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7日
|
甲辰年三月十九
(本篇文章還剩餘 100% 未讀)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臺獨批判 > 正文

沒等臺獨開一槍,龍應台式「和平」已先撕裂兩岸

作者 | 郭茂辰
郭茂辰:大陸媒體人/文創工作者
【編按】

自從去(2022)年8月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竄訪臺灣以後,美國及其盟友對臺獨的拱火動作越來越公然且密集,大陸的反制當然也隨之升高,臺海戰雲密布、硝煙滾滾。於是,許多國際與島內的「反戰」人士紛紛表態,反對中國大陸「以武力改變臺海現狀」。例如:今(2023)年4月18日G7外長會議閉幕會上,由日本外務大臣林芳正領銜發表聯合聲明,強調臺灣和平穩定重要性,反對「武力改變現狀」。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隨即譴責G7干涉中國內政,並向會議主辦國日本方面提出嚴正交涉。4月19日,南韓總統尹錫悅受訪時表示:臺灣議題跟北韓一樣是「全球性的議題」,南韓和國際社會都反對「以武力改變現狀」。翌日汪文斌回應:臺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不容他人置喙。南韓外交部竟批評中方回應是「外交失禮」,還召見中國大使表達抗議。與此針鋒相對,4月21日中國外長秦剛在上海「中國式現代化與世界」藍廳論壇主旨演講中明確指出:「臺灣回歸中國是二戰後國際秩序的組成部分。...少數企圖利用『臺獨』的國家...定義的規則、現狀、穩定實質上就是要...『和平分裂』中國。...中國的土地收回來了,就絕不會再失去。」秦剛並再度強調:「臺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在臺灣問題上玩火者,必自焚。」話中雖未提及韓國,韓媒仍將此解讀為針對尹錫悅的發言。同日(歐洲時間),歐洲議會最大黨團人民黨主席韋柏(Manfred Weber)又在受訪時宣稱:「如果中國入侵臺灣,歐盟必須準備好對中國實施大規模制裁。」類此言論,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外因必須透過內因而起作用。臺灣島內自然不乏呼應「反戰」的聲音。綠營呂秀蓮早在去年9月21日就發起「愛和平保臺灣」遊行。今年3月20日,數十位學界與藝文界人士聯名發表了〈我們的反戰聲明〉。最近(4月19日),藍營前文化部長龍應臺更以英文向《紐約時報》投書:〈北京未開一槍,已給臺灣社會帶來裂痕〉。我們可以預期:在美國不斷拱火之下,這種「反戰」而不反「臺獨」的「和平」言論必然會日趨普遍,以掩護「臺獨」以武拒統的步伐。

對於這些此起彼落的「反戰」言論,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4月21日做了一次總結性回應:「近一段時期以來,個別國家宣揚反對以武力改變臺海現狀。這種論調不分是非、顛倒黑白,是別有用心的『話語陷阱』。什麼是臺海現狀?那就是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從未分割(按:這也是《中華民國憲法》的立場)。是誰在試圖改變這一現狀呢?不是中國大陸方面,而是不斷推進『漸進式臺獨』、大搞『去中國化』、在國際上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的『臺獨』分裂勢力,是不斷虛化掏空一個中國原則、大肆對臺出售武器、叫囂『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的外部干涉勢力。他們才是破壞臺海現狀的罪魁禍首。『臺獨』同臺海和平穩定水火不容。要維護臺海和平穩定,就必須旗幟鮮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臺獨』分裂,反對外部干涉。只說維護臺海和平,卻不說反對『臺獨』,這實質上是對『臺獨』活動的縱容支持,必將對臺海和平穩定造成嚴重衝擊。中方對此堅決反對。我們將同國際社會一道,堅定維護一個中國原則,堅定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堅決遏阻一切『以臺制華』圖謀,真正維護好臺海和平穩定。」

針對這種「話語陷阱」,大陸作家郭茂辰以龍應臺的「臺式」雞湯文為例,層層解剖,讓國人看清這種文青筆法所包藏的是什麼用心。

作家龍應台最近投書《紐約時報》,以《北京未開一槍,已給臺灣社會帶來裂痕》為題,憂心忡忡地發表她對兩岸前景的看法。由於文中充滿各種顛倒因果,扭曲事實的評斷,在此有必要揭露這種混淆視聽,以免「臺式」雞湯繼續蠱惑世人、傷害兩岸。

龍應台在開頭講了個故事,稱在臺北的一個朋友最近在Facebook發帖,敦促臺灣的年輕人做好與中國開戰的準備。但她認為,實力應該只是臺灣戰略的一部分,政治人士和其他公眾人物應該表現出真正的勇氣,與中國接觸,以某種方式緩和局勢。

龍應台說,「當一個更強的霸淩者威脅你的時候,難道不應該先嘗試去緩和局勢嗎?當朋友反駁不做投降派,她感歎,「從這種友人之間的交鋒可以看到,中國未開一槍,就已經對臺灣造成了怎樣的傷害。」

單單這段文字,已經充分暴露她的統獨立場。

過去龍應台在大陸口口聲聲地說,「我怎麼會沒有中國夢」?現在她稱呼一邊是中國,一邊是臺灣,根本要否定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當她把統一視為對臺灣的「霸淩」,無論是和平接觸還是不惜一戰,只是製造分裂的方法有異,都是從根本上曲解兩岸關係的本質,無視「臺獨」危害國家主權才是造成臺海局勢緊張的根源。

這當然不算勇氣,而是迴避核心問題還倒打一耙。談到目前兵凶戰危的局勢,龍應台又說:「這一切對臺灣人民來說都不是新鮮事。我們在中國的陰影下生活了70多年,這塑造了我們的身份……我們已經證明,民主在中華文化環境裡是可以運轉的。這種焦慮、驕傲和堅持的混合是臺灣性格的本質,而這一點往往被世界所忽視,世界總是視臺灣為中美競爭中的一個棋子。然而我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這更是一段 「文化臺獨」的精心包裝。

首先,龍應台的歷史是不及格的。因為在國民黨退據臺灣省的前幾十年,心心念念的是要生聚教訓反攻大陸,用軍事手段實現統一。面對兩蔣枕戈待旦,按照龍應台的邏輯,大陸人豈不是通通生活在臺灣的陰影之下?如果大陸統一臺灣在龍應台看來是霸淩,那她當年寫《大江大海1949》,為何又要向那些敗退臺灣要「霸凌」大陸的人致敬?別忘了,那些被龍應台寫進書中的被致敬者,他們當中,昔日不只有人早就駕機飛過海峽中線,還有人曾對上海、廈門等地進行過空襲轟炸,面對這樣的「文攻武嚇」,愛好「和平」的龍應台還要給這些人樹碑立傳。時過境遷,現在大陸堅持統一,維護主權,不只得不到龍應台致敬,為何還被污蔑為霸淩呢?

事實上,彼時的臺灣,兩岸對峙是內戰問題,沒有人否認自己是中國人,甚至當年走到奧運賽場,不能代表中國,臺灣省的領隊還舉牌抗議呢。可見,身份認同的改變,不是因為軍事對峙,而是因為三十年來,島內開始有人不想做「中國人」了,認同的扭曲把大陸看成「敵國」了,一些臺灣人才將大陸反制「臺獨」或武統聲浪上升當作分裂國家的藉口,怪東怪西,卻從不怪自己背宗棄祖。在這一點上,龍應台非但不譴責民進黨當局從歷史、文化、民族認同等方面意圖斬斷兩岸的聯結,卻把因為內戰造成的國共對立歪曲成了「國家」對立,這充分說明,她以及她所支持的國民黨潛移默化地接受了「臺獨」式的兩岸論述。

數年前,龍應台在演講中還曾說,「一個國家文明到哪裡,我看這個國家......怎麼對待它的少數族群──這當然也包含十三億人如何對待兩千三百萬人」。這看似是將兩岸視為一個整體,但龍應台已經先把臺灣島上的中國人視為異於大陸中國人的「少數族群」,然後猛灌「請用文明說服我」的毒雞湯,目的是替分裂國家的行為開脫。

試問,當島內每年賺大陸1000多億美元,卻常年高築貿易壁壘,無視基本的WTO貿易規則,禁止超過2000多項大陸產品,反過來還希望將這種不平等制度化、長期化,這代表哪門子的文明?

在兩岸經貿領域,臺灣占盡便宜,照盡陽光卻硬說只有北風,「文明」的龍應台從來不指出當中的不平等,她在這篇投書中反而寫道:「中國通過一系列禁令收緊了市場准入。潘志民不得不轉向日本,進入市場需要花費長達三周的時間,成本高昂。原本甜美多汁的水果在到達日本人餐桌上時通常已經沒什麼味道了。潘志民閱讀了德川家康的歷史,這位17世紀重要的日本軍事統治者以耐心和毅力著稱,潘志民認為,臺灣在面對中國時必須具備這些品質。」此時的龍應台已把反中偏見埋進了她敘述的現象裡,她從不認真想一想:廣東、海南的水果並不比臺灣差,過去買,是基於兩岸同根同源的情感認同,大陸寧肯吃虧也要照顧同胞,現在不願再買,不就是因為臺灣太多人吃中國飯砸中國鍋還理直氣壯,傷害了大陸人民樸素的愛國感情?

而這四十年來,一直對臺灣懷著耐心與毅力的是中國大陸,即使屢屢被「臺獨」的惡意一再傷害,始終為大局,秉承「兩岸一家親」的善意。面對是非真相,龍應台和她批評的臺獨一樣,毫無反省意識,也不願作出半點檢討,明明是傷害大陸人民感情的加害者,卻把自己當成委屈的受害者。不僅如此,龍應台們喜歡用島內的民意與大陸討價還價,卻從不尊重在兩岸關係中占據壓倒性地位的大陸「統一」民意,進而還要十幾億人接受甚至理解一小撮吃裡扒外者的「臺獨」想法,這種妄圖讓多數臣服少數的無理與專斷,又代表的是哪門子的民主?

當臺灣談對等,時常要踩人一腳,論平等,卻處處想高人一等,這種在虛幻的「臺灣民族主義」驅使下,以分裂中國為前提,將十幾億人民作為歧視與仇視對象建立的「想像共同體」,不僅是反文明反民主,還根本就是不道德的。

別忘了:正是因臺灣將自身的角色定位與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脫鉤,才會認為自己只能扮演中美競爭的「棋子」角色,然後才自怨自艾,以為自己總被別人忽視,這不是臺灣悲情,而是主動製造了叛國的分裂還指望被祖國溫柔以待的矯情。這些龍應台筆下被稱為「有血有肉的人」,失去的則是反省「臺獨」意識的能力與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的靈魂。

正因如此,在龍應台慣用的那些「文明」、「民主」、「和平」的詞藻背後,藏著的是只許「臺獨」放火,不容「統一」點燈的雙標,迴避的是臺灣社會反中仇中的集體理盲。當島內疫情爆發,她可以說「我心沉痛」,但當年武漢疫情時,她卻不談生命硬拽修辭;香港暴亂,她說要呵護花園裡的一顆蛋,但國會山飛起子彈,打死了人,她卻以沉默代替過去指摘大陸的呐喊。她的胸懷、眼光、氣度、包容,是看人下菜碟,從不反求諸己。這是龍應台的掩耳盜鈴,也是島內千萬個龍應台們面對大陸的集體寫照。

在這篇《紐約時報》的投書中,龍應台用她周遭朋友對兩岸關係的看法,用個人在戰爭面前的感受,將統獨的大是大非問題以情緒輸出替代,巧妙地迴避了「臺獨分離主義」才是引起臺海緊張的源頭。這種只談現象,不問原因的筆法,很容易讓那些對兩岸關係不甚瞭解,卻又心懷善念的人被「臺式」溫情的障眼法蒙蔽。

比如文章的結尾處,龍應台問朋友,如果爆發戰爭,他會怪誰。友答:「誰先開槍怪誰。」事實上,這是她兩年多前在臉書振臂高呼「不管你說什麼,我反戰」的延續。只不過,那次她是以「書被流氓占領」隱喻兩岸關係,把臺獨引起臺海衝突的責任甩鍋大陸,這次卻是明火執仗,將統一稱為「霸淩」,妄圖否定大陸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正當性。但龍應台從不思考,也從不多問一句:如果島內不勾結反中外力、不主動製造分裂,為何會有戰爭?如果認同自己就是中國人,臺灣人如何能被反「臺獨」的大陸民意殃及?如果堅持臺灣就是中國一部分,身在中國土地,又怎會寫出「我們在中國的陰影下生活了70多年,這塑造了我們的身份」的這種文青「臺獨」的言論?

就因果關係而言,「臺獨」分裂是因,大陸被動因應是果,但龍應台顛倒因果的同時,也扭曲了統獨問題的大是大非。但即使她甘當文化領域的「臺獨」側翼,島內主流臺獨並不買賬,上次她的反戰文被「臺獨」支持者們稱作滲進毒素的咖啡,整杯奉還。自詡「文化中國人」的龍應台本來想拍「臺獨」馬屁,卻意外踩到馬蹄,被踢得鼻青臉腫也只能唾面自幹。

龍應台在投書最後明言:「臺灣將於明年一月舉行關鍵的總統選舉。......如果國民黨獲勝,與中國的緊張關係可能會緩和;如果民進黨保住了權力,誰知道呢?」原來她煞費苦心用英文投書美國媒體,只是為了向臺灣的「靠山」美國老爸拉票,為她當過官的國民黨助選。但最終目的,仍然是使兩岸分裂狀態常態化、永久化。

然而,她那眯縫的小眼、淺淺的微笑,還有「請用文明說服我」的溫情論調,還是會矇騙一些人,透過似是而非的文字,讓「獨」越過海峽,讓一些人相信所謂的「最美風景」。比如,在馬英九訪陸期間,有大陸民眾對他任內在「去中國化」問題上未能撥亂反正頗有微詞,馬本人尚未回應,卻有某位知名主編飛奔到道德山頭,教育大陸民眾要理解島內的輿論環境。不對以民進黨為首的分裂勢力興師問罪,卻要敲打理性愛國的同胞不能換位思考。這樣的思維也非常龍應台。即使這位總編輯經常脫口而出的是讓民進黨版「臺獨」瑟瑟發抖的豪言,但在面對國民黨版「臺獨」時卻與龍應台殊途同歸,都是在否定國家統一的正當性,都是在為分裂行為找千萬條理由開脫除罪。

龍應台稱《北京未開一槍,已給臺灣社會帶來裂痕》,但兩岸的真實情況卻是:沒等「臺獨」開一槍,「臺式」文字卻率先撕裂兩岸,劃開一道傷口還撒了把鹽。這不是一個龍應台的問題,而是千萬個龍應台們和至今仍在為她鼓吹叫好者,對大陸、對國家統一的滿腹惡意。當這種文青「臺獨」未必只出現在島內,對於兩岸未來而言,更加令人憂心。為了不被這樣的「臺式」雞湯蠱惑,最好的方式也是整碗奉還,以免正常的兩岸輿論環境被他們徹底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