,並想出應對的辦法,後者大概接近孫子所說「謀」的含義。

對外的交往一方面是內部生存和發展活動的自然延伸,譬如說生活和貿易往來,另一方面是和平的鬥爭手段,包括與競爭對手進行交涉和談判,擴大和鞏固與友好國家的關係等。「合縱連橫」大概符合孫子所說「交」的含義。

今天臺灣問題這麼緊張,其根子仍然是國家之間的競爭環境變得激烈起來,尤其是中美之間的關係走向白熱化。中國「韜光養晦」的這麼多年主要是內部謀劃生存和發展的階段,在與別國和平相處的過程中,中國幸運地實現了安全地生存和快速的發展。然而,這個階段已經過去,取而代之的是「衝突性」更強的競爭階段。以美國為代表的競爭對手不再提供溫適的生存和發展環境,而是強化「零和」思維,公開遏制中國的發展,其中的鷹派不惜為此走向戰爭。通過加強外交手段,化解這樣一種危局,應該是這一階段的重要任務。

其實,「謀」與「交」是連在一起的,不存在有「謀」無「交」的階段,也不存在有「交」無「謀」的階段。只能說,在更加重視「交」的階段,單方面的戰略謀畫很難走下去了。過去,中國奉行不結盟政策,盡可能與各個國家都能友好相處,不是像美國那樣拉幫結派,也不搞針對美國的統一戰線,按鄧小平說的,「決不當頭」。現在,中國還可以謹守「決不當頭」的戒言,但面對美國改變戰略,把中國當敵人一樣地去打壓,類似「合縱連橫」、「統一戰線」之類的外交戰略也需要重溫和創新了。

當中國著手這樣做的時候,發現形勢並不樂觀。在當前的國際關係中,儘管國家利益在外交中占據主導地位,但價值體系和制度體系在界定國家利益方面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同類價值和制度的國家更容易在國家安全上抱在一起。這是二戰之後形成的局面,至今仍然沒有大的改變。

但是,情況也在發生變化,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不少發展中國家根據西方價值觀進行制度變革之後並沒有實現預期的穩定發展目標,相反,它們對中國發展道路的正面態度越來越強,並主動學習中國經驗。

第二,美國與其他發達國家之間的矛盾有所增加,前者實際上是這輪全球化中受益最多的發達國家,卻反過來指責後者占了美國的便宜,要後者付出更多的代價,中國跟這些發達國家都有比較緊密的經貿關係,儘管有一些貿易上的矛盾,但它們都很難離開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

第三,中國周邊國家尤其是東亞地區經濟一體化在加速,而且也許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認同感越來越強,各國人民在現代生活方式上日益接近的同時,發現「我們」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原來是差不多的,與西方人的差別原來是很大的。

在促進這些變化方面,中國也採取了綜合性的外交手段,譬如說,提升不同層次的夥伴關係,尤其是增強安全聯盟性質的關係,通過「一帶一路」等在加強與各國經貿聯繫的同時讓中國發展道路更具吸引力,減弱發達國家因價值、制度的差異而產生的安全焦慮,增加與中國建立更緊密聯繫的興趣,推進與周邊國家經濟一體化的同時,開始加強文明共同體的建設等等。這些都能起到化解美國對中國進行戰略圍攻的作用,而且具有長遠意義。

具體到「臺灣問題」,現在到了幾近臨戰的狀態,這種「交」還能起到「不戰」的效果嗎?對此很難做出確定的判斷,但需要做出這方面的努力,努力夠了,即使不得不戰,那也更有師出有名的底氣。

圍繞臺灣問題的「交」如何進行呢?

前述綜合性外交手段總體上都有利於「臺灣問題」的解決,符合「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原則。但《臺北法案》的通過迫切需要更加針對性的外交手段。

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的擴散超過了預期,各國人民的注意力聚焦在抗疫上面。臺灣問題對於中國很重要,對於其他國家不一定重要,因此,這個時候,圍繞臺灣問題而展開一些外交活動,不一定能起到正面效果,而且還可能適得其反。

因此,中國以世界抗疫大局為重,暫時放下臺灣問題的外交活動是對的。同時,中國也抓住抗疫的機會,對疫情嚴重的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並加強這方面的對話與交流。尤其是頻繁地進行國家領導人之間的直接溝通,起到了密切雙邊關係的良好效果。這個看似與臺灣問題無關,其實是密切相關的。中外元首之間電話交流的密度是前所未有的,一段時間內幾乎天天都有這樣的交流,讓人很容易產生某種廣泛打招呼的感覺,希望各國對中國可能的行動要有某種程度的理解。

無論如何,這樣的交流對於臺灣問題的解決是有正面作用的。當中美在臺灣問題上攤牌時,一些國家即使不敢得罪美國,也不好與中國為敵。這個可算是針對性外交的第一步。

疫情結束之後,中國有可能公開地把臺灣問題擺出來。由於《臺北法案》已承認臺灣是獨立於中國的國家,如果中國不採取針對性外交活動,這個行為就有可能產生某種擴散效應。即使其他國家不敢像美國那些進行這樣的立法活動,但在外交心理層面,會有越來越多的政客把臺灣當作一個國家那樣對待。在歐洲一些國家的政壇上,已經產生這樣的效應,甚至有一些政客試圖推動類似的立法。2003年,為了阻止臺灣與一些國家發展官方性質的關係,中國外交部向各國駐華外交代表機關發出照會,表示堅決反對任何國家允許臺灣設立甚至同臺灣互設帶有官方性質的代表機構,以及同臺灣進行官方性質的來往。疫情之後,為了阻遏《臺北法案》的擴散效應,中國政府有必要給各國駐華外交代表機關發出相應照會,揭露《臺北法案》嚴重違反國際法,分裂中國領土的惡劣性質,提醒各國嚴格遵守一個中國原則,不進行與「兩個中國」、「一中一臺」有關的活動,並進一步闡明中國對於當前臺灣問題的嚴正立場,將採取堅決的措施捍衛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完整。這個可算是針對性外交的第二步。

在照會世界各國政府之後,中國有可能同美國直接交涉。一個國家通過立法形式,公然分裂另一國家的領土,這是國際關係史上最惡劣的事件之一。中國政府為顧全世界抗疫大局,為了中美合作抗疫的順利進行,沒有在疫情期間採取激烈的外交動作。但疫情結束之後,中國應當嚴正要求美國撤銷這一法案,並要求駐美大使回國述職。對於任何一個主權國家的來說,遇到類似的事件,召回大使都是正常的反應,也是較低限度的反應。此後,中國可要求中美就臺灣問題進行談判,要求美國承諾「三不(不與臺灣進行任何武器交易,不與臺灣發展任何官方關係,不採取任何導致臺灣獨立的措施)」,在此前提下,中國可承諾「堅持用和平方式統一臺灣」。中國的這個要求是完全正當合理的,符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要求,是中美外交關係穩固的基礎。「三不一堅持」也幾乎是避免戰爭,讓臺灣問題回到平衡點的唯一辦法。這個可算是針對性外交的第三步。

這三個步驟層層遞進,有章有法,簡潔明了。最關鍵的是第三步,如果美國不能夠對中國要求做出令人滿意的答覆,中國針對性外交也就告一段落。

接下來,是不是只有打仗一種辦法了呢?

理論上來說,在容忍獨立與武力統一之間總還是有個中間地帶,在這個地帶還是能夠產生一些辦法。我們可以列舉幾項。

第一,經濟制裁。首先是停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其次是停止一些惠臺措施,然後還可以針對性出臺一些懲罰措施。大陸與臺灣經濟聯繫緊密,臺灣更加依賴大陸,經濟制裁的確可以對臺灣經濟形成重大打擊。

第二,制止軍售。對於美臺之間的軍售項目進行堅決打擊,對美國通往臺灣的可疑運輸工具進行檢查,如果發現有武器交易,立即收繳,並對參與交易的人員和公司進行嚴厲懲罰。

第三,全面封鎖。以大陸目前的海上力量,可以對臺灣實施全領域封鎖,只允許因日常生活的必需而進行的人員、物資往來,對絕大部分貿易實行禁運。

第四,法禁臺獨。宣布臺獨政黨為非法組織,對有臺獨背景的公司和社會組織進行制裁。

第五,通緝首惡。對臺獨首惡分子進行通緝,選擇適當的時機實施定點抓捕行動。

還可以搜集到不少辦法。這些辦法的出發點都是既要實現統一,又要避免戰爭帶來的損失甚至災難。無論是哪一種辦法,的確都對臺獨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懲罰作用,然而,在此之後,臺獨勢力是否會變得更弱了,統一是否更容易實現了?情況很有可能跟預期相反,臺灣人的獨立心理會更加強烈,會有更多的人支持臺獨。如果大陸還想統一的話,那無非是讓下一代人來決定打這場統一戰爭。在島內年輕一代所謂「臺灣民族主義」不斷發展的情況下,大陸年輕一代的民族主義也日益高漲,那未來可能是更加慘烈的戰爭。所以,一些妥協論者似乎是為了和平,其實是對歷史的不負責任,是將更年輕的一代送上更殘酷的戰場。

局勢發展到今天這個樣子,可供選擇的方案實際上很少了。在針對性外交不起作用後,大陸只能向臺灣當局下最後通牒,要求就統一問題進行談判,部隊隨時聽候命令。如果美國進行實質性干涉,尤其是對臺灣進行軍事上的援助,可視其對中國開戰。

美國既然正式承認臺灣獨立,肯定是做好了不惜一戰的準備,如果中國此時怯戰,那麼今後的局勢非常凶險。中國只有積極迎戰,堅決解決臺灣問題,才能為中國再次贏得半個世紀的和平。美國為什麼敢於如此公然分裂中國領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國的涉華研究者摸透了一些中國精英的底細,在這些人的心理,無論美國怎麼做,中國都不能跟美國對著幹,都要主動與美國合作。但如果美國真的突破底線,把中國逼得沒了退路,相信這些精英的心理也會發生變化。

和平是求不來的。這次新冠疫情充分暴露了美國政客對普通大眾生命的蔑視,尤其是對他國人民生命的蔑視。他們的言行在納粹之後,幾乎無人能比。中國人民在這次疫情當中受到了極大的教育,中國政府一方面會積極反思,興利除弊,對自己的人民負責,另一方面,對當今美國劣質化的精英不會再抱有幻想,認識到只有堅決鬥爭,才能長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