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8日
|
甲辰年二月十九
(本篇文章還剩餘 100% 未讀)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社論 > 正文

臺灣光復了嗎?

作者 | 主筆室
主筆室:《遠望》雜誌

1945年10月25日上午,「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在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在接受末任日本臺灣總督安藤利吉投降後,宣布:「從今天起,臺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權之下。」當天下午,在同地舉行「臺灣光復慶祝大會」,臺灣首位留美博士林茂生在會上致詞,說明「光復」的意義:「因有失陷,故有光復」。翌年8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明令訂定10月25日為「臺灣光復節」,到今(2016)年已是第71屆光復節。

姑不論林茂生當年支持光復是否由衷,他簡明扼要地指出了一個重要道理:「光復」相對於「失陷」,因此與基於國族認同的史觀密切相關。若不認為1895年的「乙未割臺」是「失陷」,就不會把1945年的重入中國版圖視為「光復」。換言之,慶祝光復的前提是認同中國。如果認同錯亂,則無法分辨何為「失陷」、何為「光復」。

 

變調的光復節

1994年3月,李登輝接受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訪問,提出「生為臺灣人的悲哀」。從此,臺獨人士日益公開將臺灣歸屬中國視為「悲哀」。1995年4月17日是割讓臺灣的《馬關條約》簽字100週年,立委呂秀蓮卻到當年談判簽約的日本下關春帆樓說:此約使臺灣「能夠脫離中國的統治,是不幸中的大幸」;同年10月,正逢臺灣光復50週年,臺北市長陳水扁卻在總統府前廣場舉辦「落地生根──『終戰』50年」晚會,並邀請李登輝出席;2015年,另一位臺北市長柯文哲乾脆將臺獨史觀「總結」為「殖民越久越進步」。顯然,這些臺獨不但不以被日本殖民為恥,反而引以為榮。對他們而言,1895年日本進占臺灣既非不幸的「失陷」,那麼1945年臺澎重入中國版圖也不會是值得慶祝的「光復」。

於是,在「扁蓮」當選總統的2000年起,「臺灣光復節」只「紀念」、不放假。此後,隨著「去中國化」的繼續深化,中國越來越被醜化、妖魔化,日本殖民統治則不斷被美化、正當化。結果,「日治」取代了「日據」,「終戰」也取代了「抗戰勝利」和「光復」。臺灣社會對「光復」的態度由慶祝轉為「紀念」,最後變成「悼念」。2013年10月,民進黨主政的臺南市教育局長鄭邦鎮甚至在市議會答詢時宣稱:「臺灣『光復』節是臺灣的再『淪陷』日」。這就是現今臺獨人士對臺灣光復節的標準態度。

當中國視角的「光復」被臺獨視為「淪陷」(失陷),則臺獨心裡的「光復」當然就是「恢復日據」──即使事實上無法把日本殖民政權請回來,也要在心態上徹底認同日本。於是,與日本右翼軍國主義復甦相互呼應、同步成長,臺獨的「去中國化」在過去20餘年裡逐漸顯露出真面目:這根本就是一場荒謬絕倫的自我「再皇民化」。就在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乙未割臺兩甲子的2014與2015年,臺灣連續發生了「太陽花」之亂、九合一選舉及反課綱微調運動,使島內藍綠板塊徹底翻轉。最後,今年年初民進黨完勝總統與立院大選,臺獨完全執政,使「再皇民化」步入高潮。

 

媚日反中 一體兩面

其實,日本當年是把臺灣人視作中國人來歧視的。被臺獨譽為「臺灣現代化奠基者」的後藤新平就說過:要使臺灣人變成日本人,如同將「比目魚變成金眼鯛」般困難。在這樣的種族歧視之下,日本殘殺臺灣人從不手軟。根據日本人的統計,從1895年5月底日軍登陸臺灣起到10月為止,被日軍殺害的人數達14,000人之多;此外,後藤自己承認:在1898-1902年期間,在他手下被殺的臺灣「土匪」達11,950人,其中僅1902年就殺了4,667人;總計在日據時期的前8年(1895-1902)裡,臺灣人被殺了32,000人之多,超過當時總人口的1%。這些數字被日本人當作政績記錄下來,並為臺獨(如楊碧川、黃昭堂)的著作所引用。可見他們並非不知日本殖民統治的殘暴。

但是,臺獨為了脫離中國,不惜認賊作父,投靠侵略中國、殘殺臺民的日本,藉「媚日」來「反中」。早期的臺獨理論家王育德曾說:日本是臺灣人的「祖國」,「日本在整整50年的時間內孜孜經營,把臺灣建設成幾乎十全十美的資本主義殖民地」;臺灣要獨立,「首先浮現腦海的就是靠日本幫忙」,「現今世界上,沒有像臺灣這個民族如此親日的;獨立後的臺灣,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能與日本親密結合,相信對日本非常有利」;「祖國」應發表聲明「顯示日本有決心與覺悟要與中共對決」。

後來,李登輝身體力行,實踐了王育德「以日本為祖國」的主張。李登輝(日據時期名叫「岩里政男」)曾在皇民化運動中寫血書明志而獲准從軍,還因此受到日本殖民政府的《臺灣日日新報》(1944年2月25日)報導。當時他曾公開地說:「願粉身碎骨為君國殉死,……以報答廣大無邊的皇恩」。日後他以總統及國民黨主席身分推動媚日反中,遂使「去中國化」與「再皇民化」結合,成為臺獨的主流,進而主導了臺灣的政治變遷。

 

「再皇民化」遍地開花

臺灣的再皇民化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其一,在臺獨教改下,「國民教育」教科書將「中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臺灣」(或「中華民國」)視作不相隸屬且互相對立的兩個「敵國」,但日本卻是個先進且和臺灣深具歷史淵源(日本曾殖民臺灣)的「友邦」。年輕世代自幼讀這種教科書,遂將這種觀點誤認為是「客觀知識」,不假思索地把「臺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現在的國號是中華民國」視作理所當然,是觀察世事的出發點。此即人工打造的媚日「天然獨」。

臺灣再皇民化的另一種表現則令人怵目驚心。近年來臺灣到處在發掘、維護、修復,甚至重建日據時期的建築,尤其是代表日本殖民統治精神權威的神社,以及任何能與日本軍國主義扯上關係的遺址。

早在陳水扁時代,就曾藉九二一地震「災後重建」名義復建了許多日據時期的建物或遺址。近年在媚日的大潮中,更盛行將日據時期建物定為古蹟或歷史建築(即所謂「文化資產」),然後加以保存或修復。此外,無所不在的媚日風氣也促使民間人士主動發掘、保存、歌頌甚至重修日據時期的建物或遺址。以下僅舉數例。

建成於1938年的桃園神社,號稱是目前日本境外保存最完整的神社。在光復後被改做忠烈祠,將日據時期臺灣抗日英烈入祀其中。後來在1972年日本與北京建交後,臺灣內政部於1974年2月發布《清除臺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殖民統治紀念遺跡要點》,其中第一點就是「日本神社遺跡應即徹底清除」。但是,國民黨由於始終不敢過於得罪日本,並未徹底執行。於是,桃園神社繼續被當作忠烈祠保留,還在1986-87年間藉口其為「唐式建築」而進行整修。1994年列入「國家三級古蹟」後,雖然正式名稱仍為「忠烈祠文化館」,但其「日本神社」建物的性質日益超越「中國忠烈祠」的功能。2015年初,新上任的民進黨籍桃園市長鄭文燦立即對桃園神社進行全面整修工程,並考慮在修復後改名「忠烈祠暨桃園神社園區」,實際上等於恢復日本神社的名稱,羞辱入祀其中的臺灣抗日先烈。

另外,如苗栗通霄神社(圖7),連其幾近坍塌的社務所,地方政府竟也耗費公帑修建鋼骨玻璃罩子予以保護,以待未來修復。

但臺灣最離譜的神社,應屬由「日本李登輝之友會」的日本神道教人士在屏東縣牡丹鄉高士村(即牡丹社事件發生地)捐建的神社(圖6)。牡丹社事件是日本侵略中國(含臺灣)的起點,1910年日本並將高士佛社的排灣族人帶往日英博覽會,向世人展示其對外殖民中最早征服的活標本。日據時期在此修建的神社早已蕩然無存,現竟重建一座全新神社,外加玻璃罩子和原來所無的鳥居。2015年8月神社揭幕時,李登輝還題贈賀詞「為國作見證」──當然他所稱的「國」是指他的「祖國」日本。

除了神社,媚日臺獨也喜歡帶有日本軍國主義色彩的事物。如屏東縣四重溪溫泉公園,不但重修成完全日式風格,並搭配神社(尚未復建)的參拜道、石燈籠及鳥居。最匪夷所思的是還修建了一架神風隊自殺機的模型(圖9),讓遊客「緬懷」當年這些日本軍國主義的恐怖分子(有如今日的自殺炸彈客)。

此外,2014年高雄市左營海軍眷村在拆遷時意外發現在左營舊城牆上留有當年日軍自殺船「震洋隊」的神社基座(只是基座!),於是原來的開發案變更,整個區域做為古蹟保存。未來可能又是一個「追思」日本國家恐怖主義的所在。

這種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憧憬,已經發展到病態程度。花蓮「松園別館」是日軍花蓮港兵事部辦公室,與神風隊完全無關(事實上花蓮根本沒有神風隊基地)。只因人為炒作,於是被視為傳說中神風隊出征前喝「御前酒」及召妓之處,也被用來紀念神風隊。松園別館旁的防空洞內不但播放著日本軍歌,還展示許多「神風隊」的照片、資料,其中包括一位神風隊隊員給其子女的遺書,寫道:「長大後……當個堂堂正正的日本人」!更變態的是:防空洞內還有一個供遊客合照的神風隊員「一郎」的布偶,上面掛的牌子居然寫著「世界和平」!(圖3)

臺南孔廟後面,原有一座規模宏大、歷史悠久的海東書院(建於1720年)。日據時期書院被拆,建了代表日本武士道的「武德殿」。對於傳承中國文化300餘年的海東書院被拆,今人毫不惋惜,殖民者建的武德殿卻成了受保護的「古蹟」,化身為忠義國小禮堂。(圖2)該國小內還有一圖書館,是原先臺南神社的休憩所。不知這樣的「國民小學」教出來的孩子會是何國(總之不會是中國)「國民」?

就在臺南孔廟對面,有一棟建於1940年的「愛國婦人會館」,是日據時期殖民政府動員婦女支援日本侵略戰爭之所。(圖1)如今不加批判地原樣保留,供臺灣民眾回想昔日的「美好時光」,繼續「愛國」。

另外,臺南玉井將當年剝削臺灣人的糖廠宿舍拿來充當抗日英烈余清芳(圖5)的紀念館,玉井事件的呈現方式卻以日本視角為主,致使後人在此看到的不是臺民抗日的壯烈,而是日人鎮壓「匪徒」之有效。

離此不遠的烏山頭水庫,被用來紀念協助日本殖民擴張的日本工程師八田與一,並把日本的殖民地建設吹捧成天大德政。園區外,路名改為「八田路」;園區內,櫻花公園的樹上掛著木牌子,上面是李登輝的題字──「情牽臺日,邦誼永固」(圖8)。

最後,臺灣媚日的登峰造極之作,出自完全從殖民者觀點看待被殖民歷史的兩位「中華民國總統」。

其一,臺中寶覺寺裡,由當年以血書申請參加「皇軍」的李登輝題字立碑,紀念為日本當砲灰的臺籍日本兵(圖4)。碑下,有以日本年號紀年的日本神道祭司署名題字;一旁的慰靈碑上,更赫見日本皇軍的「旭日旗」,一切令人頓生時空倒錯之感。

其二,今年6月25日,臺獨人士與日本政府在冲繩「和平紀念公園」揭幕「臺灣之塔」,此是紀念二戰中為日本侵略事業而戰死或失蹤的45,000名臺籍日本兵的「忠魂塔」。題字者的落款,是臺灣「總統蔡英文」。該塔側面「建立由來記」中寫道:「當年日臺戰士皆為同袍、生死與共、榮辱同擔。來自臺灣英勇參戰(的)二十多萬人中、三萬人戰歿、一萬五千人失蹤。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族群國家如何分隔、凡犧牲一己性命守護他人之義舉、不應被後世遺忘。…期盼成為親善交流橋樑、鞏固日臺的恩義連結。」

原來,當琉球人在該園內哀悼冲繩戰役中因日本而無辜犧牲的同胞時,臺獨卻在此建碑紀念當年與殖民者並肩作戰的「黃金時代」,乖謬地感嘆「國家」(當然不是指中國)的分隔!

若期待這兩位中華民國總統紀念「臺灣光復」,恐怕比期待「比目魚變成金眼鯛」更難!


圖1:日據時期建立的愛國婦女會館被不加批判地原樣保留。圖2:日本殖民者建的武德殿成為今臺南市忠義國小禮堂。圖3:神風隊員「一郎」布偶身上掛有「世界和平」字樣的牌子。圖4:臺中寶覺寺內李登輝的題字碑。圖5:抗日英烈余青芳遺像。

圖6:位於屏東縣牡丹社的高士神社。圖7:位於苗栗縣的通宵神社。圖8:八田與一紀念園區內公園的樹上掛有李登輝的題字——「情牽臺日,邦義永固」。圖9:屏東縣四重溪溫泉公園內修建的神風隊自殺機模型。


兩種「光復」的對決

中國人在1945年爭取到的「臺灣光復」已逐漸流失。回顧馬關割臺迄今,不難發現:我們曾經「淪陷」的,豈止一島的國土及人民?我們始終未曾真正光復的,更包括大義是非,以及與此相關的民族、文化與人格的尊嚴。從島內現在氾濫成災的媚日與反中看來,臺灣遠未光復。

殖民統治立基於一個民族歧視奴役另一民族,乃「強權即公理」最赤裸裸的表現。臺灣被日本殖民半世紀,即被日本羞辱、踐踏了50年。若再主動美化、懷念殖民時期,不但鼓勵日本否認其侵略及殖民罪行,與其同罪,也是賤視自己、辱及先人,將為世人所不齒。

今天的中國正走向復興,侵害中國超過一世紀的日本軍國主義者則妄圖捲土重來。而臺獨竟自甘墮落,為虎作倀,並使臺灣陷入中日對抗的風口浪尖。今之態勢,就是兩種「光復」的對決:一方是臺獨做為日本的代理人而「光復」其前殖民地,另一方則是臺海兩岸的中國人為了民族復興而徹底光復曾經淪喪的國土與尊嚴。

我們與所有不甘被日本侵略殖民的民族與國家共同奮鬥,致力並期待臺灣的真正光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