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9日
|
甲辰年二月廿十
(本篇文章還剩餘 100% 未讀)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時論短評 > 正文

鳳梨事件,兩岸誰該反省?

作者 | 林金源
林金源:淡江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遠望》雜誌社社長。

〔如須轉載,請先徵求《遠望》同意,並於文首註明出處,全文刊載(不得隨意更動內容)。〕

大陸自三月一日起禁止臺灣鳳梨進口,此事不僅衝擊臺灣鳳梨業者,也對其他輸陸商品發出重大警訊。大陸是臺灣首要出口市場,沒有兩岸貿易,臺灣的貿易早呈逆差。尤有甚者,兩岸經貿並非對等互利,大陸對臺諸多讓利,臺灣對陸卻處處設限。打著燈籠到處找,臺灣絕對找不對比大陸更仁至義盡的經貿對手。原本體貼入微的大陸,現在開始板起面孔,而且可能態度越趨強硬。換做任何正常社會面臨此變局,都會反躬自省,深怕「惠我良多」的中國大陸拂袖而去。但是臺灣的反應,偏偏不是如此。

 

鳳梨事件涉及國家認同

經貿利益從來都不是大陸對臺工作的考量因素,將臺民視為同胞,以讓利爭取認同才是大陸的主要目的。但是臺民被反中、臺獨思維洗腦,不但離大陸越來越遠,甚且不曾為自己的「忘恩負義」感到羞愧。大陸斷然停止臺灣鳳梨進口,表示對臺工作被迫改弦更張,當然不只是農產防疫的問題而已。一個理性、有道德的臺灣人對於鳳梨事件的徹底反省,應該是國家認同層次的反省,也就是對於仁至義盡、一心求統的對岸同胞,我們以往選擇臺獨立場與之對抗已是忘恩負義,今後還將自戕經濟,這樣值得嗎?應該嗎?換言之,鳳梨問題涉及臺灣大義與大利的抉擇,不只是一項商品的貿易摩擦而已。

《中國時報》三月三日小社論〈鳳梨過後〉的反省卻是:「蔡政府在面對兩岸之間的農業或經貿挑戰時,根本拿不出有效的應對辦法,既無法與對岸進行必要的談判,也沒有完整的產業戰略規畫,碰到問題就只會撒錢,然後訴諸民粹,一味要國人多吃、多買。」該文最後說:「民進黨政府總是強調『雞蛋不可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這個說法當然有道理,然而,執政五年來,蔡政府對分散市場風險一事,又做了多少努力?成效如何?執政者不要好了傷疤忘了痛,就算這次鳳梨能過關,但是下次呢?

《中國時報》不會不知道「與對岸進行必要談判」的前提是九二共識,該報更該知道以往即使帶有介殼蟲仍銷陸無阻的鳳梨,現在被禁與蔡政府的積極反中脫不了關係,此文對綠營的拒絕九二共識(鳳梨事件的主因)不置一詞,卻仍夸夸其談,到頭來只能指責蔡政府「沒有完整的產業戰略規畫」「分散市場」成效不彰。換言之,只要蔡政府做好市場分散及產業戰略規劃,《中時》並不擔心大陸禁止臺灣鳳梨,也不介意一向讓利的大陸為何態度改變。

 

《中時》只在意產業戰略與分散市場

《中國時報》三月五日小社論〈一百個新南向也沒用〉把該報在商言商、附和臺獨、怯於促統的心態表露無遺。對《中時》來說,鳳梨事件的最大教訓竟然是:「臺灣是典型的淺碟子經濟,經不起振盪」,而不是臺灣社會應反省、應回歸九二共識。該文最不滿的是:「新南向」政策五年來一事無成,無法為臺灣分散市場。換言之,如果「新南向」政策有成,可以緩解大陸禁止臺灣鳳梨的衝擊,臺灣社會就更沒有回歸九二共識的必要。眼前「新南向」政策雖然成效不彰,所幸「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臺灣民眾確實可愛。…從政府、企業到民間發起的各種〔鳳梨〕認購,至今已超越銷陸總量的半數。」臺灣民眾既然如此同心協力、眾志成城,鳳梨問題就不再嚴峻,《中時》當然更沒有動機勸導民眾回歸九二共識。

不過,在商言商,此文仍提出「若以大陸為腹地,則更能幫助弱勢農民,壯大臺灣的農業經濟」。明眼人皆知,臺灣經濟以大陸為腹地的前提是:臺灣有心向統,大陸繼續讓利;或至少如馬英九時代「經濟明白親中、政治偽裝親中」,騙取大陸讓利。但是自蔡英文主政以來,臺灣一再明白反中、拒統,不願臺灣經濟融入大陸;大陸現又逐漸看清臺灣反中本質,不願再當冤大頭。《中時》不願積極、有效反獨促統,改變臺灣反中、拒統氛圍,卻希望臺灣經濟以大陸為腹地,這豈非癡人說夢?

前兩篇《中時》小社論雖然反省、檢討方向錯誤,但尚未藉鳳梨問題攻擊對岸,綠營前海基會董事長洪奇昌三月六日在《中時》發表《鳳梨也可以是春風雨露》一文,看似向北京釋出善意,呼應大陸國臺辦「春風雨露」之說,但是對於被國臺辦喻為春風雨露的九二共識卻隻字未提,反倒趾高氣揚地向北京叫陣,一點都沒因臺灣鳳梨被禁該有的憂懼心情。

 

前海基會董事長趾高氣揚

洪奇昌說:「我們無法預期鳳梨禁令之下,農友與民眾會將責任歸咎於誰,但是從民眾踴躍購買鳳梨的熱潮看來,挺農友、挺臺灣的氣氛甚高,如果北京放棄就現行管道溝通鳳梨檢疫議題,那麼更有可能產生不必要的政治副作用。」洪不但不自省「鳳梨有蟲」的「責任」,反而藉此警告北京如不就現行管道與臺灣溝通,可能激起臺民反感。但是大陸海關總署本來就是透過「現行管道」(海峽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協議平台)通知臺灣此一禁令,洪奇昌(以及蔡政府)不提出解決「鳳梨多次檢出介殼蟲」問題的辦法,只妄想「兩岸能透過這個既有機制,就鳳梨檢疫與解除進口管制做有意義的對話與協商。」似乎以為又可以藉機炒作民粹,逼大陸讓步,恢復官方對話。其高傲態度讓人看不出兩岸齟齬當中究竟誰落居下風。

洪文又說:「陸方習慣先有『頂層建築』,先講前提,但臺灣社會則習慣由下而上地堆積木。鳳梨事件是一個適合由下而上堆積木的議題。」洪奇昌明明知道陸方的前提就是九二共識,但他顯然對此「頂層建築」嗤之以鼻,並且信心十足地認為大陸會遷就臺灣,以由下往上堆積木的方式解決鳳梨問題。換言之,在洪的眼裡,鳳梨輸陸問題終會解決,否則就是大陸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臺灣拒絕反省,北京被迫自省

獨派人士的張狂,其來有自。但是刊登此文的,竟然是被誣指為臺灣頭號統媒、紅媒的《中國時報》。大陸禁止臺灣鳳梨進口之後,臺灣社會並未反躬自省,上述三篇《中時》文章就可證明。面對「臺灣始終拒絕反省」之事實,北京只好進一步自我反省其對臺政策。於是,燙手山芋竟丟回大陸手上,臺灣人都在看,這隻「紙老虎」的下一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