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9日
|
甲辰年三月十正
(本篇文章還剩餘 100% 未讀)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封面故事 > 正文

脫貧攻堅崎嶇路

作者 | 編輯部
編輯部:《遠望》雜誌

像貴州黔西南晴隆縣城南郊著名的「二十四道拐」,在昔日,非是名士高僧所在的仙山勝境,難有。否則,就須是地理上、或非常時期裡不可或缺的交通要道。


左圖:抗戰時期的「二十四道拐」。右圖:「二十四道拐」今貌

左圖:抗戰時期的「二十四道拐」。右圖:「二十四道拐」今貌。


「二十四道拐」,用4公里輾轉盤旋爬上垂直落差260米、直線距離只有350米、而斜度高達60度的斜坡。明清時期,它是通往「雞關」的古驛道。民國時期經過整拓,1936年起成為滇黔公路的必經之路。抗戰年間,「二十四道拐」隨著時代狂潮,又成為了中國遠征軍出援印緬戰區的交通大動脈、以及非常困難時期美國援華物資的唯一通道──抗戰生命線「史迪威公路」──的一個艱苦形象。

今天,不一樣了。


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同練瑤族鄉大坪村下大弄屯的通屯公路

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同練瑤族鄉大坪村下大弄屯的通屯公路


本期封面彩圖,為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同練瑶族鄉大坪村下大弄屯的通屯公路。從空中俯瞰,小路在一片綠意盎然的丘陵間蜿蜒,美麗如畫。近看,則此路崎嶇起伏,路面卻遠非一層薄薄水泥而已,其鋪設之艱難可以想見。但這樣的鄉間小路,近年在中國內地已十分普遍、無遠弗屆,而且寬度、厚度、結構都有法規嚴格規範。

中國這個世界人口最大國,可耕、宜居土地相對於人口來說,遠遠不成比例,「匱乏經濟」一直是歷史的常態。經過扶貧的「八年抗戰」,今(2021年)春北京對全球宣布,中國內地已全面脫貧。然而「脫貧攻堅」、「精準扶貧」等詞彙的出現,在在可見這項社會工程之不易。

脫貧首要,在包括交通、水電、通訊、教育與醫療等基礎建設;其中,交通又是前提中的前提。「市市通高鐵,縣縣通高速,村村通公路,組組(屯屯)通硬化路」的落實,不但讓偏村居民不必走出去,更化解了物流、人流走進來的障礙。唯其如此,「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才成為可能,「循環型經濟」也才談得上,從而為解決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真正開啟了大門。


脫貧攻堅「組組通」「屯屯通」硬化路

脫貧攻堅生命線:
左圖: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剛邊鄉加么村的「組組通」硬化路;
右圖:廣西都安瑶族自治縣龍灣鄉「屯屯通」的山區公路。


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往大處看,同時也是拉開生產與市場的縱深。換言之,此一成功的「脫貧攻堅」、「精準扶貧」,就是中國大陸確保國家的社會安全、糧食安全、經濟安全、國土安全,以及政治安全的大計,也是公職新血輪的培養皿、既有幹部的汰鍊場,為迎戰無法片面迴避的中美對決,打好戰略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