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8日
|
甲辰年八月初六
(本篇文章還剩餘 100% 未讀)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遠望 > 正文

信而好古,敏以求之

論「文化」與「自信」

作者 | 石佳音
石佳音:《遠望》雜誌總編輯
【編按】

由大陸的中國華藝廣播公司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辦的「第四屆中華文化發展論壇」於去年(2016年)12月18日在廈門召開。《遠望》同仁石佳音及張瑋珊受邀參加並在會上發言。鑑於蔡英文上台後不斷要求延續兩岸交流,去年(2016年)10月6日她在接受日媒訪談時更公開提出「鼓勵雙方年輕人交流是一個領導人應該有的態度」,可見得臺獨根本認定兩岸目前的交流方式是對他們有利的。此所以在馬英九當政八年期間,兩岸交流繼長增高,臺灣社會卻不斷綠化。現在兩岸交流如果仍不改弦更張,繼續只重「業績」不重「成果」,則心靈仍難契合、統一仍難圓夢。但是,要以文化交流來反獨促統,首先必須建立文化自信,正確認識傳統文化優越之處,然後還需明瞭哪一層面的交流有助於改變臺灣社會久已錯亂的國家認同,否則難免事倍功半,甚至適得其反。爰於此,我們將本刊同仁在該論壇中的發言稿刊載於此,以就教於國人。

自從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提出對傳統文化的「文化自信」以來,這個詞語日益流行。但是,「文化」是什麼?對傳統文化的「自信」和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之間孰先孰後?這些問題若不探討清楚,那麼或者無法真正建立「文化自信」,或者「文化自信」將流於口號而無補於中華文化復興。

首先,「文化」的核心,是一個民族共同追求的價值理念,也就是共享此文化的民族所追求的個人及整體社會的目標與意義。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核心價值,並決定了這個民族的民族性。對自己所傳承的文化的優越性、先進性之自信,就是對自己所屬民族的民族性的自信,這才是一個民族真正的自信。因此,善於從傳統文化中學習、繼承、發揚其優秀成分的能力,是文化自信的基礎。


2016年12月18日,第四屆中華文化發展論壇─主旨發言環節。

2016年12月18日,第四屆中華文化發展論壇─主旨發言環節。

 

有文化自信才能傳承文化

但是,人們是否一定要先從傳統文化中學習、繼承到其中優秀的成分,才能開始建立文化自信?若如此,那人們又是如何得到「從傳統文化中學習、繼承到其中優秀的成分」的能力?這正確的第一步是如何邁出的?

實際上,「文化傳承」與「文化自信」二者互為因果:一方面,「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優越性,並傳承傳統文化的優秀成分」固然可建立「文化自信」,但是,一定程度的「文化自信」又是開始「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優越性,並傳承傳統文化的優秀成分」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以我個人的心路歷程為例。我對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核心的儒家思想的認識,就是得之於焚書坑儒的秦始皇的啟發。

1991年春,我第一次來到西安的兵馬俑博物館。我站在一號坑前,面對那一大群面容沈著、真人大小的兵馬俑,真實地感受到:在2200多年前,中國人已能組織如此壯盛的軍隊,以中央集權的郡縣制治理整個中國,絕非易事!很顯然,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一定很有自信。這種自信絕不是從鴉片戰爭以來經歷百年國恥的現代中國人所能輕易體會的。但是,如果我們不能體會到這種自信,就絕對無法看懂古代的中國人!由此,我再聯想到:早於秦始皇的孔子對他所傳承的西周思想文化,必然也極有自信。《論語》上的文字,一定反映著孔子深信不疑的道理,斷非隨口說說。如果我們不能體會孔子這種自信,也一定看不懂孔子。

於是,我開始試圖體會孔子的自信,並重讀《論語》。果然,許多在中學時死記硬背似懂非懂的句子,突然變得既有道理、又如此理所當然。原來,我們必須先相信一部經典必有深意,然後才有可能讀出其中的高明之處。


古代中國的發展與文化長期領先世界,中國文化的先進早熟使得我們祖先有著現代中國人不易體會的高度自信。

古代中國的發展與文化長期領先世界,中國文化的先進早熟使得我們祖先有著現代中國人不易體會的高度自信。


信而好古,敏以求之

進而,我發現這也是孔子的治學方法。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由「刪」、「定」、「贊」(輔助說明)、「修」四字,可見孔子對於上古的文化思想是有所取捨的,並非「撿到籃子裡就是菜」。而且,正因其取捨高明,才被尊為「集大成」者。那麼,孔子取捨的標準從何而來?這是來自於他對古人文化思想精髓之理解、掌握,所以他才能去蕪存菁。而他之所以有此眼光,則是因為他懂得如何向古人學習。其原則,就是「信而好古」,「敏以求之」。

此二語出自《論語》〈述而〉篇中的兩章: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信」,是相信古人(古聖先賢)必不欺我,所述必有可觀者焉。此一信心,就是對自己的文化淵源之價值的自信。讀古書(經典)必先有此信心,然後才有誠意盡力發掘古人之智慧。若心存疑古(如錢玄同、顧頡剛),則古書、古事無不可疑。以此心態做考證、考古則可,若以「疑古」心態研讀思想性的古書則萬萬不可。若不信任經典中必有大道存焉,則根本沒有動機深入思索體會其中道理,那麼即使書中確有古人之思想智慧,也無從體解。

至於「好古」之「古」,不是指遠古的一切,而是指古書、經典。唯有經過時間汰選,才知何為經典。「敏」者,敏捷、黽勉;朱注:「汲汲也」,描述其勤奮貌。

信而好古的孔子,對古籍經典勤奮研讀。先由「信古」(相信經典必有深意),產生「好古」(愛好研讀經典),然後「敏以求之」,自然能體會古人思想中的高明之處,於是對古籍進行去蕪存菁的「刪」、「定」、「贊」、「修」,而使上古文化的優秀成分得以傳承、發揚。雖然孔子自謙「述而不作」,實際上「述」(傳承)中有「作」(取捨),且正因其能「述」,故其「作」必有所本,在源頭活水之中不斷反本開新。這就是我們今天面對中國傳統文化時應該學習的典範。

關於「信而好古,敏以求之」的重要性,清儒芮長恤在其《匏瓜錄》中說的最好:「今人性分與古人同,古人所能為,皆我之所當為者也。不好古,則聾於前言,昧於往行,師心(按:尊奉自己的心智為師)而已。好而不信,慕其人,難其事,不惟以古人為不可幾及,且將曰古之人亦未必果如是神奇敻絕也。信不及,故行不盡,此今人所以遠遜於古人也。」

 

「信」然後「學」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舉兩個近代人的例子說明「信而好古」的重要。其一,是熊十力教訓徐復觀;其二,是李炳南訓誨淨空法師。

據徐復觀回憶,他在1943年穿著少將軍服到重慶北碚勉仁書院拜見熊十力,「請教應該讀什麼書。他老先生叫我讀王船山的《讀通鑒論》,我說那早年已經讀過了;他以不高興的神氣說:『你並沒有讀懂,應當再讀。』過了些時候再去見他,說《讀通鑒論》已經讀完了。他問:『有點什麼心得?』於是我接二連三的說出我的許多不同意的地方。他老先生未聽完便怒聲斥罵說:『你這個東西,怎麼會讀得進書!任何書的內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壞的地方。你為什麼不先看出它的好的地方,卻專門去挑壞的;這樣讀書,就是讀了百部千部,你會受到書的什麼益處?讀書是要先看出它的好處,再批評它的壞處,這才像吃東西一樣,經過消化而攝取了營養。譬如《讀通鑒論》,某一段該是多麼有意義;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記得嗎?你懂得嗎?你這樣讀書,真太沒有出息!』這一罵,罵得我這個陸軍少將目瞪口呆,腦筋裡亂轉著:原來這位先生罵人罵得這樣兇!原來他讀書讀得這樣熟!原來讀書是要先讀出每一部的意義!這對於我是起死回生的一罵。…近年來,我每遇見覺得沒有什麼書值得去讀的人,便知道一定是以小聰明耽誤一生的人。」

熊十力的意思,便是讀經典之前要先相信其中必有大道,然後才能讀出道理來。這種信心,就是真正的文化自信。沒有這種自信,讀古書就讀不出深刻的道理。並且,不只學習中國儒家經典是如此,學習任何思想傳統都是如此。

即以佛學而言,淨空法師回憶道:「我是出家兩年才受戒,受戒之後到臺中禮謝(李炳南)老師,見到李老師的面,李老師第一句話就告訴我:『你要信佛!』我聽了以後很錯愕。他就給我解釋,他說:你學佛這麼多年,也出了家,今天受了戒,為什麼我還提出這兩個字來告訴你?這兩個字真正不容易!信佛,才能有成就。特別是淨土宗的信願行,你不相信,你那個願就不是真的,你的行也不會得力,所以一定要相信。相信經上給我們講的句句話都是真實,你只要照作,依教奉行,決定得利益;你如果違背,吃虧的是自己。所以信太重要了。他告訴我:自古以來,許多出家人一生都沒有做到『信』字。由此可知,『信』之一字,真正是難!你還有愚痴、還有慳貪,這就不信。真正信佛的人決定不會有貪心,真正信佛的人心地決定清淨。心為什麼會清淨?信心清淨!迷心就不清淨,迷是混濁,就是愚痴暗蔽,而覺心是清淨的。」可見:學習佛學,也必須「信而好古」。

 

文化自信是一切自信的基礎

王陽明在〈詠良知〉中批評那些缺乏文化自信的人:「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鉢效貧兒」。在2015年9月接受鳳凰網歷史頻道訪談(《走近臺灣本省統派青年》)的張瑋珊,則因具備了文化自信,將此二句詩改寫為:「回首自家無盡藏,何需持缽效貧兒」。我們就是要先具備對於「自家無盡藏」的深厚自信,才能發掘、繼承、發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更進而以此文化自信轉變那些「沿門持鉢效貧兒」者。

習近平說:「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這是大陸領導人對中國傳統文化最正確的評價。但是,此一「文化自信」不僅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成果,而且其本身就是決定我們能否「傳承5000多年文明」的前提。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信而好古,敏以求之」,就是起點。


2016年8月6日,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於建黨95週年慶祝大會,再次談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2016年8月6日,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於建黨95週年慶祝大會,再次談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