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8日
|
甲辰年二月十九
(本篇文章還剩餘 100% 未讀)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大國博弈 > 正文

烏克蘭衝突:原因、結果及對中國的影響

作者 | 宋魯鄭
宋魯鄭:旅法學者,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

〔如須轉載,請先徵求《遠望》同意,並於文首註明出處,全文刊載(不得隨意更動內容)。〕

【編按】

本文首發於《大公報》,作者將其對俄烏問題的觀點的五篇文章,經增補與整理後發表於《遠望》。

烏克蘭戰爭被視為「後冷戰時代」的結束,它的發生出人意料,它的過程出人意料,西方的制裁力度出人意料,未來如何發展恐怕也仍然很難精準預測。但解讀它發生的原因、造成的後果,特別是對中國的影響,還是非常有意義。

 

俄羅斯為什麼一定採取軍事行動?

中國傳統的軍事思想是「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孫子.謀攻》)。俄羅斯是一個大國,有豐富的外交資源,但為何仍然走向伐兵和攻城?這既有遠因,也有近因。

遠因主要有三:

一、西方以北約東擴和歐盟擴容的方式擠壓俄羅斯的生存空間。

二、俄羅斯不是當前國際體系的受益者,即使加入WTO,經濟也沒有獲得多少發展。它有挑戰和顛覆現行體系的動機,這和中國有著本質不同。

三、俄羅斯的整體國力不斷下滑。面對西方,時間其實不在它這一邊。

冷戰結束已經30年,俄羅斯依然沒有解決兩大根本性問題。一是政治上沒有建立一個成熟的制度,仍然延續了俄羅斯歷史上依賴強人的傳統;二是經濟上沒有建立一個良好的發展結構,整個國家還是依靠出售原材料和武器。可以說無論是政治上還是經濟上,俄國都出現了嚴重的路徑依賴。今天俄羅斯的經濟總量竟然落後於人口分別只有三千多萬、五千多萬的加拿大與韓國。

從經濟角度講,俄羅斯早就不能算是一流國家,也無法支撐其地緣政治目標和世界大國地位。只是由於其豐富的資源、戰略核能力與先進的航天技術以及無法複製的政治強人,才維持其現今地位。但這個地位是不穩固和難以持續的。

假如俄羅斯擁有中國這樣的經濟實力,烏克蘭早就心甘情願跟著它跑了。嫌貧愛富是人性,也是國家本性。坦率講,全球只有兩個世界:富國的世界和窮國的世界。富國有能力和條件決定一切,窮國只能接受。

所以面對俄羅斯這樣的對手,西方以拖待變是有耐心的。甚至期待在普京之後再度上演前蘇聯解體那一幕。這也是為什麼俄羅斯必須在現在還有籌碼時出手。

近因則有四個方面:

第一,中美戰略博弈給俄羅斯創造了極其重要的外部環境。美國要集中主要力量遏制中國的發展,自然無心他顧。所以這個時候出手,確有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另外中美矛盾也迫使中國同樣需要俄羅斯。於是俄羅斯一方面無需像冷戰時兩面應戰,而且中國出於自身利益,必須支持俄羅斯,否則俄羅斯垮掉,中國就只能獨自面對西方。所以俄羅斯對中國實際是兩層利用:一是利用中美博弈的時機,二是利用中國的經濟支持作為後盾。

不過俄羅斯也深知,中國崛起勢不可擋,而且中國是現行國際體制的受益者,不會推翻現行體制,有和西方妥協的空間,中美將來妥協也是大概率事件。到那時,俄羅斯就完全無牌可打。畢竟根本上決定國與國之間關係的還是國家利益。中俄是鄰國,天然具有地緣政治張力,到那時即使中國只是保持中立對俄羅斯都將是求之不得了。所以善於抓住時機的俄羅斯,自然要在現在這個時期追求本國安全的最大利益。

第二,從普京個人角度看,他已經執政二十多年,來日不多,必須要留下自己的歷史功績。而且執政久了會有審美疲勞,打烏克蘭牌還可以為他在國內贏得更加廣泛的支持。

第三,俄羅斯選擇冬天採取行動,是要把自己豐富的油氣資源優勢最大化。

目前,歐盟最重要的國家德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俄羅斯天然氣的買家。據歐盟統計局數據,德國一半以上的天然氣是從俄羅斯進口。其他歐盟國家天然氣自俄羅斯進口的平均占比也不低,達到了40%。俄國出兵烏克蘭之際正處於冬季,歐洲對天然氣的需要巨大。與此同時由於疫情和戰爭危機的因素,已導致物價上漲。假如俄羅斯斷氣供應,歐洲將面臨巨大的民生問題,而且經歷兩年的新冠疫情後,已經受夠的歐洲民眾日益缺乏忍受力,如果此時天然氣短缺或者價格大幅上升,就立即會變成政治問題——哈薩克斯坦的暴亂、法國的黃背心抗議行動都是油氣漲價引發的。

所以,即使歐洲不會向俄羅斯妥協,但在制裁時也不會輕易動到石油和天然氣貿易,不會傷到俄羅斯命脈。目前來看,歐洲儘管進行了空前的制裁,甚至前所未有的提供武器,但多數國家卻沒有立即制裁石油和天然氣。而且俄羅斯和西方的緊張關係,必然導致油價上漲。俄羅斯作為世界第三大產油國,也是重要的獲益者。

第四則是澤倫斯基擔任烏克蘭總統之後,把加入北約寫入憲法,並立法禁止在公開場合講俄語,雙方的矛盾急劇升級。

當然在開戰前,俄羅斯還是做了不少外交舉動。一是他選在北京冬奧會之後,到北京和中國高調簽署完《中俄聯合聲明》後動手,既給足了「準盟友」面子,又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國際想像空間,讓外界感覺中國支持俄羅斯的軍事行動。二是今(2022)年1月3日,由俄羅斯提議,聯合國安理會「五常」還通過了一份反核戰協議,為這場當時就在規劃的戰爭劃定邊界。三是特地選在俄羅斯即將擔任安理會輪值主席國幾天前開戰,以便在聯合國掌握議題主導權。但是這些外交舉動都屬於戰前準備的一部分。

2019年4月25日,烏克蘭國會通過《關於確保烏克蘭語發揮國語作用法》。現任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繼續大力推行此法之「去俄羅斯化」的宗旨。根據該法,烏克蘭語為烏境內唯一的官方語言,所有的國家權力機關、地方機構和部分公共生活領域皆須使用烏克蘭語;所有烏克蘭教育機構也都須用烏克蘭語進行授課。外國影音也被限縮數量和時段播出,報章雜誌等也必須是以烏克蘭語為主或包含烏克蘭語的雙語印刷。烏克蘭官方更為此成立「國家語言標準全國委員會」作為監察機構。(圖片擷取自中國法院網,〈烏克蘭立法,加強烏語國語地位〉,2019年4月26日,0'23''。)

 2019年4月25日,烏克蘭國會通過《關於確保烏克蘭語發揮國語作用法》。現任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繼續大力推行此法之「去俄羅斯化」的宗旨。根據該法,烏克蘭語為烏境內唯一的官方語言,所有的國家權力機關、地方機構和部分公共生活領域皆須使用烏克蘭語。烏克蘭官方更為此成立「國家語言標準全國委員會」作為監察機構。(圖片擷取自中國法院網,〈烏克蘭立法,加強烏語國語地位〉,2019年4月26日,0'23''。)


為什麼21世紀還會發生這場戰爭?

雖然表面上看,俄烏衝突是它們之間的矛盾激化所致,但從根本上講,卻是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的必然結果。

首先,從地域看,這是一場歐洲內戰。歐洲文明不管怎樣解讀,但有一點是沒有爭議的:它是人類歷史上發生戰爭最為頻繁的地區,遠遠超過人類生活的其他區域。歐洲是全球秩序的最早塑造者,也是當下全球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出現烏克蘭戰爭是很自然的事情。給全人類帶來巨大災難的兩次世界大戰都是源自歐洲,這並非巧合。兩次大戰後,冷戰的主戰場也在歐洲。冷戰結束後,仍然發生科索沃戰爭和今天的烏克蘭戰爭。事實證明,在付出如此巨大代價之後,歐洲仍然沒有解決戰爭與和平的問題,現在仍然是世界的火藥桶。

其次,從文明角度看,這是一場白人基督教世界的內戰,而不是不同文明、不同種族之間的戰爭。從這一點講,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的文明衝突論是錯誤的。真正威脅世界和平的不是不同文明之間的衝突,而是白人基督教世界的內部戰爭。基督教在歷史上向來缺乏包容性,不僅對異教徒殘暴,就是內部不同分支也是大打出手。歐洲歷史上最嚴重的宗教戰爭就發生於新教和天主教之間。今天俄烏之戰的背後則是東正教與天主教。

這場戰爭,西方國家也向世界展示出其西方白人至上主義理念。俄羅斯雖然在地理和文化上屬於西方,但地緣政治上不屬於西方國家。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記者查理.達加塔說:「基輔不是伊拉克,也不是阿富汗,而是相對文明、相對開放的歐洲,你不會希望戰爭發生在這裡!」烏克蘭前檢察官薩瓦雷利澤(David Sakvarelidze)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採訪時說「每當看到金髮碧眼的歐洲人被殺時,心情難以平復」。不僅如此,當烏克蘭難民出現時,堅決拒絕接受中東難民的匈牙利、波蘭等國卻對他們敞開懷抱。

以缺乏包容性的基督教和潛伏的白人至上主義為基礎的西方所主導的國際秩序,怎麼可能不發生戰爭?

第三,不管西方文明如何演變,當今世界仍然是無政府的叢林社會,缺乏公正。

早在19世紀中葉日本被拖入西方霸權體系時,尚不明就裡的日本被德國俾斯麥一席話喚醒:「方今世界各國,皆謂以親睦禮儀相交,此全係表面文章,而背地則強弱相凌,大小相侮。彼所謂公法以保全列國權利為常典,實則當大國爭利而於己有利時並不要求執行公法,而若於己不利,即翻臉示以兵威。」

就連俄羅斯這樣的大國,其衰落時也一再被西方羞辱、打壓。從本質上講,俄羅斯這次出擊是對冷戰後西方所有步步進逼行徑的清算。只不過它選擇的目標是西方支持的烏克蘭罷了。

戰爭爆發後,西方攻擊俄羅斯違背《聯合國憲章》。可是俄國做的一切西方不久前都做過:剛統一的德國率先承認波黑獨立,拉開了肢解南斯拉夫的序幕;北約發動科索沃戰爭、美國發動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法國發動利比亞戰爭等都是先例。只不過西方有話語權,俄羅斯沒有。比如2019年烏克蘭出台《國語法》,所有國家權力機關和地方自治機構以及部分公共生活領域不能使用俄語,必須使用烏克蘭語。這種事情如果發生在中國,「文化滅絕」、「種族滅絕」的帽子早就扣上了。但對烏克蘭,西方卻一語不發。

這樣一個缺乏公正的體系自然會戰爭頻發,而深諳國際關係實質的俄羅斯自然也就直接用西方的方式給予回應。

第四,在現行國際體系下,一個國家的安全是最高國家利益和戰略,但是每一個國家對安全的追求往往是零和遊戲,難以互利共贏。

北約東擴是為了自己的安全最大化,結果就是俄羅斯為了自身安全而選擇出兵烏克蘭。雖然核大國之間不會直接發生戰爭,但核武器並不能確保一個國家的外部安全,正如核武器也沒有避免蘇聯的解體。這也說明,如果不對現行國際秩序進行重大改革,每個成員都很難獲得持久的安全感。

回顧歷史,西方主導下的世界無法消除戰爭,也無法帶來持久的和平。能做到持久和平的反而是中國這種王道大國主導下的東亞秩序。中國這種文明,注重穩定,穩定就需要和平與秩序。所以《孫子兵法》第一句就是:「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道家經典《道德經》更提出:「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為之」。不管西方如何汙名化這種秩序,但絕對會比帶來鴉片戰爭、殖民戰爭、大國爭霸的西方秩序要好太多。

俄烏衝突以來,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發動全方面的信息戰。2022年3月2日,俄軍精準打擊烏克蘭國家安全局技術設施和第七十二信息與心理作戰中心的設施,圖為已被癱瘓的基輔電視塔。(圖片擷取自YOUTUBE@《中國新聞》CCTV中文國際,〈CGTN拍客獨家拍攝被炸後的基輔電視塔現場〉,2022年3月3日,0'33''。)

俄烏衝突以來,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發動全方面的信息戰。2022年3月2日,俄軍精準打擊烏克蘭國家安全局技術設施和第七十二信息與心理作戰中心的設施,圖為已被癱瘓的基輔電視塔。(圖片擷取自YOUTUBE@《中國新聞》CCTV中文國際,〈CGTN拍客獨家拍攝被炸後的基輔電視塔現場〉,2022年3月3日,0'33''。)


戰爭對世界大國政治格局的影響

21世紀以來,世界逐漸形成了中、美、俄、歐四強的局面。由於各方利益既有交集也有衝突,這導致了國際形勢的不確定性、脆弱性和突變性。

首先,中美戰略博弈是當前國際形勢的主線。從道理上講,中美博弈符合其他所有國家的利益。和中美有利益交集或者衝突的國家,都能從中獲利。比如印度在中國實際控制區製造事端、伊朗對美強硬都是如此。歐洲和中國談了七年的投資協定能夠猛然加速,俄羅斯和德國的北溪二號輸氣管頂著美國壓力最終建成,美國放棄對德國企業的制裁都與這個因素密切相關。

從美國的戰略來講,既然中國是頭號競爭對手,它應該聯合歐盟和俄羅斯。坦率講,這種戰略思路在歐美內部都有很強的聲音。但2016年川普上台後,大搞單邊主義,根本不在乎歐洲的利益,也不屑於和歐洲聯手。甚至威脅要退出北約。當他對歐洲發起貿易戰時,歐洲曾提議聯手美國與中國對抗,美歐休戰,竟被川普一口回絕。

雖然川普意欲改善和俄羅斯的關係,但由於國內政治的原因,阻力巨大,特別是他的當選被認為是俄羅斯干預的結果,所以改善俄羅斯的關係先天就缺乏正當性。等到拜登執政,雖然改善了和歐洲的關係,但和俄羅斯的矛盾卻激化起來。其結果就是俄羅斯和美國攤牌,烏克蘭燃起戰火。

也就是說,從最高戰略上講,美國不但沒有聯合歐洲和俄羅斯,相反卻把俄羅斯推到中國一邊。現在歐洲是和美國聯合起來了,但對抗的卻是俄羅斯而不是中國。中歐關係依舊保持著穩定的合作。在中美之間,歐洲依舊保持了某種程度的中立。

其次,俄羅斯和中國都面臨美國的遏制。面對最強大的對手,從道理上講,中俄都希望對方站在和美國衝突的第一線,自己能有戰略緩衝,而且還能在雙邊關係中占居主動。由於中國是美國頭號對手,俄羅斯最有可能實現自己的戰略意圖。但最終卻形成了俄羅斯不得不一再出手的局面,美俄對抗一再取代中美競爭。

客觀來講,2014年並不是俄羅斯挑釁,而是西方在俄羅斯舉辦冬奧會期間,支持烏克蘭民眾靠街頭運動而不是選票推翻了亞努科維奇總統。更令俄羅斯不能接受的是,在此之前,在歐盟、波蘭和俄羅斯的調解見證下,衝突雙方已經達成協議。結果第二天就被親西方的反對派撕毀,但歐美並沒有譴責和反對。於是,被逼到牆角的俄羅斯不得不對克里米亞出手,支持東烏兩個共和國的自治;西方只好加以制裁,還將俄羅斯從G8踢出,俄羅斯和西方的關係陷入冷戰後的最低點。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不得不大幅度倒向中國。不料兩年以後,川普意外贏得大選,並日益把矛頭對準中國,直至發生全面的貿易戰、科技戰、人才戰、輿論戰。中國再次取代俄羅斯站到與美國對抗的第一線。俄羅斯的外部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孰料人算不如天算,本來連任毫無懸念的川普卻無法有效應對突發的新冠疫情,結果在2020年以微弱差距敗給拜登。拜登一向對俄羅斯抱有敵意,甚至在媒體上稱普京是殺人犯。至少在可以預見的四年內,拜登不會改善和俄羅斯的關係。相反,中美卻有了一些向好的變化。標誌性的事件就是孟晚舟獲得自由以及在氣候問題上的合作。與此同時,雙方停頓的各層級的交流開始恢復,拜登和習近平主席也多次通話和視頻會面。

本來,即使出現這些變化,中美戰略博弈也仍然會隨著中國的崛起而日益激烈。俄羅斯的戰略環境仍會越來越好,即使出手也完全可以等等未來更有利的時機。但由於兩個原因,俄羅斯無法再等下去。一是普京已屆70,時間不等人;二是冷戰後三十多年俄羅斯一直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的經濟模式,整個國家還是依賴原材料和軍火出口,整體經濟實力在西方的制裁下不斷下滑。在這種情況下,雖然誰都知道未來肯定有更好的機會,但到那時,俄羅斯只怕是有心無力了。

只是這場烏克蘭戰爭,使得俄羅斯又一次站在了和美國對抗的一線,並把歐洲也拖下水。現在不僅俄羅斯更需要中國,在失去了俄羅斯市場和安全受到威脅的情況下,歐洲也同樣更需要中國。美國雖然並不會改變中國是頭號競爭對手的戰略,但面對迫在眉睫的俄羅斯威脅,也只能暫時把相當多的力量轉向莫斯科。

第三,從歐洲的角度看,本來美國同時遏制中國和俄羅斯,歐洲的戰略環境最好。每一方都需要歐洲。2020年,中國作出讓步和歐洲簽訂投資協定。2021年俄羅斯和德國的北溪二號完工。與此同時,美國也放棄了對德國企業的制裁,結束了對歐洲的貿易戰,取消了對法國葡萄酒等的制裁。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歐洲提出戰略自主是有根據的,並不是空想。

但僅僅一年,中歐投資協定被凍結,北溪二號建成也不能使用。歐洲從中俄帶有戰略性質的兩大收獲完全喪失。烏克蘭戰爭更導致難民危機、傷及歐洲自身的制裁,以及在安全和能源上對美國的依賴。它的戰略環境之惡劣僅次於當下的俄羅斯。

四方博弈走到現在,毫無疑問中國是最大贏家,就是西方媒體也不諱言。本應該美俄歐聯合起來對抗中國的局面演變成美俄歐三方混戰,中國置身事外,有很大的戰略自由。這樣的戰略好局既是中國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定力,也有國運的成分。

美國失大於得。它的得主要在於損害了俄羅斯和歐洲的實力,四強讓它削弱了兩強,歐洲更依賴美國。失則是俄羅斯更依賴中國,中國也由此變得更加強大。俄羅斯也是失大於得,但畢竟還有得,而歐洲在付出巨大代價後卻一無所獲。雖然歐洲目前的戰略環境並不是最差的,但卻是損失最大的。

2013年11月至2014年2月間,烏克蘭爆發廣場革命,親西方的烏克蘭民眾不滿時任總統的亞努科維奇中止與歐盟簽署的政治和自由貿易協議,並強化與俄羅斯的關係,因此爆發要求總統下台的示威活動,圖為在烏克蘭發生「廣場革命」間,美國參議員約翰 ‧ 麥凱恩(圖中圈選者)親臨基輔,「聲援」示威群眾。(圖片擷取自維基百科)

 2013年11月至2014年2月間,烏克蘭爆發廣場革命,親西方的烏克蘭民眾不滿時任總統亞努科維奇中止與歐盟簽署的政治和自由貿易協議,並強化與俄羅斯的關係,因此爆發要求總統下台的示威活動,圖為在烏克蘭發生「廣場革命」間,美國參議員約翰 ‧ 麥凱恩(圖中圈選者)親臨基輔,「聲援」示威群眾。(圖片擷取自維基百科)


戰爭何以遲遲無法結束?

人類歷史一再證明:想要開始一場戰爭很容易,難的是結束它。從目前捲入戰爭的俄、烏、歐、美四方來講,由於利益不同,立場也不同。

烏克蘭是戰場,直接承受戰爭的殘酷傷亡和慘重代價,是最希望戰爭能夠迅速結束的國家。

俄羅斯同樣如此,打成持久戰、陣地戰並不符合它的國家利益。戰爭消耗和西方的制裁都是巨大的負擔,而且它也不想未來真的失去歐洲市場。更何況,戰爭從來就是政治的延續,久戰必危,會產生很大的內外政治風險。正如西方著名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茲的名言:「戰爭從來不是盲目的衝動,而是受政治目的支配的行為。當力量的消耗過大,超過了政治目的的價值時,人們就會放棄這個政治目的而採取媾和。」所以對俄國而言,要嘛儘快取勝以結束戰爭,要嘛一定程度地妥協達成和議。

歐洲雖然不是參戰方,但它的立場和俄烏兩國接近。一是戰爭直接威脅到歐洲的安全。二是歐洲承擔了戰爭幾乎全部外溢成本:經濟制裁和難民。我們看幾個關鍵數字:歐洲49%的石油、41%的天然氣來自俄羅斯,美國則分別只有5%和0%。歐洲所需鎳從俄羅斯的進口量是93%,美國只有1%。另外歐洲基本接受了全部幾百多萬難民,美國則只接受了七人。所以美國可以輕鬆站在道德高地上,甚至直接制裁俄羅斯的能源,但歐洲卻不能。

更重要的是,歐洲的戰略環境明顯惡化。歐洲要想戰略自主,就不能依賴任何一方。但這場戰爭不僅使得歐洲在安全上更加依賴美國,就是能源上也是如此。過去美國遏制中、俄,歐洲從三方都可獲利的戰略環境完全喪失。

至於美國,其目的則相當不單純。雖然從戰略底線上講它的重心仍然是亞太,並不希望被這場戰爭所改變。但既然戰爭發生了,它也要順勢調整,進而要化被動為主動。

第一,這場戰爭可以削弱俄羅斯和歐洲。俄羅斯自不必說,歐洲雖然是盟友,但強大的歐洲也不符合美國利益。世界霸主與美元霸權都是不可分割,不可共享的零和博弈。現在借助這場歐洲內戰就可達到目的。如果說對俄羅斯主要是消耗其國力,對歐洲則還有戰略捆綁的意圖。按說歐洲經歷兩次世界大戰,深知大西洋另一端的美國坐觀歐洲互相摧毀,無論是敵人還是盟友都被打殘,從而借此成就世界霸主。只是現在歐洲彷彿無視歷史教訓,又在重蹈覆轍。

第二,俄羅斯和歐洲的消弱並不僅僅是要讓美國少了挑戰者,更重要的是中國也少了可以合縱連橫的力量。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中國不僅和俄羅斯背靠背,同時還積極拉住歐洲,而且這一戰略一直卓有成效。歐洲不顧美國的反對堅決和中國達成投資協定就是一例。另外,美國對俄羅斯還有一個不可明說的期待:希望軍事上的受挫能夠造成它的政治危機。假如劇變後的俄羅斯能如上世紀90年代一樣重新投入西方懷抱,美國就能全力以赴應對中國的崛起。

第三,美國一直試圖把中國拉入烏克蘭戰爭,妄圖改變中國置身事外的戰略主動,或者逼中國棄俄,或者把俄國對抗歐美變成中俄對抗歐美。所以美國一方面對中國發起輿論戰,全力抹黑中國。比如它爆料說戰前曾六次向中國通報,但中國拒不相信,以此表明中國是不負責任的國家。且不說此事是真是假,問題在於歐洲盟友同樣也不相信。世界本應該反思美國為什麼如此沒有可信度,但卻在西方媒體的操弄下,此事成為詆毀中國形象的工具。另一方面,美國則威脅中國要站在西方一邊或者絕不能援助俄羅斯。

這就是為什麼同樣是請中國調解,歐洲對中國就非常尊重,因為它要盡力避免把中國推到俄羅斯一邊。美國則是威逼無利誘,毫無誠意,顯然它就想把中國推向俄羅斯。

第四,美國遠離戰場,經濟制裁更多的是道義虛名,難民它也不接收。可以說它付出的經濟成本很小,但大賣軍火就能賺個盆滿缽滿。再加上它還能獲得俄羅斯空出的歐洲部分市場。比如歐洲要減少甚至擺脫俄羅斯的能源依賴,法國、德國、義大利現都已採取實際行動了,這個市場也將主要被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美國占有。更不用說戰爭爆發導致大量全球資本流向美國。現在美國以遏制通脹為名升息,也將吸引更多資金回流。也就是說,美國還能發戰爭財。

從以上四點,世界就能夠明白:最不願意迅速結束戰爭的是美國。它所謂對烏克蘭的援助,不僅僅是要體現它的「道義」和西方世界領導者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要維持戰爭繼續下去。只要它不同意休戰,烏克蘭也只能繼續為美國打下去。不僅烏克蘭現在不敢得罪美國,更重要的是戰後的安全和經濟發展也離不開美國,就是更長遠的未來,美國也都將是平衡俄羅斯的主要力量。所以烏克蘭只能對美國言聽計從。總之,從表面上看是俄羅斯挑戰歐美,但實質卻是美國利用烏克蘭戰爭同時對俄歐中三方出手。因此,從目前的局勢講,要想迅速結束這場戰爭,已經不取決於軍事。

由於中國不管美國如何出招,都不為所動,會繼續維持中立、勸和,以及參與多邊調解的立場。所以只要俄羅斯和歐洲能清醒的認識到美國借烏克蘭之手削弱它們的戰略,從而達成妥協共識,美國的三大戰略目標就都無法實現,僅剩下一個經濟利益就無足輕重了。到這個時候,美國也才會放棄這場戰爭。歐洲和世界也才能重回和平,否則戰火難息。

 

對中國的影響及如何應對?

烏克蘭危機的爆發,使得全球最主要的四大力量之間發生了巨變:俄、美、歐三方對抗,中國置身事外。中國的外部戰略環境大幅改變。

自從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後,外部戰略環境挑戰性日增。中國被西方視為頭號競爭對手,並導致如下後果:一是安全包圍。美國聯手歐洲推出印太戰略,成立澳英美聯盟AUKUS四方機制QUAD,並強化在南海、臺海的軍事存在。

二是歐美對中國的技術封鎖日益嚴密。美國把三百多家中國企業和大學、科研機構列入「出口管制清單」,數十家企業和實體列入「涉軍企業和機構清單」,阻止美國與之往來和投資。此外還阻止任何使用美國硬件和軟件的企業與實體向華為等中國企業出售和代工芯片,脅迫它們不得使用華為5G。甚至限制中國留學生、研究人員對科技領域的學習和交流。歐洲也出台了越來越多針對中國企業收購的限制。從文明角度講,中國擅長應用性發明,基礎理論研究是短板,因此未來科技進步的難度比過去大幅提升。然而,東西方的競爭根本上是科技水平的競爭,科技決定了一國的經濟和軍事水平。

三是針對中國的全面競爭。比如中國提出以基礎設施為核心的「一帶一路」,美國和歐洲也紛紛效仿。5G落後於中國,除了封殺之外,也全力發展6G。如果從中國五千年歷史來看,這是中國從來沒有面對過的戰略局面。1840年以前,中國在東亞獨大,其他強國遠在天邊,也很難跨越高山大海的自然地理阻隔,中國也由此建立起華夷秩序。1840年到2010年,中國或者不得不在大國夾縫中求生存,或者利用大國矛盾而充當關鍵第三方謀發展。但超越日本之後,中國首度成為全球地緣政治博弈的主角和在一線博弈的國家。中國面前無任何遮擋,反倒是各方利用中美戰略博弈積極謀取自己的利益。烏克蘭危機就是這個背景下的產物。

然而俄羅斯的出手並沒有得到西方足夠的讓步。於是本來一場可控的博弈演變成全面的危機,也改變了全球地緣政治格局。

對於中國而言,第一,現在俄羅斯取代中國站在了和西方衝突的第一線。中國終於再度退居次席,有了緩衝。

第二,俄、歐、美三方的對抗使得中國的戰略地位上升。任何一方都需要中國。俄羅斯不用說,歐美也同樣需要中國。至少它們希望中國能夠保持中立,雖然不譴責俄羅斯,但也不要支持。這種情況下,西方必然要減輕對中國的壓力。

在這種情況下,中美關係有某種程度改變的可能。拜登執政以後,面臨國內強大的反華勢力,不管他是否想改善和中國的關係以謀取中國在一些問題上的合作,他都有很大的阻力。現在俄羅斯衝到了與西方對抗的前線,拜登要想在中美關係上有所作為,至少阻力減少了。

美國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內政因素。烏克蘭危機導致全球能源和農產品等價格大漲,這使得一年以來都面臨高物價的歐美更難承受。今年是美國的中期選舉,如果通貨膨脹問題不解決,民主黨必然大敗。立竿見影的辦法就是取消對中國的關稅。如果說取消關稅過去對於美國沒有緊迫性,現在則不同了。

第三,東升西降趨勢得到加速。俄、美、歐三方由於實力的原因,將是一場規模巨大的消耗戰,三方的實力都會受到相當程度的損傷,而且次生災害比如大規模難民成本更高。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俄羅斯的要求底線不被滿足,它就會一直反擊下去。如果美國因為中國因素而對之放水,俄羅斯也會追求戰略利益最大化,直至觸及西方無法接受的底線。外部干擾減少的中國在這一過程將更快發展。

另外,俄羅斯和歐美之間的對抗主要是互相封鎖和制裁的經濟戰,中國就成了衝突各方的替代選項。也就是說:俄羅斯和歐美之間的共同市場就基本上讓與中國了。至於西方和俄羅斯的金融戰,則大大有助於人民幣全球化。

對於中國來講,迅速抓住這突然出現的戰略機遇非常重要。中國需要及時完成以下目標:

第一,全力解決自己的內部問題,包括人口(老化、出生率下降),科技研發;進一步提高治理能力,也就是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而現代化的標誌之一就是制度化。

第二,面對外部挑釁要有定力,堅決不主動介入任何外部衝突,不被任何一方刻意捲入戰爭。這可以參考一下美國。二戰爆發後,美國的軍艦和商船一再被德國和日本故意或「無意」襲擊乃至炸沉過,傷亡也是相當慘重,但美國只是抗議了事,隱忍沒有出手。一直等到蘇德開戰之後,才藉珍珠港事件參戰,成為最後一個捲入戰爭的全球大國。

第三,做好世界出現連鎖變局的準備。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西方自身出現危機;二是日益處於失序狀態的世界極易發生動蕩,特別是新冠疫情加劇了這種趨勢,如非洲在一年多的時間已經發生五次軍事政變(乍得、馬里、蘇丹、肯尼亞、布基納法索),這本身就是西方失去控制而不得不默許的後果表現,然而危機到了一定程度,西方就不得不介入;三是很多反西方勢力都利用中美戰略博弈無心他顧而紛紛出手,一如現在的俄羅斯。

第四,用好自己的經濟牌,建立更強大的統一戰線。中國是一百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夥伴,遠遠超過美國。全球有90個國家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額是其與美國的兩倍。歐盟對外依賴的產品有137種,其中多數來自中國。全球參與中國「一帶一路」的國家更有一百三十多個。

最後,戰略不僅要看當下,還要看未來。在激烈動蕩、高速分化組合的當今世界,敵友轉化是相當迅速的。以中美關係為例。自1900年到現在120年了,中美三次對立、三次為友,平均20年就改變一次。在當下的世界中,什麼都是可能的,中國需要未雨綢繆。

只要應對得當,烏克蘭戰爭將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利於中國的轉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