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6日
|
甲辰年三月十八
(本篇文章還剩餘 100% 未讀)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時論短評 > 正文

國民黨「獨臺」真正的引路人是蔣經國

作者 | 郭茂辰
郭茂辰:大陸媒體人,「海峽傳真」公眾號主編。

李登輝死了,2020年7月30日,死在了臺灣省臺北市榮民總醫院。事實證明,在中國領土上沒有「臺獨」的迦南地,岩里政男永遠也當不成李摩西!

歷史總充滿了諷刺,1984年,蔣經國在副總統提名書上評價李登輝:「少時即痛心邦國為日人侵淩,富有民族意識」。誰能想到,10年後,這位忠黨愛國的登輝同志,面對日本右翼作家司馬遼太郎時,脫口而出的竟是「生為臺灣人的悲哀」。彼時的中國國民黨,已成為他口中的外來政權。

很多人將此歸咎蔣經國識人不明,說李利用權謀巧取大位以至毀黨誤國。就國民黨現實處境,這類說法或不無道理。然而,只有一個李登輝,葬送的了一個百年大黨嗎?

 

蔣經國與吹臺青

眾所周知,李登輝的權力起步始於的蔣經國70年代的吹臺青政策,主旨是起用臺籍菁英擔任政府要職,在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長」期間,本省閣員的比例達到了史無前例的30%。而1954年的俞鴻鈞內閣只有5%。然而,比起強人領袖個人意志,吹臺青政策真正的原因是面對國際與兩岸情勢急速改變,國民黨的統治正當性面臨1949年以後最嚴重的挑戰,蔣經國不得不做出的回應。

與政治上大力培植本省精英相伴的是,蔣經國內閣在經濟上也開始推動「十大建設」,昭示發展臺灣的決心,而有此帶來最直接的影響是,蔣介石「先軍政治」的「一中政策」從小蔣準備接班開始,已從「光復大陸」轉向了「保臺優先」。

前臺灣駐美大使沈劍虹在其回憶錄《使美八年紀要》中曾有這樣一段記錄:

1971年4月下旬,美國總統尼克森派前國務次卿墨斐(Robert Murphy)專程來臺洽商聯合國代表權案,蔣介石於23日下午在陽明山中山樓接見。尼克森本想知道如果美國在聯合國提出雙重代表權案,臺灣的反應如何。沈劍虹說:蔣介石表示「可以勉強同意」美國提出此案,條件是美國不可投票支持中共入會,而且臺灣將投反對票,但不要求所有友邦都投票反對。

可見,在退出聯合國之前臺當局的「一個中國」原則已經動搖。

其實,對於當時的處境,蔣介石自己比誰都清楚,1950年他在臺北的陽明山對國民黨官員們說「我們的中華民國到去年年終就隨著大陸淪陷而已經滅亡了,我們今天都成了亡國之民,而還不自覺,豈不可痛」。他要別人做文天祥式的孤臣孽子,自己卻為保住聯合國的席位,「王業」也能偏安。

 

多體制國家理論

在退出聯合國後,蔣經國請回旅美學者魏鏞,研究出一套「獨臺」的法理,即「多體制國家」(Multi-System Nations)理論,主張國際同時承認兩岸。

這一理論,在1980年10月,時任臺「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魏鏞於參加南韓召開的「第六次統一問題學術會議」時首度公開。其基本論點是:分裂國家內不是分成兩個或更多的國家,而是「一個國家出現一個以上的體制之間的競爭和對立;「雙方可以作為『政治實體』各自與其他國家建立外交關係」;國際社會同時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

魏鏞的主要目的是試圖將統一問題與國家承認問題分開處理。即便其論述中仍有「分裂只是過渡,統一才是目標」等,但實際這一主張已經為日後的臺灣當局正式提出「對等政治實體」提供了理論依據。李登輝上任後,所謂「雙重承認」一直是推行所謂「務實外交」的重要內容,1991年7月8日,臺灣當局甚至公開在美國《紐約時報》刊登政治廣告,宣稱願意「接受其他國家的暫時性雙重承認」。1996年底南非總統曼德拉宣布一年後將於臺當局「斷交」後,時任臺外交部長章孝嚴就表示,以往我們與大陸你進我退,我進你退絕不和同一國雙邊建交的作法,沒有必要堅持,目的是讓世界各國體認到兩岸如今已是實質的政治實體。

 

「獨臺」的始作俑者

事實上,所謂的對等政治實體,一國為「虛」,雙重承認是「實」,根本違背了臺當局的一中政策。這種要國際社會既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承認「中華民國」的作法,無論是用「以一個中國為指向的階段性兩個中國政策」,「一個分治的中國」,還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包裝,其本質就是製造「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而後的歷史也充分證明,根本沒有一中的未來式,只有「臺獨」分裂的進行式。

李登輝在臺灣政壇的崛起有其時代背景與歷史偶然性。然而,就他的兩岸政策而言,從兩蔣不甘於1949年在大陸的失敗開始,面對兩岸力量的消長、內外局勢的改變,為與祖國分庭抗禮,勢必促使臺當局要以放棄「一中代表權」的爭奪,強調現實主義進而回避敏感的「統獨」問題。為求偏安割據,國民黨將反共置於民族大義之前的心態,才是李登輝掌權時期「獨臺」路線得以推行的根源所在。

以此論,不是李登輝背叛國民黨,「獨臺」真正的引路人是蔣經國。他想以「民主」革新保臺,但丟掉「民族」,國民黨的命在臺灣省都已快要不保,小蔣不識人更不識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