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9日
|
甲辰年三月十正
(本篇文章還剩餘 100% 未讀)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時論短評 > 正文

中美還能夠坐在一起談什麼呢?

作者 | 儲建國
儲建國:大連海事大學公共管理與人文藝術學院教授兼院長
2020年4月14日 #臺北法案  
【編按】

本文原刊於中美印象網,2020年4月14日

如前所說,疫情危機的確讓本來緊張的中美關係變得更加危險,然而,如果只是疫情危機的話,這種惡化了的關係還是可以有辦法修補。中美在打口水仗的同時,也沒有放棄抗疫的合作,其背後的動力與其說是國家利益,不如說是底線要求。這是救人命的大事,多一點合作,就少一些死亡。雙方無論其他方面有多大的分歧,但在疫情防控上,仍有合作的必要。有了這種合作,雙方至少還是可以一起說說話,探討一下進一步合作的可能。

《臺北法案》的通過則讓這種可能大打折扣。美國在這個問題上做得非常絕情,非常過分,不僅越過了中方的底線,而且不考慮給中國政府以任何退路。

在這種情況下,抗疫合作無法為疫後合作提供一個基礎。在某種程度上說,所謂抗疫合作是在雙方高度不信任的前提下而不得不進行的合作,以免遭受本國和世界人民的指責。

疫情結束後,雙方會面臨很尷尬的局面,即使想說話,也不知道說什麼。作為加害者的美國做出外交關係中幾乎最惡劣的行為,公開分裂別國的領土,其嚴重性自己心知肚明,無話可說;作為受害者的中國,看著固有的領土被強權分裂,會自然想起歷史上的屈辱歲月,面對加害者大概只能咬牙切齒,很難說出話來。

這只是對一個正常的普通人的心理描述,但對於肩負國家使命的雙方官員來說,該坐下來還是要坐下來,該說話時還是要說話。問題是,疫後雙方官員即使能夠面對面地坐下來,還能談什麼呢?

大家最容易想到的是中美第二階段貿易談判。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很艱難地達成了,中國做出了很大讓步,美國也暫時放下某些要求。這些要求是中國很難接受的,譬如說國有企業、產業政策、政府干預等結構性問題,如果有第二階段貿易談判,美國肯定還會緊抓這些問題不放。因此,即使沒有其他事情發生,中國也是沒有什麼意願來進行這種談判的。然而,如果不談的話,一方面美國的關稅大棒中國還是有點吃不消,另一方面,經貿真正脫鉤會產生什麼後果,中國也是難以預測和承受。

 《臺北法案》有可能把某種兩難的情勢和心態改變了。以前儘管雙方不信任,但還是對所謂「雙贏」的結果抱有一定的期望。現在,「零和」的思維在兩個國家的精英層似乎都占了主導地位。在第一階段經貿談判時期,無論美國如何恐嚇,無論雙方民眾的言論有多激烈,中國精英層都在不停地講合作共贏。但現在那些人即使想講,也難以說出口了。

《臺北法案》反映了美國精英層對中國的強烈情緒,這種情緒容易導致某種不顧一切的集體非理性。當然,對於美國某種勢力來說,這種集體非理性背後是一種理性的謀畫,你以為是非理性的決定,在他們看來則是非常理性的行為。

不管這個法案的背後有多少的理性和非理性,它對於中國政府來說是「把人往死裡逼」的行為,借助外交部的溫和說法是「嚴重挑釁中國的底線」,實際上就是完全突破了底線,讓中國政府沒有了退路。外交部還沒把話說絕,不是考慮美國的態度,而是給自己的決策保留一定的彈性空間。

然而,再怎麼謹慎操作,這種彈性空間都已非常狹小了。有人會說,美國涉臺法案已通過了好幾部,不都過來了嗎,這個法案難道就那麼的大不了?當然,如果你捂起自己的眼睛,不看其中的規定,可以當它沒有發生。但你要睜開眼晴,直面那清清楚楚的文字,你的心就會提到嗓子眼上。如果說以前的涉臺法案是上房揭瓦,那麼這一法案則是釜底抽薪。

中國過去的成長和表現儘管讓美國感受到威脅,但中國精英層的主流觀點沒有與美為敵的意思。中國民眾儘管有一些激烈的言語,但對美國的好感度一直保持很高的比例。美國歐亞集團基金會的民調顯示,即使在去年的調查中,中國民眾對美國體制的好感度仍然超過了50%,今年則驟降20多個百分點。這種下降一方面固然是因為美國政府在疫情中的糟糕表現,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美國政客對中國的無底線攻擊。中美文化差別再大,一些基本的道德觀念還是共通的,無論是哪一方的惡意攻擊,在人們心理面都會有一些共同的反應。

然而,這還只是疫情所引起的心理變化,這次中國的受訪者大多還不知道《臺北法案》這件事。

現在很多人知道這個法案了,但很少有人細究其中的內容。人們知道較多的是美國幫助臺灣鞏固邦交國,參加各種國際組織,這也是媒體介紹的主要內容,而不知道裡面最重要的內容是承認臺灣是一個由2300萬人組成的獨立於中國的國家。文字表述非常清楚,而且做了仔細推敲,不讓人產生任何疑義。如果中國廣大民眾都知道了這件事,不管會不會引起什麼輿情,人們心中的憤怒是可想而知的。現在媒體的某種淡化可能蘊藏著更大的風險。有關方面對這種風險應該有足夠的評估。

如果充分認識到這種風險,中國政府就更沒有動力去跟美國談什麼貿易協議了。因為在這種局面下,去進行這種談判,其政治後果是難以想像的。

如果真要坐下來談,那首先就要談臺灣問題。然而,即使談這個問題,也沒有太多的話可說,因為美國不可能誠心地解決這個問題。中國義正言辭地提出要求後,美國會答應嗎?那是不可能的。好不容易把這個對付中國的棋子激活起來,美國會輕輕鬆鬆地放棄?所以,中國也許會提出要跟美國談臺灣問題,但可能出於兩個目的:一是不再想談經貿問題;二是為採取某種更有力的手段做準備。尤其是後一點,中國似乎不得不為之。民進黨政府已實質性宣布獨立,美國已正式承認其獨立,現在只差建交這一步。情勢已到了要麼容忍其獨立,要麼決定武力統一的地步。這中間還有其他選擇的空間,但空間已越來越小。

如果雙方還願意坐下來談臺灣問題,至少開始不是為了談出什麼結果而是試探對方對於這種選擇空間的認識。

沒有什麼退路的中國也不太可能有什麼模糊的答案,如果走和平的道路,那就必須在美臺承諾「三不(美臺不進行任何武器交易,不發展任何官方關係,不採取任何臺獨措施)」的前提下,中國承諾「一堅持(堅持用和平方式統一臺灣)」。

「三不」當中,首要的也是可以操作的一點就是美臺不再進行武器交易。中國可能會以堅定的決心去談這個問題,不達目的不會罷休。美國也需要認識到,如果中國政府不達到這個目的,就無法因為《臺北法案》事件而向中國人民交待,並被迫採取更嚴厲的手段。

有人以為,在中美談不攏的情況下,能不能兩岸直接談呢?以前國民黨執政時期,有這種可能,但沒談,以後也許還有機會,但現在是沒有了。民進黨試圖做成一黨獨大,把國民黨邊緣化,然後逼迫大陸把它當成臺灣唯一的談判對象。然而,民進黨目前這種近乎急獨的操作顯然不是為談判做準備,而是看到美中走向熱衝突的勢頭,想抓住機會實現硬獨立。這是一種政治賭博,賭大陸不敢打,從而在幾近冷戰的局面下保持較長時間的實質性獨立。以後假如有機會談的話,民進黨也會要大陸首先承認臺灣是一個國家,然後雙方再往前談。

不管未來局勢如何發展,就民進黨的表現來說,目前兩岸之間無任何政治談判的可能。要談的話,仍然只有在中美之間談,而且一定是朝著「三不一堅持」的方向談才有和平的結果。在談的過程中,中國也許會有所妥協,但需要有個結果,經貿談判才有可能較順利地進行下去。不是說中國在這個方面有多大的籌碼,而是現實政治邏輯使然。

如果擱置臺灣問題,繼續推進經貿談判,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這也是一些人希望看到的,但的確需要很大的政治膽量。